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赶超的“望谟教育现象”

发布时间:2024-11-04 11:26  浏览量:11

内容摘要:一个人总忘不了辛勤生养自己的父母的恩情。

一个人总忘不了辛勤生养自己的父母的恩情。

同样,一个人对培育过自己多年的母校,也是一辈子都不会忘怀。

我于1955年7月至1961年8月,在望谟民族中学读书。从初一到高三六个年头,我都和其他同学一起,在这个摇篮里茁壮成长,使我从一个无知的孩童成长为拥有中等文化知识的青年。

花园式的望谟民族中学 胡云学 摄

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变化。哪年哪月学校新建了哪些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老师住宿楼,哪年哪届学校增加了多少个班级,学校换了哪位校长?我为母校的不断发展壮大而高兴,为教职工团结拼搏、辛勤付出而钦佩和敬仰。也曾经为他们如此努力,而在某段时间某些方面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应有的尊重,而感到心酸心痛。

由于总是心系母校,所以总想为母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2004年以后,我分别担任了县关工委主任、县布依学会会长、县慈善总会会长,之后担任顾问至今。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利用工作便利,也曾经为母校做过一些事情。

2010年,贵州省筹备召开全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省布依学会和省民委要求黔西南准备一个民族表演节目,为运动会助兴。州布依学会和州民委,将这个任务交由望谟县布依学会和县民委来承担。我们研究后,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由望谟民中来完成,一则可促进学校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二则给学校一个走出去的机会,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望谟县布依学会就派副会长、县民委主任黄生伟同志接洽,指导学校抽人组队排练“耍麒麟”节目,帮助他们从平洞村纳汉组请来了几个舞狮师傅指导排练(纳汉组舞狮队为省级“耍麒麟”项目非遗传承单位)。这个节目在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表演,获得表演项目一等奖;后来受邀又带到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进行表演,又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在慈善方面,望谟县慈善总会除2015年依约一次性拨给望谟民中依恋阳光班59万余元以外,从2010年起,每年都对高考被录取的贫困生进行资助,每人资助3000元至5000元不等,使他们能顺利走进大学校门。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任望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期间,办公室有个职工叫杨福祥,她爱人尚健康曾任望谟县农具厂厂长,是福泉人。我在福泉工作过,由于这两层关系,我和他们家常有交往。他们有个儿子在外打拼创业有成就,想给望谟捐资做件好事。我知道这件事后就想到了母校,我就建议他俩将这笔资金捐献给望谟民中。我对他们说,民中也是你们子女的母校呢。这俩夫妇经过对县里种植、养殖、桥梁建设、卫生、教育、农机修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番考量,再和儿子沟通,最后还是听了我们的建议,以尚建康的名义将40万元资金捐给望谟民中用于修建实验楼。学校为了纪念他们的爱心,将实验楼命名为“健康实验楼”。这些帮助,好像算不得什么,却是一个学子心系母校的具体体现。

近几年,我有幸两次走进母校——坐落在东岩寨和岩脚寨之间大坝子里的新校区,我欣喜若狂地游走观赏着校区环境,聆听着学校领导的介绍,难以想象今天的望谟民中,竟如此恢宏、如此壮观:3栋5层楼、有99间明亮教室的教学楼,2栋5层的学生宿舍楼,1栋3层、干净整洁的学生食堂,1栋4层、器材齐全的科技实验楼,1栋4层、漂亮的行政办公楼,1栋3层、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学校中间一个宽大的广场,地上都铺了瓷砖,可容纳5000人同时做操或集会。一个塑胶覆地的足球场兼田径运动场,1栋3层的室内运动馆。各项建筑之间有纵横交错、平坦的水泥路相连,路边行道树排列成行,还有两个适合休闲阅读的花园。我每次边看、边听,也边想,在曾经边远贫穷的山乡望谟,居然出现这样一个规模宏伟而亮丽的校园,真是奇迹,不要说过去几代人,就是我们这代人,做梦也想不到这样的境界,而现在却真真实实地耸立在眼前,我从心底里为母校的新生而高兴,羡慕当今的老师们能享受这样高级的教学环境,感觉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学习真幸福。

想起母校建校初期,学校运行得多么艰难。就是到我们上学的年代,学校环境都非常寒酸,说起来可能像诉苦一样,但这并不是天方夜谭。

1940年以前,望谟隶属贞丰县管辖。又没有公路,县里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发展教育。公立学校很少,有一些零星的民办初级小学,还有一些私塾。1940年3月,望谟建县,当时在王母、桑郎、新屯、乐旺、蔗香等几个地方,慢慢出现完小,而读到五六年级的学生,人数也不多,有的学校五六年级同坐一个教室,一个老师上两班的课,称为复式教学。

