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独生子女的“沙漏”一代,如何应对父母生老病死

发布时间:2025-01-05 18:23  浏览量:10

如何提前预防和应对父母生老病死,是我们应该开始思考的问题,个人仅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探讨,欢迎补充:

01

进入医院前的预防和准备

1.作为子女,要了解下父母之前的疾病史,因为人老了以后肯定身体不如年轻,这样年老后身体的不舒服可以更有针对性,做子女的遇到类似情况就不会手足无措。同步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和家庭的身体情况疾病档案,这样能更好的注意调理身体。比如我母亲的身体情况,主要心脑血管科和神经科,心理板块注意,之前只检查心脑血管医生说没有问题,但是检查神经科就发现血管小,不能经常紧张、激动、劳累。

2.如果父母有过类似急救抢救先例或者年纪确实很大了有一些基础疾病,要注意急救和医疗措施提前预备。比如父母住处哪里的医院最近可以来的最快,因为拨打120可能都会打不通每天不少人急救,可以找下附近的医院的医院急救电话留存。还有就是120急救车到了以后,看下他们怎么方便上楼等,因为我家当时就遇到了120急救车进不了小区车库,后面是人员直接抬着担架跑步进的电梯。建立下各自家庭的应急预案:除了就近医院的急救电话、就近亲戚及关系好的邻居的电话(便于帮忙),

3.建立相关家人医疗档案,包括父母哪只手输液不容易漏针等,了解父母身体情况,便于父母身体有情况的时候少遭罪。比如我母亲就是右手容易漏针。档案可以线上线下一起留存,便于年老治疗时候,医生当面问的时候好答清父母情况。

4.可以在合适的时机问下父母,关于如果他们患了类似不治之症又遭罪的病(相信一定都会没有!假设,假设),想要我们怎么对待他们,但是如果父母双方有兄弟姊妹的的,也一定让父母给兄弟姊妹说清,免得我们子女被误解。

因为和父母一起看到隔壁95岁老奶奶在医院多么受罪,母亲平静的说说如果她到了60岁以后,遇到绝症,治疗能好些就罢了,治疗不好还受罪的话,就带她到处开心的玩,不用受罪,自然的去;我问父亲:那你呢,是多少岁以后遇到类似让你舒服的生活?

父亲说:随便你。

我就说:那就65岁后吧,你比妈妈身体好点,我感觉你们给我封了个阎王爷当。

父母都开心的笑了。

因为上一辈不止一个兄弟姊妹,我把和他们对话完的想法分别私发微信告知了他们的兄弟姊妹,预防未来出现情况内部闹矛盾。

5.学会并且了解一些医院和医生护士相处技巧以及医务技巧。比如1)我母亲血管细输液有时候痛,垫个棉花输液,会好些。2)输液取针完,按3-5分钟,怕流血。 3)尽量别点外卖单,因为看到旁边店有炒菜里有蚊子顾客不吃,放到外卖里的,商家逐利。4)动脉血抽完歇10-15分钟休息。 5)住院能开的药,好心的医生会尽量开到上限,因为可以报销;因为门诊拿药,不能报销。但是你自己住院检查报销也可以多问一嘴怕有的医生忘了,这个是让自己少花钱的事情要主动过问。6)能做的手术尽量早点做,不要等病发急诊,因为急诊有时候时间很紧很容易耽误治疗,亲眼见证了急诊送出,等电梯都等半天,更别说其他,不是人家不想快啊!送急救过来的人都真的受罪家人也多很多担心,所以一定要告知父母亲有不舒服的及时说,尽早去医院检查尽早治疗,人少受罪。做手术的话,最好外面2个人等候还是会好一些,因为一个人很多还是不方便。 7)全麻药,两个小时之内要和出来的病人说话。 8)做手术前尽量上个厕所,手术后很多地方上厕所不方便。9)陪护更多是陪着解闷,让情绪好便于治愈。不管多好的护工都不如有感情的亲人,照顾得用心尽心,这是人之常情。最好还是自己陪护,毕竟自己爹妈自己最上心,比如像住病房年轻人就知道住安静便于休养的而父母只想省钱,靠谱为子女考虑的父母值得被子女在这个时候好好孝敬对待,不要觉得陪护是一件不舒服的事,这其实是老天爷在给你向父母报恩的机会,不要等到未来人已仙逝了后悔莫及。10)知名专家一般都在前半周坐诊,周末基本上没有专家。如果你想挂专家号,挂号时间一定要掌握好。当然,周一病人也是最多的,所以如果你不是什么疑难杂症,最好避开这个时间。周一到周三才是大多数权威医生坐诊的时间,所以,如果病情比较重,病程比较急,周一到周三去医院吧,不要拖。11)我们再具体到某一天,如果你想医生对你态度好,那建议你在门诊的前15-40%时间去。去得太早,医生还没完全进入状态;去得太晚,一天下来医生已经很疲惫了,状态自然不行。12)如果疾病已经很明确了,那建议挂号前在网上查下医生的简历。虽说都是一个科室的,但每个医生主攻的方向是不一样的。13)看病时最好保持衣着整洁,毕竟一个看起来干净清爽的人,让人更愿意亲近,也更有耐心。这个道理在任何场合都适用,希望你能明白。特别提醒一下,千万不要化浓妆。因为这样会掩盖你原本的面色,医生很难通过面色去判断一些问题,甚至会出现误诊的情况。14)如果你之前在其他医院做过检查,或者有相关报告,就诊时一定要带着。当然,如果要你重新做检查,一定要老老实实去做,毕竟之前的检查也只是作为参考,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6.可以提前思考下,父母再过5-10年老了后,身体不适需要医院陪护的预防准备。

