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华县东赵小学与学生们度过的时光

发布时间:2025-01-04 06:46  浏览量:6

白云苍狗忆华年(二)

——我在东赵中心小学度过的时光追记

作者:徐稳朝

1983年7月,我从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毕业,回华县教育局报到后,于8 月中旬,被分配到东赵乡中心小学任教。我在东赵中心小学度过的时光,一如生动的影视剧,一幕幕地浮现在我脑海之中。

东赵中心小学是我走上工作的第一站。原以为的人生路开始的有点难,首先是吃饭。

2023年的东赵小学 刘焕民摄

刚参加工作没几天,上了一早上的课,到灶房去吃饭时,却见灶房是“大”门紧锁。一气之下,我就回了家。这下,可难为了校长。

校长骑上自行车找到我们村,找到我们家。不见我人后,又找到地里。那时农村已经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家里人正忙着“掰包谷”。地里四处都是我们自己家里人。校长找到地里,少不了给父母兄弟们赔不是。于是,最后我就坐上校长的自行车回了学校。

校长将我吃饭难的事反映给了“乡教育组”。在刘银照专干督促协调下,我到东赵初级中学的“教师灶”上去“上灶”。这就彻底解决了我的吃饭难。

校长这一趟,却把我的一个秘密,给揭开了。——那时候,我还不会骑自行车。来去到学校,都是步行。正因此,为了保证能给孩子们按时上好课,我是无论如何也要前一天傍晚,都赶到学校里住的。

好在父母给力,礼拜天中午饭一吃,收拾一下,我就要背上挎包上学校了。

谁知我刚一出村,就发现:我们班的那帮小家伙儿们,聚拢在村口的“桥”上。两三辆自行车端端地停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一见我过来,就这个拽包那个拉人地,将我三下五除二地放在了他们的自行车上。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啊,多少年后,我已记不清了他们的名和姓了。但,他们接我、送我的那份赤诚、敬意和用心,我似乎依然能清楚地感受得到。

而且,这样的接和送,一直持续到我最后离开。

一天早上醒来,我异常惊讶:一看手表,都已经这个时候了,怎么没有一点吵吵声。我是住在我们班教室里的办公室的。往常我一起床,外面教室就充满了吵闹。我打开房门,只一句“读书了”就伊伊呀呀地开始了“加班早读”。等上完早操,学生们自会进入正常的“早读”。

今天,这是怎么了?

当我打开房门,教室里就是不见一个学生!其他班级的教室分明已经有人了,声音杂七杂八的。

我去开教室的门。怎么开,也打不开!仔细一看,外面门闩上挂满了书包!

终于,有人配合我打开了教室的门。一看,教室外墙下一长绺站满了学生,嘴里似乎还在嘟囔着什么?

一问才知道:这几天学生们看着我累,是班长不让他们进教室,怕打扰我睡觉;更不准大声说话,怕影响我休息;而且,班长还安排他们在背课文……

就是这么一个四年级班长,在学校放学、不上课的时候,竟然还组织一帮小家伙儿们来学校陪我取乐,逗我解闷。

2023年的东赵小学 刘焕民摄

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群小家伙儿们的陪伴,我有了更多和学生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并很快熟悉了东赵中心小学的周边情况。记忆最深的还是我们一起到过位于东赵行政村东北侧的郑老堡水库,实地察看水库大坝和溢洪道的情景。

多少年之后,我才明白:这是促进我,完善了对“开创华州地区有史以来,人工改造自然、建设水库水利工程之先河的三座水库(小华山水库、冀家河水库、郑老堡水库)”的了解,更增进了我对教育的热爱。

班长郑安民,那个家在闫岩行政村郑老堡子的帅气、个儿高、皮肤白净的“小伙儿”。几十年过去了,他还好吧!

虽然我那时在东赵初级中学的“教师灶”吃饭,却与那儿的教师们没什么来往。

绝大多数的时光,还是在东赵中心小学度过的。即使有孩子们的善良、智慧和友谊,但,我还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尽管和孩子们有那么多的课外接触,但,和孩子们更多更深的碰撞,还是在教室、在课堂。

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有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介绍说;金华双龙洞一个在外面、一个在里面,从外面的“洞”须躺在“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样小的“小船”上。“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而且“躺在船上的人”,是“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的。但在进洞的过程中,叶圣陶先生说他“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那么,那个“最早”的“管理处的工人”,是怎样进到里面的那个“洞”里去的呢?

就这么“闲荡一笔”,我竟把原本的语文课,在教完语文课要求的东西后,给生生教成了一堂准准的智慧开发课。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义愤填膺”个个举手,纷纷发言,在我的引导下,生成了这样一个课堂现实——

从“别的地方,利用别的渠道”,进到里面的“洞”里去;在找好的位置凿开一个通道,便于“管理处的工人” 提前进到需要进到的位置;还可以从外面伸进去一个竹竿之类的东西,让“管理处的工人”躺在船上,把“小船”推进去;让“管理处的工人”穿上现在所说“皮质类”“塑料类”衣服“爬”进去……

这样思维发散式的智慧开发课,让学生体会到了发明创造的滋味和乐趣。

庆幸的是,这样的课还不止一堂!

我还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了原来作文就是让你“怎么说的就怎么写”的道理,进而增强了学生们“动笔为文”的勇气和自信。

也教育学生写完作文后,一定要念一念,把不顺嘴的地方改顺嘴。时间一长,就能写出好作文。

那真是一个火红的年代,那个时候,课表上安排好的课我上,课表上没安排的课我也上。

有一天,忽然天色昏暗,似有沙尘遮天隐地,课几乎就没法上。“不如趁此机会带学生外出看看,教育学生学会观察”——我把这个想法说给校长,校长同意后,我就带着我们班的学生先校内后校外,沿着大路边走边看,一直用心地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看到了什么,看到的东西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你看到的东西有多大,有多重,有多少”“你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观察的东西你用手摸了吗,用脚踩了吗,用嘴吸了吗,用舌头尝了吗,感觉又怎么样呢”……

东赵小学附近的田野 宋朝峰摄

后来,看到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的《华县志•异事录•五十六》记载说:“1984年4月25日晚至27日,一场罕见的沙尘暴侵入。天空呈橙黄色,能见度很差,室内灯光终日打开,机动车被迫放慢速度。建筑物、树木、庄稼以致屋内家具都罩上了一层黄尘。行人的衣服、头发也落满了尘土,人们呼吸充满灰尘的空气,感觉鼻干胸闷。”

查万年历知;1984年4月25日星期五, 26日星期六,27日星期日。当时,尚没有实行双休日。

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学习观察,了解沙尘暴的具体时间,应该是:1984年4月26日,星期六。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