🎗
🎡

WtVhrW">

  1. 🚷

      🐸
      😻🍡
      👴
      📎
    • 🍯
    • 🎫🗨
      🐤
      👽
      🤟
      😼📰
      💽
    • 📤

      中师三年,改变我命运的转折点

      发布时间:2024-09-06 12:30:00  浏览量:12

      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李国进的文章《衡师三年,改变我命运的转折点》。

      原题:衡师三年,改变我命运的转折点

      作者:李国进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自1982年考上衡水师范学校,至今42年过去了。回首以往,越发感恩衡师、感谢衡师,衡师三年是改变我命运的转折点,没有衡师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

      考衡师

      说来可能是命中与衡师有缘。在我1982年考上衡水师范学校之前,就经常听到这所学校的名字。1964年8月,我生于饶阳县大官亭镇东歧河村。我家住村西头,在村中间住着李大伯一家,自小我就知道李大伯有个女儿叫李亚平(小名儿叫“乔”,后来我上了衡师之后一直叫她“乔姐”)在衡水上班,但不知道具体在啥单位。到我十二、三岁上初中时,乔姐的两个儿子小慧、小明放寒假和暑假来姥姥家住(大儿子小慧比我小五、六岁),小哥俩儿到姥姥家前邻的李松卫家玩儿,李松卫是我的发小,这样我就与常来李松卫家玩儿的小慧、小明认识了。有一次我问小慧:“你娘在衡水哪儿上班?”小慧说:“我妈妈在衡水师范学校。”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师范学校这个名字,但我不知道师范学校是什么意思,便好奇地再问小慧:“师范学校是干什么的?”李松卫抢着回答:“师范学校可不一般,那是教老师的学校,上师范学校的学生毕业了,都当老师。”自此,我对乔姐充满了敬意,对衡水师范学校充满了向往。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年,我还真的考上了衡师,这也许应了米兰.昆德拉的那句话:“碰巧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命运。”命运有时就是这么奇妙,它常常会在某个时刻给我们以某种暗示,尽管当事人往往浑然不觉,但若我们沿着命运的轨迹前行,终有一天会发现原来很多事情,冥冥中早有安排,这大概就是我们常念叨的“人的命、天注定”吧,我与衡水师范学校真的有缘。后来上了衡师,我才渐渐懂得何为“师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范学校,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

      1981年我初中毕业,差6分没考上高中,于是便回家干农活儿。7、8月份儿,我赶着驴车去村外河沟里拉土回家垫院子,时值暑季,整整拉了两个月的土,受了好大罪,感觉拉土还不上学舒服,这样长期下去甚至在家拉一辈子土不是个事儿。进入9月我磨着爹娘,答应我上初中复读班。后来的大半年我玩儿地学习,自己搬进一间小草屋儿,点着小煤油灯,通宵达旦地看书,眼睛近视了,神经衰弱了。夜里不知道学习到了几点才睡,早晨醒来,先用凉水激一激脸,打起精神又赶快拿起课本学习。除了学习,其他事一概不闻不问。1982年中考前夕,我家在村边盖新房,娘让我去给盖房的人们送两壶开水喝,我放下正在读的课本问:“盖房的地方在哪儿?”气得我娘无言以对,三个哥哥骂我是“书呆子”、“四傻子”。但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7月13日中考,我终于考得高分,被衡水师范学校录取。

      一天傍晚,姐姐举着我的录取通知书兴奋地高喊:“进,进,你考上衡水师范了!”全家人都为我高兴。我是本村第二个考上“大学”的学生,第一个是住在村东头、前几年考上衡水师范专科学校的李艳娥。我考上了衡水师范学校,再次震动了全村,尽管村里人包括我的家人和我自己分不清,也没必要去分辨衡水师范和衡水师专的不同,只知道是脱离了农村、不再种地,现在“考出去了”,将来就是“公家人、吃商品粮了”,这个事实,又一次让全村人看到了孩子们的前途,唯有读书,才有改变命运的希望。

      我的家庭成分是富农,从爷爷那一辈起,几十年来全家人特别自卑,在村里进进出出抬不起头来,不敢大声说话,只是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我考上了衡水师范,好像“范进中举”,为祖宗争了气、长了脸,爹娘和哥哥、姐姐们扬眉吐气、深感荣光。一天夜里,娘笑着悄悄对全家人说:“进一定能考上,我偷偷让西歧河(我们邻村)李大仙给进算了一卦,说进不是一般人,将来一定能成了公家人。瞅瞅——,瞅瞅——,李大仙算的多准!”