1946年3月,省政府下文同意在望谟建立初级中学。县里积极筹备,责成乡镇干部,到各地动员那些有一定文化基础、有接受初中教育能力的人,前来入学。结果,动员了92名稍有文化基础的,包括20名旁听生,分成两个班上课。学校分两次开学。这就是望谟历史上第一批初中生。由于各种原因,这批初中生读到初三毕业时只剩19人了。1947年,又招收第二届学生25人。1949年10月,因临近解放,社会动荡,教师工资没有保障,学校停办。

当时的学校,修建在高车寨东南面一个小山脚。左右两边共有十间都是一层的瓦房,房子前面开辟了一个大操场,中间修建了一个大礼堂,大礼堂前修了一个观礼台,这就是望谟民中最初的整个家底。十间瓦房包括教室、学生宿舍、教师宿舍、教师办公室、学校食堂。

1951年5月,望谟解放。1952年,政府安排恢复学校,招收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初中班。一边向全县宣传通告,一边组织机关的一些干部和乡镇干部,在全县城乡动员有相应文化基础的人员前来入学,结果有100人来报名,分为两个班级上课。可是由于当时还在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一些地主、富农子女因家庭成分而中途退学,另外有些人因土改工作需要被抽去工作了,所以读到初三毕业时,两个班级一共只剩21人。1953年,又招了一个班,但由于本县生源不足,办不起班,通过地区教育部门调整,从兴义招来当年考生10人,从贞丰招来12人,加上本县考生12人,一共34人才得以办班,到毕业时还有30人。

我是1955年8月考进望谟民族中学的,望谟本地考进来的一共13人,所以又从安龙招来11个男生3个女生,从贞丰招来7个男生1个女生,才组成35人的班级。35个人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后,大家都非常团结友爱,哪个同学作业本不够,其他同学会借给或送给他,若有人受伤或生病,会有几个同学一起背他、扶他去看病。有一年,贞丰来的梁忠远同学家房子被火烧了,家里一无所有,同学们就不约而同地向他捐钱捐物,他将同学们捐献的衣物、连同自己的棉被,送回家里给家人用了,望谟籍的一个同学,就叫他跟自己睡到一张床上。学校的老师,有来自省城贵阳的、有来自遵义的、都匀的、兴义的,还有云南的,他们个个又严肃又和蔼,晚上还拿电筒到学生宿舍里,查看学生是否睡好,有的同学踢翻被子,老师就帮他拉来盖好,这些老师在同学们心目中,就像严父慈母般,大家对老师都非常尊敬和崇拜。当时,学校没有电灯,晚上看书或写作业,就点煤油灯或蜡烛。学校没有自来水,早上起床后就到河边洗脸,同学们还轮流到河边帮厨房挑水。后来,老师还带领学生在学校附近挖了一口水井。学校没有篮球场,学生们就靠跑步和做体操锻炼。操场长草了,星期六下午,大家自己动手铲草。有时大风把教室、宿舍上的瓦片吹翻,导致漏雨,大班的同学就爬楼梯上房翻盖,小班的同学在下面传递瓦片。总之,学习、生活条件虽然艰苦,甚至有些寒酸,但在许多人都还是文盲的年代,我们能有这样的机会,在学校学文化长知识,已经很高兴、很满足了,大家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心中充满了幸福感。

我们这个班1958年7月毕业。毕业后,来自安龙、贞丰的同学,多数已回本县上高中,还有少数未走的同学,就和望谟籍的同学一起参加中考。当年望谟县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并县,望谟尚未设立高中,所以考上高中的同学,都要到紫云中学就读。1959年,望谟设立高中,开始招录第一个高中班,紫云中学高二班的望谟籍同学,全部转到望谟民中就读。我们这个班是1961年7月毕业的,毕业时全班只有17人。其中15个同学去参加高考体检,当时望谟县医院没有体检条件,要到长顺县体检。由于那时公路都是泥沙路,山高坡大,弯急路窄,客车的质量又没有现在的好,所以到长顺要坐一天半时间的车。头天在紫云县的猴场住宿,第二天才赶到长顺。由于有个同学体检不合格(后来才知道是误诊),合格的14个同学,再坐一天时间的车,赶到都匀(考点设在都匀)。在都匀复习和准备3天后,进入考场参加高考。结果有5人被录取,都是省内高校,我算其中之一,录取的学校是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省高等院校招生委员会将当年全省录取省内外高等院校的新生名单,以公告形式在1961年8月13日的《贵州日报》第三版予以公布。

