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我偷偷走进初二儿子的房间,看到了令我震惊的事情,从此母子成仇……
发布时间:2024-10-05 11:12 浏览量:15
儿子变得判若两人,好像是从他上初二开始的。
初二以前,他品学兼优、幽默风趣。
可现在,他在我眼里,简直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混蛋”。
那天,他找我要手机查单词。
递给他后,我还专门找理由去他房间里盯了一会儿,没发现有什么不对,就回卧室眯了一小会儿。
没想到等我再次醒来,已经凌晨两点。
我蹑手蹑脚推开儿子的房门,想看看他睡了没有。
谁知他竟然还在玩游戏,连我走到他身后都没有察觉,写字台上摊着的作业更是只写了两三笔。
一瞬间,我怒火中烧,和他大吵了一架。
结果第二天,他从早晨一起床就开始跟我冷战:故意摔门、拒绝吃早饭、问他什么都不回答……
最后,他神色冷淡地说了一句“走了”。
留我一个人坐在餐桌前,既不知所措又气不打一处来。
他哪是我儿子啊,分明是我老子。
这妈让我当的,也太憋屈了。
1
记得儿子上小学的时候,虽然偶尔也会偷偷懒,但大部分时间,还是能自觉主动地学习。连老师都说:“很少见到有男孩子这么爱阅读。”身边人都羡慕我生了个这么省心的儿子,我也暗自庆幸自己中了“一等奖”。当时的我怎么也没料到,自从儿子读了初中,不仅成绩开始节节倒退,还总是给我捅娄子、找麻烦。有一回,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在下面做各种鬼脸阴阳怪气,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班主任一个电话,将我叫到办公室。“我就知道,在你眼里我这也不行、那也不对。你干脆打死我算了!”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儿子,只觉得他无比陌生:这还是当初那个总喜欢跟在我屁股后头,无论我干什么都一脸崇拜地望着我的儿子吗?总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前那个开朗、懂事的儿子不见了。现在的他,上课不认真听,回家就想尽办法玩手机,成绩更是从班级前五飞流直下到了中下游。想跟他好好沟通一下吧,他却总是一脸不耐烦。问他什么都是“不知道”、“随便”、“不要”,要是再多说几句,他准保会发火。有段时间,他的口头禅就是:“你有完没完,能不能离我远一点?”也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都这么好赖不分。
反正我儿子,满脸都写着“欠收拾”三个大字。
2
除了性格大变,儿子还有一点跟以前不一样了。小时候的他,最讨厌洗头、洗脸,每次给他洗头,他都是全程尖叫,相当不配合。可上初中后,不需要我们的提醒,他洗头洗得比谁都勤。有时候早上都要迟到了,他还霸占着卫生间吹头发。不仅如此,他还喜欢上了各种各样的球鞋,三天两头就缠着他爸爸给他买新鞋。我担心他是不是在学校早恋了,孩子爸爸却安慰我:“青春期嘛,孩子普遍开始关注外表,都是这么过来的,不用太担心。”可没过几天,我就又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到了学校,我远远就看见儿子昂着头,像个斗鸡一样,正梗着脖子对班主任说着什么。这才得知,原来是体育课上,儿子和几个同学打篮球。其中一个同学比较霸道,屡次带球撞人,还故意踩了儿子新鞋一脚。对这一阶段的儿子而言,鞋面就是他的脸面。于是,他把篮球一扔,两个人就打起来了。过一会儿,那个跟儿子打架的同学的爸爸也来了,班主任还没来得及说话,那位爸爸就一巴掌甩到自己儿子的脸上:“小畜生,在学校打架,回到家偷钱,我生你到底有什么用?!”这一刻,原本嘈杂的办公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被打的同学则捂着脸,像头暴怒的狮子:“打打打,你就知道打人!我是小畜生你又是什么?老混蛋!”那天,把儿子从学校领出来,一路上,我什么也没有说。