      但历来好事多磨。就在开学前夕,我接到了饶阳县文教局的通知,说衡水师范学校通知我体检有个问题,让我抓紧去复检。全家人好像我被“判了死刑”,立刻陷入紧张状态。1982年8月19日,我二哥陪我去了衡水师范学校(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坐汽车,第一次到衡水,第一次进城,车票是1.9元),负责招生的两位老师很和气地说:“别紧张,你把上衣脱下来,我们查看一下你的肚皮。”我的肚皮左下方有块儿花生大小的疤痕,两位老师问:“这是怎么得的?”我说:“从小就有,不知道怎么得的。”这时,我二哥的一句话不啻救我一命,二哥说:“他三岁时生过一回疮,这是他那回生疮留下的,小时一点点儿,随着身体长,这个疤也大了。”两位老师听了二哥的回答,放心地说:“原来是这样呀,没事儿,回去吧!”后来我得知,是第一次去县里了体检的老师,把我肚皮上这个疤痕的大小,由平方㎜误写成了平方㎝,这个小小失误,把我那个疤痕面积扩大了100倍,难怪让我参加复检。

      好在复检没问题,全家人终于再次放下心来,忙碌着帮我做开学的各项准备。大嫂把她结婚时的嫁妆——一幅厚厚的、纯绵的、浅蓝色、机器绣花、非常精美、别致的床单送给了我。40多年了,这幅床单我至今珍藏着,很有纪念意义。

      我的发小、小学和初中同学李小花(化名)中考没考上高中,在村小卖部当了售货员。1982年9月13日我就要去衡水师范学校开学报到了,12日傍晚,我借口去小卖部买东西,实际是跟小花告别。小花默默地从货架上拿下一个印花的塑料皮笔记本和一支钢笔,深情地低着头说:“你跟我不一样了,这个送给你,你用得着,以后写信吧。”

      2.上衡师

      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我就读衡水师范学校。三年时间,至今难忘,至今毕业快40年了,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同学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每每回忆,亲切如初;一桩桩、一件件曾经发生的故事仿佛昨日,每每互相想起,倍感温馨。师生情、同学谊,仿佛陈酿老酒,年代越久,味道越甘。

      衡师三年是快乐的。那时大家都是初中毕业考入衡师的,我们所在的1982级80班共39名同学,其中25名男生,14名女生,分别来自衡水地区10个县和1个辖区,衡水市3人,冀县4人,深县6人,武邑县3人,武强县2人,饶阳县2人,安平县3人,景县5人,阜城县3人,故城县4人,枣强县4人,班主任是李保根老师。我们1982年入学时都是刚刚初中毕业,最大的17岁,最小的14岁,多数15-16岁,正是无忧无虑的花季少年。虽然由于成长环境、性格、经历、爱好不同,有时也闹点小矛盾,但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39名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友爱、心心相印。

      衡师三年是充实的。那是我们学习的课程很多,语文、教法、几何、代数、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地理、历史、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生物、教育、心理等等,特别是在课余经常组织一些歌咏比赛、演讲会、体育运动会、环城跑比赛、书画展等,还安排一些衡水市区植树、清理卫生活动,有些是校内组织的,有些是衡水市组织的、学校组团参加。学校还办有《枣花》文学社、广播站,以及写作、书法、绘画、乐器、体育等各类兴趣小组,既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又培养学生多种才能,适应将来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需要。