在望谟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上世纪60年代后期起,望谟小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到70年代,初中毕业的本地生源,日益充足,学校招收的学生数和班级数,逐年成倍地增长。高峰期的1991年至1995年,高中和初中班级达22个,在校生人数达1300人至1500人不等。教师队伍也逐年壮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不断变化。2016年,是望谟民中建校七十周年,这年,光高中生就有76班4036人。(2010年秋季起,根据县里的安排,已不再招收初中生),教师队伍发展到305人。望谟民中如此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凝聚着历届学校领导班子的奋斗和心血,也饱含着教师们的爱心和无私奉献。

但在前进的过程中,望谟民中也遇到一个难题:升学率不高。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中,不应该也不能够仅用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教育的成功或不足,这个道理谁都懂,谁都不会否认。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升学率高低却无形地影响着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望谟民中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升学率、尤其是高考升学率老是上不去,有几年一直徘徊在10%左右。导致一些家庭条件好的,或有路子的家长,就送孩子到外面就读,初三成绩好的学生家长,也不惜花费重金,也跟着走这条路。甚至连望谟民中有的老师,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外面读高中。自己身为老师,竟然信不过自己所在的学校,这样一来,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望谟民中每年收进的新生中,低分的占多数,高分进来的一年比一年少。高分招进的新生,要提高升学率,尚且不那么容易,中低分数招来的新生,要提高升学率,那会有多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为解这道难题,历届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们努力过、拼搏过,虽然都有些回报,但总是不如人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考升学率排在全州的靠后位置,无意中给学校领导和师生们,乃至县里的有关领导,精神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望谟县委县政府决心强化对望谟民中的支持和领导,从望谟民中寻找改变本县教育形象的突破口。2013年初,在上级的支持下,县政府拨付1.8亿元巨资,并划拨250亩土地,用于创建望谟民中新校区。指派副县级干部龙婴,专职任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于当年11月,直接下文任命龙婴为望谟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组织上的这个决定,使龙婴的心潮翻腾了好些日子,他没有因这种降级使用而委屈,而是感到责任重大。一个贫困县一下子拿出那么多资金来建一所学校,平绕村的农民出让了那么多心爱的土地来建校。领导的期望值,群众的期盼值那么高,他当过教育局局长,当副县长时也是分管教育,进一步提高民中的教育质量,自己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受党教育培养多年的共产党员,对于组织上的重托,必须毫无条件地接受,而且要努力干好。想到这些,他决心全身心地在接近退休的这几个年头再拼搏一场,他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个道理。上任后,他依靠组织,调整和充实了领导班子并统一了大家的思想,然后理顺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予以保留,补充新的规章制度,制定激励机制,调整和整顿中层干部。2014年7月,学校整体搬迁到具备现代教学设施的新校区后,学校的教学工作如虎添翼、大步前进。在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7月,学校启动申报省级示范性高中工作,先后召开了全校师生动员大会、誓师大会、家长代表会,进一步激发教师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激发学生们的上进心。历经一年的拼搏,经过省州的几次评估验收,2016年,望谟民中如愿实现成为贵州省三类示范性高中的愿望。

龙婴的一名好友曾和他开玩笑说,你副县长都当过了,还去当一所中学校长干什么?他说:“不,工作不是为了当领导,更不是为了获得舒坦的生活,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干部,深知老百姓最不放心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办好教育,帮助更多的家庭,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这工作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因为这是我们对望谟县老百姓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龙婴的到来,如同一缕清风,吹拂着这所曾经黯淡无光的学校。他深知,要改变学校的面貌,必须从内部管理、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龙婴上任后,首先着手整顿学校纪律,重塑学校形象。他强调,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他的带领下,制定完善了望谟民族中学各项管理制度,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过去那种“慵、懒、散、浮、慢、拖”等不良作风,很快有了明显的改善,学校校风、教风、学风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他积极引进优秀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望谟民族中学的教学质量逐渐得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显著提高。

作为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干部,时刻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天起早摸黑,早上查看学生的早读,晚上查看学生的自习,甚至在百忙之中,他还主动承担高三年级部总负责人和高三特长班班主任,他的工作理念是“5+2和白+黑”。教师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偷懒?他的工作热情,感染着每一位教职员工,老师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再苦再累,也从不埋怨。

在龙婴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员工在困境中奋进,在低落中崛起,发扬“不甘落后、顽强拼搏、奋发向上、实现跨越”的精神,锤炼出一个开拓进取、勇于探索、团结向上、敬业担当的领导班子,培育出一批立德树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有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在党建引领、立德树人、质量兴校、育人己任理念的统领下,形成了校风正、教风实、学风浓的良好育人环境。

