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公是名人,但下辈子我一定不和他过!”这句话,刺痛全网…

发布时间:2024-10-10 01:46  浏览量:15

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女性朋友吐槽老公:

她说结婚十来年了,越看这个人越厌烦,看到他蹲在门口系鞋带,就想在屁股后面狠狠地踹一脚,然后看到这个大胖墩翻身到底!她肯定会开心得哇哇大笑

啥叫老夫老妻的相看两厌,这段朋友圈吐槽真的是给足了具象的画面感了。

这也让我想到了最近刷到的一个微博热搜“如果有来生,她绝对要走自己的路”,好多小伙伴都说看得差点哭了。

许知远采访“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接着又继续访问他的妻子,原本想从妻子的角度挖掘出这位植物学画家的另外一面。

作为配角的张赞英说着说着却掩面而泣,她没有浓墨重彩描述先生的“优秀”,而是开诚布公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许知远向很多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问过同样的问题:“(丈夫)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屡试不爽。

这次,张赞英却说:“除了喜欢他的画,没什么吸引我的。”

出乎意料,许知远再次抛出半结构式问题,问:“跟曾老在一起,最开心的是什么?”

张赞英直截了当:“没有开心的。”

许知远继续刨根问底:“如有下辈子,还跟他过吗?”

张赞英一脸坚决:“不过,坚决不过……如果有来生的话,我绝对走自己的路,只要一个工作就完了。”

一针见血的话藏着多少女性真实的处境和日常,本该相濡以沫的婚姻最后变成了一方的油尽灯枯。

所以,在男强女弱的传统婚姻模式中,女性的处境真的就只能是充满绝望和痛苦吗?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当今婚姻中女性的处境和应对之道。

////

01

“他的世界里边只有他一个人”

片头,曾孝濂在刚刚雨后的花园里采风,妻子张赞英和曾先生边走边赞叹着大自然的娇嫩美艳。

走到一簇山茶花前,曾先生灵感来袭,信笔开画,张赞英则在一边递笔、收纳笔帽、擦去画纸上的水滴、扶着准备入画的那枝花,动作娴熟老练。

看到这个场景,不由让人觉得两位老人扶持半生,琴瑟和鸣。

但冗长繁琐的婚姻生活,真相往往比表相残酷、真实、复杂。

1959年,北京女孩张赞英还是女十二中的一名初中生,她决定去云南发展,当时电影《五朵金花》红边大江南北,阿鹏走遍苍山洱海寻找金花的爱情故事是那个时代青年心中的极致浪漫。

张赞英报考了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但因为父亲成分不好,被精简到中科院云南植物所,挑大粪、筛土进行劳动改造。

在这里她认识了曾孝濂,两个被边缘化的人,一起学习看报、说说话,相遇并不浪漫,反而压抑心酸。

“同病相怜”的处境,两个人渐渐走在了一起,但又因为家庭分工慢慢“渐行渐远”。

曾先生在植物画上高歌猛进、一路向前,从见习绘图员成长为教授级画师、工程师。

工作40年如一日,他的作品水平极高且极多,曾参与《中国植物志》等志书及其他50余册植物学专著科学绘图工作,光墨线图就画了超过2000幅。

退休之后的他仍不下岗,开始大量绘制云南花、云南鸟,85岁每天还要工作9-10个小时,画画时极致专注,可以一口气画5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直到画不动为止。

但“所有热情的背后,都是有牺牲的”,牺牲的那个人自然成了张赞英。

家庭里,从洗衣做饭的琐事到捡柴劈柴等重活都是她一个人的干。

工作上,张赞英成为专属秘书,倒咖啡、剥橘子、收发信件,包括接过他用餐后的废纸团。

让曾先生帮忙收一下衣服,他都“好像傻一样”,竟然不认识自己家的衣服。

曾先生只关心画画,晚年得了肺癌,依旧不上心,都是张赞英去寻医问药,还要苦口婆心商量或者气极败坏发脾气才能配合治疗。

“跟他在一起的日子很不好过的,他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边,他的世界里边只有他一个人……你指望(他)什么啊!”

这种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使多少女性淹没在婚姻生活琐碎的汪洋中,缺少丈夫的理解和实际支持,直到失望透顶。

02

“如果有来生,只要一份工作”

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为之牺牲的女人。

张赞英很少为自己活过。“有好的就是他的,一切都紧着他,他不吃的我吃,他吃剩的我吃,一切时间也都是保证他。你要知道画一张画,不是一天两天的时间,一天也不是几个小时。”

“那怎么办呢?我只能过成这样”,话里既有她的责任又有她的无奈。

曾先生越是闪闪发光,站在背后的人就越暗淡无光,她憋了大辈子的委屈仿佛从未对他人倾诉过,直到许知远的到来才有机会打开话匣子。

她反反复复的说,“好委屈呀!”