      衡师三年是紧张的。那是晨起要先做晨跑,因校院较小,学生较多,只能上街去跑。以班为单位,排成三队,喊着口令,出校门沿新华路向东,到红旗大街向南,到人民路向东,到榕花大街向北,再到新华路向西,跑一个方块儿,回到学校。每次晨跑,学校要安排值班人员清点各班人数,并及时在全校公布。之后,晨读1小时。晨读之后,早餐。早餐之后,即开始上课,上午4节课,之后午餐。稍作午休,即开始下午4节课,全天8节课,有时一科上两节“连堂课”。下午上完课,组织打扫卫生和课外活动,学校照样检查打扫卫生和课外活动的参加人数及效果情况,公布排名。晚餐之后,即开始晚自习,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到教室指导学生学习,学校检查各班晚自习情况,第二天还要全校通报。晚自习之后,回到宿舍,抓紧洗漱。学校统一熄灯。第二天,没按时熄灯的宿舍,全校通报批评。以上是一天的大体安排。

      那时学校无论组织什么集体活动,都全校各班排名,及时通报,好的表扬,差的批评。全班同学正值少年,心气十足,要求上进,争强好胜,注重维护个人和集体名誉,即使遇到生病受伤等意外情况,也自觉克服困难,积极踊跃参加集体活动,为全班增光添彩,毫不懈怠、借口推拖和敷衍塞责,截至1985年元月,我班共获得奖状20张,奖镜7个,流动红旗两面。

      毕业40年,弹指一挥间,在校期间的一幕幕场景就像电影一样,时常在我的脑海里回放。下面,根据当年写的日记,随手摘取几朵片花与大家分享:

      忘不了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殷殷期盼。各位任课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我们这一棵棵幼小的嫩苗。他们无私地教给我们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如何做人,他们多么希望我们早日学成毕业,像他们一样,担负起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祟高责任。40多年来,尹铁良老师创作的校歌一直在同学们之间传唱,激励我们爱岗敬业,不负众望:“美丽的校园歌声飞扬,明亮的教室书声朗朗,辛勤的园丁阔步前进,未来的园丁蒸蒸日上,勤奋学习,刻苦锻炼,我们在教师的摇篮里成长,啊——,时代在招唤,人民在期望,衡师在前进,我们在生长,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是我们,战斗的地方!”

      忘不了老师们德艺双馨的高尚品质。1983年3月29日,星期三:“今天下午第二节体育课,我们学习了推铅球的基本动作,李老师讲的很仔细,做示范动作也非常认真。最后,他还个别指出了我的不对之处。我感到很高兴,因为又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做老师就要像李老师那样,不厌其烦地教学生每一点知识和每一个动作,用心发现和真诚指出他们的错误。只有这样,才真正尽到了一个教师的职责。对工作负责,学生也一定会感激您!”

      忘不了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糗事趣谈。1983年4月13日,星期三:“后天就要开运动会了,今天上午,我和国旺、志刚、福华同学去给班里买鸡蛋,共15斤。复钱后,我们才发现下面有些破鸡蛋。当时,我们才走出十几步,便回去退货。没想那个卖鸡蛋的妇人竟抵赖我们,说我们换了鸡蛋,我们便和她大吵起来。更没想到,过路的行人和别的卖鸡蛋的尽是她的熟人,当然帮她说话,最后还是没有退成货。现在我们才明白,那个叫喊的最凶的胖妇人,原来是她的邻居;那个装模作样的、在旁边也卖鸡蛋的汉子,竟是她的男人。最后,她的男人叫了几个打手来了,那个妇人乘机坐在一辆自行车上逃走了。走了一段,看我们没追上她,还回头向我们笑了笑。当时真把我气坏了,我不禁又想追上去,这时几个大汉拦住了我,要不是国旺同学叫我,我非吃亏不可。还可气的是那个民警,见要打架,竟灰溜溜的走了,他们吃着国家的饭,挣着国家的钱,职责就是要解决民事纠纷,为何竟这样胆小怕事呢?这件事,我终生不会忘。”

      1983年10月7日,星期五:“上午上体育课,李老师非让我去整队和喊口令,说是锻炼锻炼,我哪干得了这个,结果出了丑,课没上一半儿下起了大雨,男同学们都跑回了宿舍,女同学们都跑到了教室,我也去了教室。刚到门口,就听到她们的笑声:“立正,向右看齐——”,我知道她们笑的是谁,赶忙跑到东面的楼梯口躲藏了起来。”

