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两位英语老师

发布时间:2024-11-17 08:00  浏览量:1

▌舒小骅

我的高中是在北京四中读的,当时还处于上世纪60年代初。

高一年级来了位风格独特的英语老师——向丽。他个头不高,胖胖的,皮肤微黑,身穿一袭雪白的西装,上系深色领结,足蹬红皮鞋。如果手中再拄一根拐棍,戴顶大礼帽,那活脱脱的就是一位西方绅士。他的装束混同在当年衣装不是深蓝就是灰黑的单调色彩中,真可谓蝎子粑粑——独(毒)一份(粪),格外惹眼。别看他穿着规整,但人并不拘谨,讲课也比较随意。有时甚至是随心所欲,抛开课文,任意发挥。一次上课,课文中涉及某种水果。他来了兴致,在黑板上先写出这种水果的中文,接着又写上英文。他扭脸问全班同学,你们都知道还有哪些水果。同学们七嘴八舌,搜肠刮肚,什么苹果、荔枝、菠萝、香蕉、橘子、龙眼……全抖了个遍。他略加思索,转身面向黑板一一写出。直到下课,近五米长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中英文对照的水果名。课后同学们半开玩笑地说:“向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水果的‘精神会餐’课”。

向老师对学生从不疾言厉色。他有时还会戏谑一下答错问题的同学。我记得有个同学用英文回答家中年长女性数量时,误把女孩也算上了。本该回答“一个”,却错答成“三个”。向老师微笑着调侃:“难道你父亲还娶了两个小老婆?”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据说向老师作为中方翻译参加过朝鲜战争的板门店谈判。至于他留没留过洋则不清楚,反正他对西方的风俗习惯相当熟悉。他曾经告诫我们,若看见女士遗留在桌子上的手帕可别随便去捡。那会让人闹误会,以为你接受了对方的“定情信物”。当时班上有两个同学,因为父亲分别是高级工程师和前外交官,所以有家学渊源,英文水平超群,无论对话还是回答问题,都发音标准,语言流利。向老师对他俩格外青睐。每逢有人来课上旁听,向老师总是点这两个同学进行英语对话。这二位十分流利而且准确无误的表达往往令旁听者感到惊异,而向老师的脸上也会流露出得意之色。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就进入了高三,同学们即将面临毕业和高考。这时我们的英语老师换成了苏老师。衣装朴素、中等个儿、五十多岁、鬓角已有白发的苏老师与向老师的风格迥异,声音低沉,不苟言笑,老成持重,但对课文抠得很细。他屡次告诉我们,学好英语,词汇是基础,单词背得越多越有益。另外几种基本语法要熟练掌握,运用起来可以得心应手。他希望学生要敢于在课堂上提问题,并表示自己如果回答不了,他可以找高人帮助解决。苏老师鼓励暂时落后的同学不必气馁,只要肯下苦功夫就能迎头赶上。学得好的也不要自满,学无止境。为此他讲了这样一件事:某位名教授的学生留英归来。教授问学生,你在国外都学到了什么?学生故作自谦地回答,也没什么,无非是眼面前的那点东西。教授说,眼面前?那你告诉我,眵目糊(俗称眼屎,学名眼眵)英语怎么翻译?那学生答不上来了。

苏老师认为英语也要巧学,善于摸索它的规律。他举例说,比如“社会”(society)一词,如果把后面的ety改成alism,就变成了“社会主义”(socialism);若将后面的ism换成ist,又变成了“社会主义者”(socialist);再把ist换作ization,则成了名词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若要形容词的社会化,只需将后面的ation改为ed(socialized)即可……许多英语的基本词汇只要牢牢记住,再在它的后缀字母上寻找变化,就能衍生出一连串的相关单词。

我原来英语学得很一般,经过苏老师的启发,有点开窍,再加上自己努力,英语大有长进,为后来顺利考入大学砌起了坚实的阶梯。王金辉 插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