2018年10月31日,望谟县委组织部到望谟民中宣布龙婴的退休文件,他光荣退休了,同时又宣布他继续担任学校的党委书记,再次接受组织交给的重任,扶持新任班子掌好“舵”,扶他们上马走一程。别人返聘再拿一份工资待遇,而他领的只有退休工资,干也是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难能可贵。退休后整整一年半,他才放心将重担交给接任的年轻校长。

“基础打好了,路子铺好了,不能让党和人民失望”。这是他卸任前,对接任领导班子的临别叮嘱。

“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在龙婴的身上,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望谟民中的杨超,从一名普通老师成长为省级骨干教师、州级教学名师、2024年国家级模范教师、黔西南州科技服务团专家组成员,身上光环无数。

杨超2006年10月参加工作,2012年8月调入望谟民中以来,九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有连续八年肩负高三毕业班的生物学科教学任务及班主任工作。

2024年高考的前一天,杨超的爱人给他打来紧急电话,告知家中老大生病发烧,在县医院吊了几天盐水都未见好转,医生建议送孩子去州医院进一步检查。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杨超的内心焦急万分。然而,当时他正站在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身边,为他们加油鼓劲。

“我实在走不开,明天学生就要高考了,不能掉链子,我必须得陪在学生身边。”杨超在电话中,坚定地对爱人说。由于实在无法抽身,他请求爱人让二哥开车、二嫂陪同,带孩子去兴义看病。这一幕恰好被笔者亲眼目睹,至今仍记忆犹新。

笔者当时建议杨超:“孩子治病要紧。”但杨超的态度十分坚决:“高考是学生人生的关键点,学生更需要我。”这番话不仅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更体现了他对学生无私的爱。

在望谟民族中学,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每一届高考前一周,班主任都会自愿留在学校,24小时陪同本班学生。他们与学生谈心交流,解开心结,为他们加油鼓劲。杨超无疑是这一规定的忠实执行者和践行者。

罗珍祥,这位在望谟民族中学工作了二十余年的老教师,于2018年8月正式担任副校长。可以说,他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亲眼目睹并参与了学校的每一次进步与变革。然而,岁月不饶人,随着年纪的增长,罗珍祥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近年来,重度痛风让他时常步履维艰,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想过离开他热爱的讲台和校园。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满校园,罗珍祥早已开始了他忙碌的一天。他坚持每天巡查校园,从教学楼到宿舍楼,从操场到食堂,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他仔细检查学校的设施、设备,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即督促总务处进行整改,确保师生们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除了繁忙的管理工作,罗珍祥还坚持上一个班的化学课。

他说:“我是老教师,不以身作则,不带头搞好教学,年轻人怎么会效仿呢?”在课堂上,他依然精神饱满,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为了坚持工作,他每天不得不靠吃止痛药来缓解痛风带来的疼痛。

正是因为有着杨超、罗珍祥等一批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的老师,望谟民中的教育教学水平,才一年一个台阶,不断进步,从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奋斗,望谟民中的精神面貌大不一样,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氛围更浓了。随之而来的是,学习成绩也提高了。2014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已突破100人(过去只有几人到几十人不等),2015年,高考本科录取率就结束了在全州挂末的历史;2017年,高考本科录取率跃升到全州41所高中的第二名,全县高考本科升学率达到全州第三名。2024年,全校高考上本科线1024人,上线率达81.4%,有217人上了重点学校本科线,其中25人被211以上重点大学录取。

这些令人惊喜的消息不胫而走,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感增强了,还在外面读书的许多望谟学生,纷纷转学到望谟民中就读,新毕业的初中生,不再寻求到外面读书了,县外也有一些学生,慕名前来望谟民中上学,如周边的册亨县、兴义市、安龙县、贞丰县、普安县、晴隆县、紫云县,都有学生报考望谟民中,过去的恶性循环,如今已变成了良性循环。2024年秋季学期招收高一新生,县外新生就有88人之多。知情人都感觉得到,龙婴同志是一个改变望谟民中形象的有心人,望谟民中的历史会记住他和他的助手们,曾经的奋斗以及所作出的贡献。

回顾望谟民中78年来的变迁历程,人们将其赞誉为后发先至的“望谟教育现象”,它不仅是望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更是望谟社会整体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作为这一进程的见证者,我们深刻感受到望谟教育从昔日的滞后状态,到如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实属不易。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教育条件的持续改善所带来的结果,更是望谟人民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不懈奋斗的体现。

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精心规划和大力推动下,望谟县的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从教学质量的提升到教育公平的推进,望谟教育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年来,望谟县更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秉持“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好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整合政策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使得望谟教育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望谟教育现象”不仅是望谟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更是望谟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它见证了望谟人民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也预示着望谟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岑美强

二审 权利

三审 彭原清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