      1983年5月23日,星期一:“教生物的王老师要同学们去抓蛤蟆,回来做解剖实验。今天午饭后,我便和国旺等十几个男同学去了。可是一个多钟头过去了,我们除逮到几个赖蛤蟆外,好蛤蟆一个也没抓住。回来后,当然没法交差,王老师很不高兴,批评了我们,说我们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不得已我们十几个人又去抓蛤蟆,但结果和上次一样,一个好蛤蟆也没抓到。这件事,又可气又可笑,十几个大小伙子,竟抓不到一只蛤蟆。”

      1983年6月3日,星期五:“今天,我平生第一次坐火车。早晨5点,我和民师班的刘老师、许老师一起从衡水火车站出发,先坐大火车到深县前磨头,后坐小火车到饶阳县,折腾了大半天,绕了远,但第一次坐火车,高兴。”,

      1983年12月17日,星期五:“和丁未同学一起骑自行车回家,12点半从学校出发,这是我平生第一次骑自行车走这样远的路程,大概丁未也是,我们都感觉有趣儿,所以都使劲往前蹬蹬,说说笑笑的,到辰时才3点,到五公3点45分,到了饶阳4点半。我们首先到了高中呆了半个钟头,出来后商定后天下午两点到车站集合再回校,因为太累了,这时天色已晚,我们就分手了。我在从饶阳到家的路上真是累坏了,往前一步也感到需要用全身的力,大腿也不听使唤了。”

      忘不了大家为集体荣誉团结一致、努力拼搏。1983年5月22日,星期日:“今天,整个学校都停电了,老天爷还一直下雨。晚上,班主任李老师把我和王侠叫到他办公室商量班事,李老师刚指出最近我们工作的不足,王侠就哭了,女生善良脆弱,其实李老师并没责怪我们,只是提醒我们今后要注意一些问题。”

      1983年3月13日,星期二:“后天就要歌咏比赛了。下午,景新让我在吃晚饭时去找一下学生会的宣传部长耿成强老师,邀请他晚自习时给我班指导节目。吃晚饭时跟耿老师一说,他立刻答应了。我怕有的同学晚上排练迟到,回到宿舍,我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地去告诉大家,今天晚上耿老师要来指导,大伙儿要提前到教室,要注意礼貌等等。大家行动迅速,提前到了教室,听耿老师指挥,放开嗓子大声唱。排练结束,还鼓掌欢送耿老师,实践证明,我预先的担心多余了。”

      1983年3月15日,星期四:“我真幸福!——这天晚上歌咏比赛,我班得了——得了个正第一名!真没想到,去年得了个第三名,今年竟得了个第一名!说实在的,这次这对班里拿名次真没把握,平时也没怎么练过,又是张广新第一次上台指挥,但大家上了台真精神、真争气!昨天晚上试台时,78班有的人还得意洋洋地嘲笑说,怎么你们班唱歌,没声音啊,可是今天比赛完后,他们怎么样呢,全耷拉脑袋了。”

      忘不了在阜城县实习的经历。1985年4月1日,星期一:“送我们到各县实习的大客车,早上7点便来到了衡师大院,77班去深县,78班去安平,79班去龙华,80班去阜城,4个班共150多人,再加上一、二年级为我们送行的同学,还有校领导、老师们,张老师、任书记、孟校长、安老师等都来了,笑声、闹声、道别、再见声混杂在一起,真是热闹!我们的车开动了,我把头伸出窗外,向他们挥手。再见了,老师们!你们为我们这次实习费尽了心血,你们放心吧,我们知道我们肩上的重任,为了给二年级的同学们打开局面,你们放心吧,不是有的县和衡水市里的小学不欢迎我们实习吗,我们要争气!