对我个人而言,因为一直外地工作:

1)需要我有个稳定在一个地方的工作,便于照料

2)后期购买的住所,除开学区等考虑,还可以考虑父母相关板块容易有的疾病,离这块较好的医院近点的地方购房。

7.如果父母年老只剩一人,可以考虑老人的救急呼叫器,万一有啥,一键按钮就拨打电话,随时能联系到子女,便于子女最快时间知晓父母情况。

8.对于疾病,你永远要做到藐视它,同时不要轻视,也不要重视。肿瘤科的医生说过,大多数患者都是被吓死的。癌症并不可怕,很多癌症的治愈率还是很高的,心态很重要。同时,也要经常做体检,最好一年一次,长期身体不舒服一定要看医生,长期小症状得大病的很常见,比如老胃炎,有些患者总是认为自己是老胃炎,医生建议胃镜,患者感觉坑自己,等到症状明显的时候,可能已经无力回天了。当然,有的的确是老胃炎。胃镜和肠镜不能百分之百的检查整个消化系统,因为仪器的长度限制,会有一段肠子看不到。

9.关于父母病情的影响因素一定要梳理好,比如我母亲,情绪刺激过多会对她身体有伤害,还要饮食的一些忌口等;梳理下便于防止损害身体。

10.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退休返聘的老医生态度好于年轻医生,脾气最不好的是四五十岁年富力强的那批医生。每位医生态度最好的时间是一个时间段里的前半段,到后半段就开始疲劳、倦怠了,这个很正常,谁也无法保证一整天都全神贯注,所以根据挂号的时间,早点去。

11. 去医院找医生,一般情况下,名气最大,职称最高的医生确实辉煌过,但是有可能因为处理行政事务多了,临床经验少了会存在手生的问题,这个也正常,所以找谁最靠谱呢?副主任医师。

12.去医院看病,特别是涉及到检查时,最好穿得休闲简单一点,不要穿得太复杂,太花哨,毕竟对于医生来说,每天看排那么多病人,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13.其实不送红包给医生反而更好,因为什么呢,对于医生来说对所有患者都是一样的心情,你送了红包,医生收了吧,担心东窗事发,影响自己的医疗生涯,不收吧,又给患者一种,不想给好好治疗的感觉,反正送红包这个事情给医患双方都是比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如不送。

14.不要表现出你很难缠,也不要表现出你特别热情、客套,也不要试图用一些谄媚的言语来恭维你的医生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和对待,现阶段的医患关系,医生对于任何一个异于常人表现的患者都会有戒备心理,平常心去见你的医生就好了。

02

该不该去医院?