说到动情处,张赞英忍不住掩面而哭,特别是一件事,让她至今介怀。

在特殊时期她被人踢肚子(而流产),绝望无力地试图自杀,多年之后,曾先生却一而再再而三让她和仇人和解,让她无法接受,这成为两人的重大分歧。

有些事情对错已经没有意义,但作为丈夫的曾孝濂可能并没有深入同理过濒临崩溃的妻子,或者义无反顾地站在妻子这一边。

痛诉完过去,张赞英幻想未来:“如果有来生的话,我绝对走自己的路,只要一个工作就完了。”

这么简单的诉求,因为时代、家庭、丈夫的捆绑变成了一种只能来世实现的奢望。

03

“你是千里马 你要找我这个伯乐”

另一位大师背后的女人,和张赞英有着相似的经历,谈起自己的婚姻却洋溢着自信与满足。

《十三邀》第八季再次采访了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夫人孙曼丽的婚姻哲学依旧让人听得入迷。(第一次采访我之前写过,妈妈们还记得吗?)

81岁的她,比四年前消瘦了一些,但身板依旧硬朗、气质落落大方,一开口就特别爽朗、自信:“我说你(许倬云)是千里马,你要找我这个伯乐,这一点我是非常自信的。”

相差13岁的许倬云和孙曼丽相识于台大校园,那时孙曼丽正是台大历史系的高材生,她的系主任就是名将之后许倬云。

许倬云先天残疾,童年时因战乱颠沛流离,局势平定举家来台,读书和教学时都才华横溢。

孙曼丽出身优渥,作为家中小妹,深受父兄宠爱,她从小自信开朗,很有主见。

虽然不可否认许倬云是很有才华的,但两个人的外在条件实在相差悬殊,许知远忍不住好奇问:“当初你是怎么看上许先生的?”

孙曼丽笃定地回答:“我欣赏他的个性,不认输,他不认为自己身体不方便,就必须要妥协。”

比如,当时家里姐姐嫂嫂劝许倬云说:“你随便去乡下找一个人回来,给你生孩子管家就行。”

他反问为什么,虽然残疾,但从不自卑,对另一半更是有清晰的认定:“我要找的女孩子,就像伯乐识马,她看得见另一边的我,不是外面的我。”

孙曼丽便是如此,那时她已经有男朋友,但是对比之下她更明白自己想要选什么样的人。

当家人反对和阻挠时,被孙曼丽一句“好手好脚的人也会撞车”就堵了回去。

结婚之后,两人带着刚刚八个月的孩子,远赴重洋到了匹兹堡。

相知相守的50年,孙曼丽形容他们的婚姻用了四个字——“越过越近”,平常,却也是无数人羡慕的婚姻模板:

“你必须尊重眼前的人,才有可能去爱他!不然慢慢的你们的婚姻就完了。”要一直维持亲密关系,尊重是至关重要的。

04

“价值观一样了,就什么事都解了”

成为许倬云的妻子并且在异国他乡生活并非易事。

许知远问出了大家都很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她这么有能力的一个人,本可以创造一个更大的属于自己的世界,却围绕着许先生展开,作何感想?

孙曼丽经历了一个漫长纠结的过程。

刚到美国时,她下定决心学习进修,但回到家,看到家里一大一小无人照料,百般纠结后又主动放弃学业,专心照顾父子,“我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孙曼丽进退果断、干脆利落。

家务事琐碎活,她虽然不喜欢,但乐观的个性让她心胸开阔:“这个事非要做,那我干嘛不快快乐乐地做,我干嘛要愁眉苦脸地做。”

做完这些,孙曼丽将自己的热情投入义工服务中,收获颇丰,不仅语言突飞猛进,乐观爽朗的性格也交到很多朋友,后面很多学校还专门邀请她去演讲,非常受欢迎。

以至于许倬云老师都开始有了危机感:“你哪一天在那边喜欢喜新厌旧的时候,你换个老公,把我扔了。”

孙曼丽的回答给足了许倬云安全感:“这个(指许倬云)是金不换,绝对不换”。

她有自己的“事业”,还会戏谑“我赚的比他多”,但比起经济上能挺直腰杆,其实更重要的是她有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我必须自己站起来,树立自己性格,然后可以跟他平衡。我如果不跟他平衡,我如果是一个乖乖的女孩子,跟着他走的话,那我们不知道过的是什么日子。很多事情,你得有自己的看法,然后才能支持他的看法。”

即便她的丈夫是当世无双的学者,她也依然能和他在思想上齐头并进,势均力敌。

许倬云尊重且看重妻子,每天回家,他都会将自己的所见所为一五一十地跟孙曼丽复述,问她的意见和想法,自己的书《万古江河》也请妻子来起名。

所以在家的孙曼丽一直没跟社会脱节,对先生的人际关系、工作进展、喜好忧虑了如指掌。

生活中的大小问题两人都是商量着来,思想问题、带孩子的方针可以讨论,对朋友的选择彼此尊重。

对于妻子的付出,许倬云无数次在大小场合公开表白:“我最大的幸运,是遇见太太孙曼丽。”

孙曼丽没有居功自傲,反而说:“外人以为你们许老师什么事都要依靠我,他们不知道,我要是没了他才真是手足无措,他是我精神上的力量。”

“价值观一样了以后,就什么事都解了”,终于明白两人活在巨大的差异里还能“越过越近”的原因了。

////

同样是名人背后的女人,同样为家庭牺牲,付出自己的一生,一个苦涩委屈,一个自洽从容。

到底是什么让两对夫妻的婚姻体验如此不同?

孙曼丽的一句话或许道出了其中的关键:“婚姻不是把人绑死,而是把人激活。”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