      在去阜城的路上,整个车厢里充满了快乐的空气,同学们这个乐,简直别提了,平时喜欢乐的,现在跳了起来;平时不喜欢说笑的,现在也滔滔不绝。窗外驶过一条条小河、片片绿地,大风呼呼地前呼后拥着我们这辆客车。9:30到了城关,把在城关实习的放下车,又去送往古城和土山的同学。我们在城关实习的,先到公社大院休息了一会儿,又分成了4个小组,我、广新、贵忠、国强去二十户小学,距城关7、8里地,但那里条件太差了,我十几年了还见过那么破的学校。在那儿吃了中午饭,又回到了公社,原本去拉被子的,听我们说那二十户小学的艰苦条件,公社李老师立刻去了一个叫郭塔的中学给我们联系。到了傍黑,我们去了郭塔中学住下,让我们实习初中一年级。

      今天大风呼啸,我们到阜城后又来回走了三、四十里路,但我们的心是热的,那就是因为,我们不论到了哪一处,哪里的老师和领导们都是非常热情地接待我们,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学校不大好的条件表示惋惜,我们像走亲访友似的,每到一处都像到了一个温暖的家。不错,小学条件是很差,但那是社会原因决定的,有着这么多个热心的老师们,特别是有着二、三十年教龄的老师们(像二十户小学的魏老师、孙老师),也照样在这样艰苦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干着,不图名利,人人都尽力而为地为我们的到来想着办法,像这最后到的郭塔中学,虽然我们来时天要黑了,但李校长带着几个老师把我们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找来报纸糊了一糊。原来说去的二十户小学(他们是中、小学在一处),虽然条件很差,但杨校长也说为我们尽可能找一处好的住宿,又派老师收拾房间,又去找小拉车,派学生到公社帮我们拉行李,但那个地方的确无处可住,我们这才到了郭塔。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虽然只到了三个地方,但遇到了好几个我们衡师的校友,像郭塔中学的小李老师,他是去年才毕业的(74班的)。还有就是,老师们都瞧得起我们,我们尽管一再说要实习小学,但他们却说:“你们年轻的比我们老的强,教初中满可以的。”这使我们很感动,他们并没在我们面前摆架子,他们也确实把我们当成了老师,这使得我们很高兴。我们每到一处,先让我们洗脸、吃饭,当我们问伙食费怎么办,他们总是说:“先吃吧,吃饱了再说。”总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很热情,这是我没想到的。

      晚上,我们四个人睡在一起,谈起了找对象的问题,广新与×××成了早为大家所知。国强也有了,上商校的。”

      1985年4月8日,星期一:“广新从古城回来了,他说那儿的女生对人特别亲热,像同菊平时不愿说话,见了他很愿说,李玲、景新、彩霞干脆和他吃在一起,还喝酒,女生和男生在一块儿打扑克。继峰平时见了女生“吓”得不敢说话,现在好多了(继峰、国旺、世强、文诚、红心、景新、彩霞、云芳、李玲、同菊都在古城)。彩霞呢,你要不到她家里去坐坐,她就哭、闹,那儿的男生和女生都去过她家了。

      到古城带队的是郭振杰老师,他和广新一块儿来了,现在在城关。下午,我去了城关,但没见到郭老师,他和齐老师出去了。城关那儿几个“丫头”也确实变化很大,对人特别热情,像书春、振云,她们都说:“在学校天天在一起,不感到什么,现在分别几天,真愿在一起说说话。”

      郭塔的水不好喝,我上了火,买回来点白糖,不知为什么又买了点大葱,一个上火,一个去火。我回到郭塔中学不一会儿,郭老师、齐老师便来了,兰素、书春也跟着一起来了。”

      忘不了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友情。1985年4月27日,星期六:“下午,国强叫全班同学去他们村宝云塔玩儿,并到他家座客,盛情难却,去了22个男生、7个女生,有的骑车,有的步行。国强全家老少欢迎,捏饺子、喝酒、喝茶、吃糖、花生、吸烟、、、、真是忙乎。我想,如果是到了我家,家里人会不会嫌麻烦?饭后,看了宝云塔,大前年也就是1982年11月份,我曾来过一次,并在宝云塔第一层砖上刻下‘李国进到此一游’,现在还有。”

