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鞋低谷,商家们的未来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4-09-22 20:00  浏览量:23

其实 2024 年,球鞋店铺都过得很苦逼。


之前快速增长的大环境,各个都积极地建立渠道和平台在抢这个利润,现在热度不再,仅仅纯粹地卖球鞋变成了极度艰难的挑战。

不一样级别不同身份,总之是卖球鞋的,都难。

不同程度的难。



首先分几个层次来说,第一,品牌方直营店。

这其实是简单的也是无奈的,各个鞋款趋势已经不再,现在是回归到要用心去卖鞋子的时候了。

因为如果是单一品牌店铺的话,不管是品牌直营店还是经销商,品牌的营销策略全部都是由总部处理,而销售终端的零售方,只能做好销售的部分。可是这一类店铺的销售也不容易,电商平台太便利,连平台也有着不同的选择,只需要掏出手机,就能够对比实体店的价格,然后做出最佳选择。

这导致了零售终端的品牌店铺,处在一个非常被动的情况,毕竟零售店铺的收支平衡点,必须要包括店铺租金和装潢投入,这让实体店铺在和电商平台比价钱的时候,没有太多妥协的成本。因为无论如预算,电商还是有着比较宽容的操作空间,利润上能够更让步妥协来达标。

实体店也有能做的方式,可是不多,不如说向广场施压租金成本,员工薪金用激励机制,折扣需要品牌方来补贴,最后靠着品牌的方做出来的新零售生态链,用这会员机制来给优惠,用这种方式来维持顾客群体。

毕竟运动商品还是消耗品,虽然就算电商多么地成熟,实体店还是有着稳定的生意额,可是整体的走向都是往下走的,品牌直营店对着成本的严控越来越高,预测近未来这一类店铺会越来越科技化,终端员工越来越少。科技化的意思是,商品资讯会用硬件来显示,交易处理也会精简化,变成自助电子付费方式,以后品牌店铺的员工,搞不好只需要个位数就足够了。

在这一波低潮的时候,恰恰是紧抓营业成本的好时机,如何收紧开支来让企业存活,经销商活不下去就把盘子交给品牌方,品牌方活不下去就撤,这也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了。挺无奈的。


至于多品类球鞋零售商,却面对不一样级别的难题。


他们情况和单一品牌方的差异是,他们手抓着各种品牌的销售数据和趋势,他们要做的事情是,从自己的销售数据,再加上整体大环境,两者结合再用上数据分析,最后决定如何把鸡蛋放进对的篮子里面。

相对来说他们比较舒适,因为至少他们还有选择权。


他们能够根据大环境去调整要投放的鸡蛋数量,他们也能够预测未来哪个运动品牌在上升期,再预估上升的程度,确保自己投放的鸡蛋得以有着较好的销售数据。


比如说,明年的第三季度(就是七月到九月),你有一亿的配额,保守投放之后剩下一千万,你会投在哪一个运动品牌?猜对的人将得到正面的市场反馈。


唯一的劣势是,他们现在都太依赖数据分析了,搞得好卖的鞋款同质化非常严重,去年全部鞋墙都铺满了 New Balance,今年则是亚瑟士,趋势一来就尽快地榨干其价值。

我直觉地觉得,这是不理智的,然而在这种商家的工作环境,唯有数据支撑做出来的决定,才能保住自己的工作。


他们太相信数据分析了,也是目前大环境唯一能够依赖的工具,谁的数据越精准,他的容错率就越低。


可是,也仅求不出错罢了。


再往下说,就说到了我现在的处境了。


前两个情况我都经历过,从业了二十多年后,我进入了我现在的情况,就是酝酿趋势的球鞋商家。

我也需要做上面两者的事情,和运动品牌方配合发售,和他们讨论每个季度合作的深度,最后再想着近未来要酝酿什么东西。


这不仅要靠数据分析,也要看市场需求,再细观周遭商家的举动,最后还要确认自己对着近未来发展的猜想,慢慢地去确认再调整自己的认知,再做下决定。


做下决定去和某个运动品牌深度合作,把它焖成个趋势。


所以我们在做源头的一部分。要去学习如何创造趋势,再处理趋势,再加上合适的商业合作条件,最终的目的是除了运动品牌方自己得到市场热度,我们也能够得到利润。

独家发售,联名鞋款,独家配合,出彩的营销,做个优质的球鞋文化信息传递者。


给个实际案例,三年前我们对着 Salomon 做下了深度配合的决定,所以做了两个联名,区域独家发售权,甚至和日本球鞋杂志出了个杂志封面和店铺采访。然而今年对着安踏的 Kai ,还是采取观望态度,还没到能够做决定的时候。


现在球鞋市场疲乏,现在如何再继续走下去,再做出个新生代认可的文化,今年我就是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球鞋文化 2.0 应该是什么摸样? 什么品牌有潜力?针对哪个群体?哪个鞋款有破圈的可能性?市场近期消费走向?球鞋接受的成熟度?

最重要的是做出精准判断,现在的市场上,能够接受什么样东西的出现,当没有球鞋的可投放的时候,其他的商品在这个时候,是不是更合适的选择。对于趋势,我们还是比较容易处理的,毕竟品牌方需要靠谱的合作方,愿意给予总多资源来配合,我们更多的沟通都是花在内部探讨,拿到全体共识的参与度。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创造出目前球鞋爱好者喜欢的商品。

最后简单来说,我们就是做球鞋文化?

当文化牵涉到利益的时候,与其说是文化,不如说是把“球鞋”这个商品继续传承下去,让我们自己喜欢的球鞋能够一直停留在大众群体的视野内。所以我们要贴近地面,融入其中身为一份子,积极地用球鞋做出让新生代认可的事情,不然“枯死”都是迟早的事情。

难点是什么?就是对着自己要有清晰的认知。现在我已经不在这个核心消费年龄层,我需要知道我做的事情是不是酷的,还是过气的,这是危机感必须要一直存在,才能继续的游走在行业内。

我认为“酷”的东西,我需要让你们也觉得酷,如果不行,就代表这东西还没到时机拿出来,甚至不需要再拿出来。

说了那么多,又好像没说什么,苟且偷生又不像,蓄力待发又不是,可能大家彼此都在模式调整期,都在找着方向。

球鞋热度不在的时候,大家都在做着实质的生意,好好地卖球鞋,好好地说故事,把没溢价的球鞋卖给真正喜欢它们的消费者。海水退了谁在裸泳寥寥可数,能抓到越多生存率就越高。

之前球鞋盛世都让多人有了依赖品牌方的惰性,现在没了轻松就有的业绩,生意也回到了原点,鞋子暂时,是时候大家彼此认真抢生意的时候了。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