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摆烂,没有闯的勇气,都是亲妈亲手导致的
发布时间:2024-10-31 13:55 浏览量:3
小儿子今年小学三年级了,自从开学以来,每天下午3点过放学后都要去广场去玩一会再回家,在学校被困了一天,我不想再把他困在家里,可是他每天去广场都是一会就回家了,问他原因,他很沮丧的说,广场上除了幼儿园的小朋友,每有其他大一点的小朋友,我说我们小区几十个小学的1到3年纪的小朋友,一个都没有在广场玩吗?他说没有,我说,走,妈妈陪你出去玩,我让儿子带着玩具到广场玩,到广场后,我约遍了他平时玩得好的10多个小学1到3年纪的小伙伴,都说要做完作业才能出来玩,我只有让孩子自己在广场玩玩具,吸引些幼儿园的小朋友来一起玩,玩到6点回家,让孩子吃晚饭和做作业,孩子吃完饭做作业到8:30,让我检查,我刻意没过度检查和纠正,孩子说还想去广场看有没有平时玩得好的同学或小伙伴,我同意了,和孩子一起来到广场,在热闹非凡的广场找了一圈,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幼儿园大班以上的孩子,又约了几个,有的还在做作业,有的说晚了需要睡觉了,有的还善意的提醒我要给孩子养个爱学习和早睡的习惯。
我很感谢宝妈的善意提醒,但我很清楚,我不能给小儿子那样的养习惯,虽然现在小儿子的成绩很不好,英语免强读出来打卡,作文流水账,作业也只是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字写得不太好,正确率也不高,但我还是坚持让小小儿子放学后先去广场玩,快速饿做完作业后,只要孩子想,哪怕10点过了,都会允许或者陪他去广场看一看的。
因为我的大儿子就是按照星期一到星期四放学后先作业后出来玩,我对作业的要求也比较高,然后再是陪养他9:30就得早睡,开始孩子很反抗,被我软硬兼施的给调整成了我想要的先玩后学,早睡早起,学习好的乖乖孩子,孩子成绩是比较好,进了好学校的火箭班,可是,我感觉大儿子被我毁了,读初三的他,除了学课本和做作业打游戏,对所有的外界事物都失去了兴趣,不愿意外出,连跑步都要我再三的恳求才愿意在我的陪伴下去走过过场,其余的逛街,聚会,包括请他给下楼买点东西,他都觉得很难。
我都后悔死了,幼儿园和小学三年级之前,大儿子满眼的星光,喜欢到广场玩,喜欢和小朋友玩,却被我的好好学习和养先玩后学,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后,孩子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没到广场去玩的时间和机会,等到被困限了星期一到星期五后,星期六星期天去广场就容不进小朋友圈子了,可惜那时候我还没有发现和醒悟我正在一点一点的毁掉自己的儿子,直到小学毕业,儿子眼里的星光完全消失,除了学习和作业不和任何的人玩,我才察觉到不对劲,放开大儿子子,可他已不愿意出去了,或许是说习惯了呆在家里的样子,或许说是失去了出去玩耍的能力。只愿意呆家做作业和打游戏。
初中的作业很多,感觉孩子整天都在做作业又整天都没做出什么作业,我尽量的想带他出去,可是已经晚了,带不出去了,还特别的敏感,我稍微一说就哭泣,生气和抑郁……
和很多家长沟通,我大儿子的情况不是个例,我不知道其他家长是否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我很清楚,孩子现在的样子是被我亲自管教来的。
在当今社会,教育问题愈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毕业后都找不到工作了,小学还要卷?”这样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读书本应是开启智慧之门、丰富人生阅历的钥匙,然而现实中却让许多人产生了疑惑:读书真的有用吗?其实,读书无疑是有用的,真正无用的或许是当前过度强调应试的教育模式。
如今的孩子们,自小学起就被沉重的学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各种作业、培训班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课余时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家长便立下规矩,周一至周四下午放学回家,必须先完成作业才能玩耍。可学业任务繁多且难度颇高,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希望培养孩子“先学后玩”的习惯,却将孩子困在了家里。于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展开了一场持久的“博弈”,孩子在写作业时偷偷玩耍,导致作业时间大幅延长,往往完成作业时,别说出去玩,就连九点半准时上床睡觉都难以实现。
可怜的妈妈和孩子,每个工作日都是身心俱疲。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整天,妈妈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却还要陷入作业与辅导的“混战”。
这样的日子并非短暂的煎熬,而是漫长的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扣除寒暑假约三个月,加上节假日约一个月,孩子一年中有八个月处于被变相禁锢在学校和家里的状态。十二年下来,就是九十六个月,相当于整整八年。若再加上培训补课的时间,往少了算累计两年,那么这十二年中,孩子有十年都被困在学校、家里和培训机构,埋头于学习和作业。
或许,“书呆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长期的压抑和束缚,使得孩子们在大学毕业后,面对就业困境时,缺乏闯荡的勇气,甚至选择消极摆烂。而对于男孩子来说,他们的阳刚之气也在这无尽的学习与作业中被消磨殆尽。
想想那些六七岁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本应是在户外尽情追逐打闹的年纪,却大多时间都被作业困在家中,与家长为了作业“斗智斗勇”。从小学六年,到初中三年,再到高中三年,孩子们在最应该活泼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塑造性格和体格的阶段,却被长时间限制在学校、家和培训机构里。再坚强的性格和毅力,恐怕也会在这漫长的禁锢中逐渐磨灭。
我们不妨来看几个真实的例子。小李,大学毕业后一直未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每次面试稍有挫折便选择放弃,宁愿宅在家里打游戏,也不愿再去尝试新的机会。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几乎没有玩耍的记忆,只有做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培训班,以至于现在面对困难,完全没有勇气去挑战和突破。
小王,毕业于一所不错的大学,但在求职过程中,总是显得畏首畏尾,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他说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要好好学习,却从未有过自由探索和尝试的机会,导致现在对未知的社会充满恐惧,不敢迈出闯荡的第一步。
还有小赵,曾经是学校里的尖子生,但毕业后却频繁更换工作,始终无法稳定下来。他感慨道,多年的应试教育让他只会按照既定的模式去做事,一旦进入复杂多变的社会,便感到无所适从,失去了适应和创新的能力。
这些例子并非个例,而是反映了当前教育模式下的一种普遍现象。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的学习和作业束缚,失去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最终在步入社会时,显得力不从心、勇气不足。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当前的教育体制,毕竟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传授和人才的选拔。但我们也应该深刻反思,如何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减少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爱好。家长们也应该调整心态,不要过分追求成绩和名次,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更多的孩子在未来迷失方向,让他们在充满阳光和希望的道路上茁壮成长,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 上一篇:女性如何预防类风湿?
- 下一篇:在西藏生活了六年,现将实用经验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