不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儿子同学的反应,让我心惊,也让我庆幸,幸亏我没有当众批评儿子。因为我这才认清了一件事:你想让你的孩子怎么对你,那就先用你期待的那种方式,去对待他。
3
回家后,我给儿子做好了晚饭。随后,默默帮他刷干净了球鞋上的鞋印。没想到,到了晚上,儿子却突然敲响了我房门,他避开了我的目光,将一杯热牛奶递到了我手中。然后,用蚊子一样细微的声音,说了句:“妈,谢谢啊。”虽然不知道这句“谢谢”,是谢谢我在学校帮他守住了尊严,还是谢谢我帮他清理了球鞋。但至少,我弄明白了一件事: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有时候不说,比说了更有力量。后来,儿子还是会时不时犯点小错,但我即使心里的火再旺,表面上也还是会装作风轻云淡的样子。直到初三的第一次模考,儿子一下子考了班里第十三名。虽然不算特别好,但我知道,对儿子而言,已经是一次很大的进步了。模考成绩下来那天,我送给儿子一个篮球,孩子爸爸则拿出一双球鞋,原本对自己有些失望的儿子,好像一下子又有了信心。那天晚上,他头一次学习到深夜。我逐渐懂得,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其实是同岁。进入青春期后,孩子是第一次面临生理、心理上的剧变;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又何尝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探索和青春期孩子的相处之道。都是“初学者”,我们却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说教和镇压,他们自然是不屑一顾的。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最糟糕的父母,不是没有文化的父母,而是从不成长的父母。只有将过去的偏见和固有认知清零的妈妈,才能站在和孩子相同的高度,与孩子面临共同的难题。最终,理解孩子,并被孩子理解。
4
“青春期,既是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变化迅猛的黄金时光。亲子关系处理得好,青春期就会变成修补期、助推期。”那么,如何让青春期的亲子小船变成日后和谐的巨轮呢?一位网友曾分享过自己和父亲的故事:从小到大,父亲对他一贯很严苛。除了吃饭、睡觉,父亲不允许他有任何娱乐活动。每天只能看书、写字,哪怕停下来倒杯水,父亲都要骂他“要饭的脑袋”、“饿死的货”。进入青春期后,父亲更是变本加厉。这是我儿子,我有权利弄死他。初三那年寒假,他在家写作业,写着写着笔没水了,便出去买笔。
可父亲一看他不在家,以为他是出去玩了,于是一把火烧了他的书本、作业。开学后,也不允许他去学校报道,而是将他扔在了一家汽修厂。三天后,亲戚来接我,接走了我的躯体。而我的灵魂,溺死在了机油里,埋葬在了底盘下。经历这次事件后,他看似认输了:
在旁人眼中,他比以前更加上进、懂事。他刻苦学习,最终以高出一本线30分的成绩考入了大学。可没人知道的是,父亲长期的控制和羞辱,让他的心里酝酿出了一个“复仇”计划:他用了8年时间,每天像个机器人一样学习、生活。直到大四毕业前一个月,他纹身、打耳洞、申请退学,不顾父亲、亲戚的反对,去了一家网吧当网管。就这样,他用一种极端的,以毁掉自己整个人生为代价的方式,从父亲手里扳回了一局。不管初衷是什么,一旦父母为了战胜孩子,而选择否定、打击、控制孩子。那么最终的结果都只有一个:
那就是孩子的成长变得格外艰难,父母的余生只剩下后悔。就像有句话说的:
每个孩子和父母之间,都注定要有一场战争。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如果一个孩子要成为一个成年人,那么是要踩着一个成年人的尸体才能完成这段成长之路的。面对一个千方百计想战胜父母的孩子,父母真正要做的不是对抗,也不是镇压。
而是让孩子打败自己。上中学时,我一度觉得打耳洞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所以趁着假期,在左耳的耳骨上穿了两个洞。不料几天后,耳朵却发炎了。被父母发现的时候,整个耳朵又红又肿。你看看自己像个什么样子,还是个学生吗?在哪里学得不三不四的样子!我正准备回嘴,妈妈却起身,把我拉进了卧室。