      1985年5月11日,星期六:“下午团活动时间,兰素邀请全班同学到她家去玩儿,听说她为这事一周没上好课。到了她家一看,果然,院子里并排放了5张饭桌,炒了14样菜(她家是菜农),真够丰盛的。全家都在忙碌,其父其母都是朴实忠厚的庄稼人。”

      1985年7月10日,星期三:“晚上,李红英叫全班同学到她家去座客,全家人一起忙,给做许多好吃的。上午(还有前几天),兰素叫前次没去她家的人到她家去玩儿。国强呢,这两天也叫一些同学去家中座客。在实习时,我没去彩霞、国正、红心家,想必也是全家调动吧。”

      忘不了毕业离校的情景。1985年7月12日,星期五:“上午开毕业典礼大会,任书记的讲话很动听,他肯定了我们三年来的成绩,刘东双老师的发言讲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最后让77班的何延水代表毕业生发言。这家伙是闹一气,把他个77班带的很好,他一贯“敢”字当头,事事争先。这是在校礼堂最后一次开会了,三年来,我们在此听报告、开歌咏会、朗诵会,进进出出不知来去多少次,这一次是最后一次了!

      开完毕业典礼大会,回到了教室,发完毕业证,李老师让我说几句话,我走到同学们中间,只说了一句:“同学们,我现在的心情跟你们一样,非常激动。希望同学们毕业后,不要相互忘掉,常通信。”我忽然感到一股热浪冲了上来,一摘眼镜,泪水扑簌簌地流了下来,泣不成声。同学们掉过头去,都哭了。国旺、国正、俊杰、王侠、俊峰等,也只说了几句,便说不出来了。景新给人们唱了一支歌:“送君送到大树下......”同学们更是泣不成声,泪流满面。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啊,三年啊,同学们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一同为了我们的班集体尽心尽力地服务着,彼此产生了真诚的兄弟姐妹般的情谊,学习中我们互相帮助,生活中我们互相关心,分组吃饭时我们互相照顾,现在就要分别了,恐怕一辈子也不能再见面了,这是最后一次来教室,我满眼泪花,望着我们的书桌、椅子、奖状、锦旗、门窗以及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那样熟悉、那样亲切,而这一切就要永远和我离开了,我的心很痛!

      吃过晚饭,我到了乔姐家和李老师家,给小慧、小明买了一支钢笔和一个铅笔盒,花了3.16元,他们送给了笔记本,这是最后一次到乔姐家来了,三年来给他们一家添了许多麻烦,妹夫像乔姐一样待人热情。给李老师买了一杆钢笔,2.84元。李老师在这三年里也给了我很大帮助和热心关怀,给他送点纪念品是应该的。我去了,早有好几个人,一批走了,又来一批,由此可见,人们对李老师的印象很好。

      这一天是在衡师生活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是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转折。在衡师,我不但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更为可贵的是学到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从明天开始就要步入社会了,往后的日子,漫长的岁月,得从这一天转折开始,终点,起点。自身有着许许多多的弱点,现在已经认识到了,今后若不注意下决心战胜自己,那是一定会吃大亏的。”

      忘不了离开衡水市的那一刻。1985年7月13日,星期六:“早晨6点1刻的汽车,5点起床,同学们都起来了,帮着打行李。过了一会儿,景新、书春几个女生也来了。在送我们出门时,同学们挥手告别。纪峰等7、8个同学骑自行车把我和丁未送到了车站。他们又帮助买了行李票,仍不肯返回,我几次催促,才握手告别了。

      6:15,汽车徐徐离开车站。再见了,衡水市,我们还有再见面的机会;再见了,同学们,但愿我们还有再见面的时候!啊,红旗大街、永红路、新华路、车站前路,我不止一次地在这里走过,这里留下了我几多的足迹,这里是我经过的最曲折、收获也最大的一段人生之路。在这里,我认识到了人生的残酷,也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温暖,但愿人人之间是爱,而不是恨。今后,我的日记里,恐怕再不会记载衡师和衡水市的话了。”

