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有这7个表现,请立即就医,千万别把自己拖成糖尿病足!

发布时间:2024-11-21 14:39  浏览量:9

58岁的老张是一名退休工厂工人,性格开朗,平时喜欢钓鱼和喝茶,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可最近,他的左脚却总是让他“揪心”。先是脚底发麻,偶尔还会觉得刺痛,走路久了脚背发胀,鞋子也变得紧巴巴的。

“可能是年纪大了,血液循环不好吧。”老张对自己的脚问题不以为然,连家里人让他去医院看看,他都嫌麻烦,总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

直到一天,老张在洗脚时发现自己的左脚大脚趾上长了一颗小溃疡,怎么按都不痛。他吓了一跳,才在家人的催促下走进了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诊室。

接诊老张的是陈医生,一个年近四十的内分泌科专家,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老张一坐下,陈医生就注意到了他脚上的情况:“大叔,你是糖尿病患者吧?血糖控制得怎么样?”

老张尴尬地笑了笑:“医生,我确实有糖尿病,五六年了吧。平时吃药,血糖有时候高点,但我感觉还行,也没啥大毛病。”

陈医生认真检查了老张的脚:“大叔,你这脚上已经有些问题了。不仅脚背肿胀,皮肤颜色也不太正常,这个溃疡如果不重视,很可能会演变成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老张一听,眉头一皱,“医生,不至于吧?不就一个小伤口吗?我没感觉疼啊。”

陈医生点点头,耐心解释:“正因为你感觉不到疼才要警惕。糖尿病会损伤神经和血管,导致脚的感觉减退,血液循环变差,稍微一点小伤口都可能感染、溃烂,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进一步明确老张的情况,陈医生安排了几项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了解老张的长期血糖控制情况。下肢血管超声:评估血流是否受阻。神经功能测试:检测脚部的感觉神经是否受损。伤口分泌物培养:排查溃疡处是否已经感染。

检查结果显示,老张的糖化血红蛋白高达9.5%,说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下肢血管显示轻中度阻塞,脚部神经反应明显减退,溃疡处已经出现了细菌感染。

陈医生将检查结果详细解释给老张和他的家人:“大叔,你的情况属于糖尿病足的早期阶段。好消息是,伤口目前还不深,治疗得当是可以控制的,但如果继续拖下去,可能会发展成更严重的感染,甚至需要截肢。”

为了让老张更加重视,陈医生特别详细科普了糖尿病足的早期表现:

脚麻木或刺痛: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典型症状,脚部的触觉、痛觉逐渐减退。脚皮肤颜色异常:比如发红、发紫或变白,提示血液循环障碍。脚肿胀:脚背或脚踝肿胀可能是血管病变的表现。脚部溃疡或伤口不愈:小伤口久久不愈,甚至逐渐加重,是糖尿病足的标志性信号。脚皮肤干燥或皲裂:容易引发感染。脚趾或脚掌温度异常:脚变冷或异常发热,可能意味着血流不畅或炎症。脚趾变形或异常增厚:关节僵硬、趾甲增厚都可能是早期病变的表现。

陈医生补充道:“这些信号,哪怕只出现一两种,都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针对老张的情况,陈医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

陈医生安排了清创术,清理溃疡周围的坏死组织,并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他叮嘱老张:“回家后要每天用无菌盐水清洗伤口,保持干燥,按时换药。”

“血糖是糖尿病足的‘根源’,必须控制好。”陈医生给老张调整了药物方案,增加了长效胰岛素注射,并让他每天监测血糖。

为了缓解下肢血流不足,陈医生开了一些促进微循环的药物,并建议老张适度进行下肢按摩和活动。

陈医生请营养师为老张制定了一份控糖食谱,低盐低脂高纤维,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鞋袜要合脚、柔软,千万别光脚走路,洗脚时水温不要太高,避免烫伤。”陈医生一再叮嘱。

一个月后,老张再次回到陈医生的诊室,溃疡已经明显愈合,脚部肿胀也有所改善。“医生,我现在真的服了你的话。以前觉得去医院麻烦,这回我明白了,健康是拖不得的。”老张笑着说。

陈医生点头:“你现在的脚情况好了,但糖尿病足的风险还在,关键是以后要注意预防。记住,血糖控制好了,脚的问题也会少很多。”

老张的故事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缩影。陈医生深知,糖尿病足虽可怕,但只要早发现、早干预,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避免严重后果。

“脚是糖尿病患者的‘晴雨表’,一旦发现异常,请不要拖延。”这是陈医生对每位患者的忠告,也是他多年行医生涯总结出的经验。

健康在于重视,疾病在于管理。别等“脚上问题”成了大麻烦,再追悔莫及。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