本以为妈妈也会狠狠批评我一番,可没想到,她从始至终都没有那么做,只是温柔地望着我,引导我讲述自己的理由。“你什么时候去打的呀?”“刚放假的那会儿。”“为什么突然想去打耳洞呢?”“上学期看了一本小说,里面有个男主角左耳上一直戴着两枚钻石耳钉,我想象了一下,感觉很独特,我也想变得与众不同。”听了我的理由,妈妈抱了抱我,说:
妈妈明白了,可即使没有耳钉,你也是我心里最独特的存在哦。说罢,便带着我去医院开药。
回家的路上,还给我买了一对亮晶晶的耳钉。或许妈妈并没有想到,正因她当初的退步,那个正值青春期像个刺猬一样的我,才有了成长的空间。
从此以后,我也鲜少再做那些标新立异的事情了。其实,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他们看似斗志昂扬、无坚不摧,其实内心无比渴望被接纳、被关爱。就像《解码青春期》一书中写的:当一个孩子不断地推他的父母,挑衅他的父母,不断地做这个测试的时候,其实他就是想看看父母爱不爱自己。该书的作者乔西·西普也曾是一个叛逆少年。
作为一个孤儿,他曾辗转过多个寄养家庭。每次被送往寄养家庭时,他就会捣乱、惹祸,用各种方式激怒养父母,并暗暗计算,多少天后自己就会被赶走。直到遇见了一个无论他怎么调皮、恶作剧,都愿意包容、接纳他的养父。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我们视你为一个机会。正是这句话,让乔西下定决心改变,最终成为一个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矛盾且迷茫的,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但作为曾从青春期走过的父母一定还记得: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在言语和行动上战胜我们的敌人。而是一个懂得示弱和共情的朋友。也只有听见了孩子叛逆背后的呐喊、斗争背后的呼唤,父母才不会跟孩子剑拔弩张,斗得两败俱伤,孩子才能平稳度过动荡的青春期。我很喜欢作家刘娜分享的一个故事:
一位叫“劲姊”的妈妈,有一个不让人省心的儿子。中学时,她多次被老师请到学校,以至于一看见老师的号码就紧张,可她没有因此而指责、打骂儿子。有一次,老师又打电话给她,说儿子伪造走读证,多次混出学校。当时妈妈正在另一座城市出差,向老师说明情况后,立即出发,终于在晚上10点赶到了学校。见到儿子时,他正在走廊上罚站,妈妈没有冲上去教训他。而是问他吃过饭了没有。儿子摇了摇头,妈妈便把路上给儿子买的饭菜递给了他。学校给出的处罚结果是停课三天,记过处分。三天里,妈妈一句话也没提这件事。直到第四天,送儿子去学校,到了门口才问他,你说说都是怎么和保安叔叔斗智斗勇的。儿子笑了,把事情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倒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就是出去走走,买杯饮料。妈妈听了,说了句:“何苦呢,一个人的档案是要陪伴终身的,要珍惜自己的荣誉。”妈妈眼睛不好,那天赶去学校,心里又急。晚上开车上高速,万一出点事,你日子怎么过呢。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青春期的孩子,是听不进去道理的。
甚至有时候,父母越是讲道理,和孩子之间的那堵墙就越厚:孩子会觉得父母只是想快点解决麻烦,而不是真的在意自己的感受。这时候,再正确的道理都没用,反而会弄得僵持不下、两败俱伤。倒不如怀着一颗有爱、理解、等待和接纳的心,时刻提醒着自己:我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赢得孩子。而不是为了赢了孩子。唯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在和父母的战争里撞得头破血流,才不会牺牲宝贵的青春岁月来报复父母。点个「在看」,愿所有的父母都能在这场战争中,修得一颗平常心。你怎么看?
评论区留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