      3.毕业后

      我1985年7月毕业参加工作后的历程,一直与衡师有关,衡师的教育培养,使我受益终生。

      从衡师毕业后,听说饶阳县文教局有意接收我,当时还曾到县文教局帮了十几天忙。有一天,衡师教导处通知我回去一下,关于工作分配的事。我去了,说是省委党校来人要一名本校应届毕业生,问我去不去。省委党校是干什么的?具体在哪儿?我一点儿也不知道,教导处主任也不知道,当时没让我跟省委党校的来人见面,看来教导处主任只是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去不去无所谓。教导处主任告诉我,省委党校虽然在石家庄,但听说离石家庄还远着呢,不过终究是在石家庄,你考虑一下,去也行,不去也行。我当时想,管它省委党校是干什么的,反正离石家庄近,先去了再说。这样,我当时就答应去了。

      当年到省委党校报到时的情境仿佛昨日,门卫老郭看我一身雉气,疑惑地问:“你是谁家孩子?怎么到这儿来啦?”初来党校,年轻无知,不会生活,领导和同志们给我很多关爱。冬季到来,处领导见我穿的单薄,便从家里拿来一件棉大衣让我穿上。时任常务副校长是可亲可敬的小老头儿,阜城县人,在职工食堂手端大磁碗和教职工一起排队打饭,还经常与我们这些刚入职的年轻人在一个桌上吃饭,用筷子夹一口我们碗里的菜尝尝,同时把他碗里的菜夹给我们吃,如同一家人。1987年我谈了对象,处领导和校领导热心过问,开导我与女朋友闹了别扭要大度容人,不要小肚鸡肠。结婚时,组教处全体同事及校内许多同志向我祝贺,送来锅碗瓢勺、床单枕巾、挂钟暖壶等生活用品。那时,住房和煤气罐都是党校解决,但十分紧张,只有新增加或别人退出后交给党校,再按结婚早晚进行分配。有位同事调到天津,把他家的一间住房钥匙悄悄给了我,让我住进去。还有位同事调到保定,把他家的煤气罐悄悄给了我,让我搬走用。有位姓郭的副校长作风硬朗,要求人非常严格,我们年轻职工都怕他几分,当面叫他郭校长,背后叫他大老郭,但他很关心人。有一年暑假,我嫌每天刮胡子太麻烦,便一个多月没刮,满脸胡子长得老长,在省委党校院里正巧撞见“大老郭”,我转身想躲,他冲我历声喝到:“站住!年轻轻的,谁让你蓄胡子?剃了去!”80年代末、90年代初,流行年轻人穿花格子衬衣,我也穿了一件,“大老郭”见了把我拦住,嫌太花哨儿,指着说:“大小伙子穿花儿衣,哪像党校的!脱了去!”

      刚来省委党校时,我被安排到组教处做资料员,就是每天盯处里办公室,接电话、做记录,拿报纸、分信件,领办工用品,分发生活福利等服务工作。一下子从乡村来到省会、从中专生变成省委党校职工,工作之余到处乱转,看啥都新奇。没过多久,处领导和有的老同志跟我谈话,说你这么年轻,光知道玩儿怎么行,跟你一块儿来的其他人,人家可都是大学生。他们教我工作之余少串门、多读书,提高学历。真是“九言劝告迷途仕,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我决定报考1987级省委党校脱产大专班,并找来语文、数学、地理、历史、政治资料复习。那时报考条件之一必须工龄3年以上,我工龄不够。处领导找分管副校长“说情”,分管副校长没同意,说你们组教处管招生,小李是组教处的人,条件不够可以报考,别人条件不够怎么办?为此,处领导和分管副校长还跟我这个“小字辈儿”解释,我当然理解。他们帮我出主意,说你复习得也差不多了,赶紧报考河北大学中文函授吧。于是,1987年9月我考上了河北大学中文函授大专班,每周六、日,从省委党校骑辆旧自行车,单程近两个小时,到位于中山西路的一个招待所上课,1990年7月大专函授毕业。

      1990年春节过后,我被派到任丘市永丰路办事处下乡一年。我带上报考省委党校本科班的全部复习资料,工余时间抓紧自学,下乡结束即考上了省委党校1991级理论教育专业本科班,脱产两年学习。1995年,省委党校开始举办脱产研究生班,组教处和校领导依然鼓励我报考。由于各种原因,我虽然没有再读研究生,但时常脱离工作参加校内外进修培训,短则几天,长则三个月,领导和同志们都给了很大帮助。正是由于没间断“充电”学习,才使我不断进步,为完成本职工作奠定了必备的政治、思想、理论和知识基础。

      1993年7月本科毕业又回到组教处工作,处长找我谈话,说你负责起草文字材料吧,年轻干部一定要打好这项基本功。

      2000年3月,我从组教处调到校办公室负责材料工作。时任常务副校长梁志忠原任唐山市委书记,是“大笔杆子”,对文稿质量要求非常高,我一时难以适应,但梁志忠从没当面批评过我。2000年9月17日深夜,省委党校财务被盗,第二天我按照校委会研究意见,起草了一份向省领导及有关部门报告材料送梁志忠审阅,他显然很不满意,但并没着急,更没发火,把稿子轻轻放下说:这样写不行,得重写。他在办公室里踱着步说一句,我记一句,很快稿子就写成了,我感到比我原来起草的稿子强百倍,类似这样的事例很多。梁志忠改稿非常认真,十多年过去了,他给我改过的稿子至今我全部留存着,每次翻看那些变黄的老稿子就是一次再学习、再请教,感觉老校长仍在我身边,特别亲切。有一年寒假前,梁志忠问我:全校工作总结和明年要点起草得怎么样了?我回答:有的处室还没交上来,等收全了汇总出来。梁志忠微笑着说:你这样起草材料咋儿成,各处室总结和要点只是个参考,全校整体情况你应该时刻装在脑子里,胸怀全局、超前谋划,这样才能当好校委的参谋和助手。从校领导身上,我也学到了写材料的许多好方法和好经验。

      2011年1月,我调到校机关党委。2017年4月,我调到研究生部。2021年10月,党校派我到保定市涞源县白石山镇斗军湾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去时我带了一大箱书,在静寂小山村,工作之余正是读书好时机。每次回石家庄,我都抽空儿到单位图书馆还书借书,还让女儿和在北京的侄子给我寄书,以防“断粮”。不动笔墨不看书,驻村一年半,我除了每天写日志,还写了《责任在肩——驻斗军湾村工作纪事》,共48章、12万字。只要有书相伴,人在多么偏僻的角落,都不会感到孤单寂寞。

      2023年4月,我退休了。在单位组织的为我们同时退休的几个老同志退休座谈会上,我讲了三句话:一是道谢,感谢38年来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关怀培养;二是道歉,工作38年没给单位作什么贡献,反而给领导和同志们添了许多麻烦;三是道别,退休后将继续发挥余热,关心单位事业发展。

      退休后,读书时间更充足了,完全可以由着自己的爱好,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去图书大厦免费阅读、随便摘抄,去市图书馆阅读一整天,走时再借几本回家精读细研。每当打开一本书,仿佛点燃了一盏明灯,照亮了心灵和前行路程,读《自然史》,从布丰笔中了解生物多样性奥秘与神奇;读《百年孤独》,听马尔克斯讲述人性复杂与命运无常;读《围城》,看钱钟书品味人生变幻莫测与苦辣酸甜;读《曾国藩家书》,学高人从政、持家与治学之道。读这些书,如同聆听智者教诲,让人感觉在知识海洋中畅游,不断丰富自己精神世界,深感生活充实,身心愉悦,丝毫没有退休后孤独、烦闷之感。让心安处是我家,养生之道贵在静心,读书是静心良方妙药。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从出生到今天,60年过去了,考衡师、上衡师和衡师毕业至今,有说不尽的故事,真诚地向各位同学和领导同事、亲朋故友道声谢谢——人生路上,感恩有你!

      关键词:中师,郭塔,衡水

      🏧🎹

      😀🦎

      🐡😀

      BBET">

      🙀🍉
      🎲
        🐙💲
        1. 🧗🦌
        • 📛
        • 🤱🤖
          🕤
        • 😃
          😖
        • 🧚
          首页| 星期六女鞋|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