疾病的种类有很多,有些病需要去医院看,而有些病不需要去医院,没必要花那么冤枉钱。就拿感冒来说,它属于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内是可以自己康复的,就没必要去医院看。

而有些疾病,则不能犹豫,必须要去医院看。

①器官功能受损

身体上的某个器官功能突然受损了,这就必须要去医院了,千万不能拖着。比如说眼睛看不见了,或者四肢运动突然出现障碍了,或者排尿突然出现困难了。

②某个疾病突然发生了变化

本身自己已经患了某种疾病,一开始自己觉得无关痛痒,医生也说不必太担心。但突然哪天疾病发生了变化,甚至恶化得比较明显了,就一定要去医院。

③难以忍受的剧痛

身体上的疼痛,通常是一种“报警信号”,暗示着哪个部位出现了问题。如果哪天身体上某个部位突然疼痛了,并且是难以忍受的话,一定要去医院。千万不要想着去止痛,必须先弄清楚原因,才是最稳妥的。

④反复出现的不适

身体上如果有些症状不断发作,一定要警惕,因为很多癌症就是从一开始的炎症慢慢恶化,最终演变成癌症的。一开始的不适是一种“警示”,如果不注意后面的后果也是难以承受的

03

如果进入医院

1.如过身体不舒服进医院,医生查不出来病症但父母身体仍然不舒服,就要转院去更好的医院进行检查

案例:朋友爷爷以前看病就被误导耽误了;县城人民医院检查不出来,过了个年,去市医院晚了;2019年他妈妈生病,检查出来就强行让去南京省肿瘤医院看的;人家就很专业,经验也丰富;手术四年了没啥问题,有医保都花不了多少钱。他妈妈当时住院住不进去,朋友找人打招呼才加了床位;(朋友从早上八点盯那个主任盯到下午两点半;给办的住院;提着茶叶(里面放的红包)就进他办公室;给主治医生也塞了卡,加了微信,要不然人家都不搭理你;看病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仅作参考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这么操作,看进入医院前条例13),他妈前前后后看了半年,化疗+手术,都坚持过来了

2.哪怕是医生开的药,自己回去也要看下这个药是治什么,因为真不排除人有时候医生也会疏忽,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负责;我母亲当时就是一方面医生开的药有点不合适,另一方面她自己吃错了颗数,导致后面叫120急救

3.和医生沟通方面:1)医生每天要接触很多病人,你只需要和医生说自己的症状就行。千万不要和医生拉家常或者诉说苦情史,完全没必要。2)只要你是去看病的,不管你是做什么职业的,都不要去和医生争辩,更不要说“网上怎么说得”。3)如果是慢性病或者需要复诊的疾病,最好复诊找同一个医生。毕竟他对你的病情更了解,省去了一些没必要的步骤,同时出现什么问题,他也更好做出判断。4)如果你一个不远不近的朋友或者老同学是医生,想和他打听事情,记住标准格式:你好啊老同学(让他知道你是谁),听说你在xx医院当医生(确定他没有转行),我想打听一下xxx(直接转重点)。谢谢(基本礼仪)。除此之外,一句废话都别打,医生一般都是太长的不立即看然后就忘了。5)如果你是患者,想感谢医生给他额外送礼的话,写感谢信或者送锦旗最实在:患者一分钱不用多花,医生还会得到医院奖励,名利双收还不用担心被拍视频发网上以后不敢开飞刀;随便找张白纸简单写下就诊的经过,客观真实即可不用写得跟颂文一样,一百来字就够了(长点也没关系),送到院办或者党部,实在不成送给医生手里也可以。主任级别的医生收到一封感谢信医院会给奖金,小医生收到一封感谢信可以嘚瑟大半年。我这里不是说非得鼓励患者写啊,你对医生说一句谢谢就足够了(女医生可以再顺便夸她漂亮,效果拔群)6)不要难缠或者表现出难缠,有些患者家属听人说,你难缠一些,表现的厉害一点,医生和护士都会小心伺候,也不敢乱做检查。这种想法是错的,首先,如果你难缠,医护人员会格外注意你,小心伺候是肯定的,但是治疗方案上,绝对是最安全的,但是绝对不是最有效的,在规定范围内,检查绝对给你开全,目的是自保。而且,只要你难缠一次,之后你哪怕转科或者转院,可能你的难缠的名声都甩不掉,转院过程中,医生会交代120的同事,此病号难缠,多加小心。同样的,到了其他医院,120的医生也会交代当地医院,此病号难缠,多加小心。下面的话不是威胁,对于侮辱和威胁医生的病人和家属,你要注意,患者的生命在医生手里,最最重要的关头,他首先想到的不是病人的生命,是你的侮辱和威胁,他会首选自保,有很大的几率会错过抢救最佳时机,而且你还挑不出毛病。而且,碰到报复心强的医生,就算不出人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更难受还是很简单的事情。在医生的专业领域,当医生真的认真起来,你怼不过医生。再次重申,这不是威胁。医生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你善待医生,医生也会善待你;如果你不平等看待医生,那就不能怪医生了。7)同样的病不要同时挂同一家医院的同一个科室的号,你的病历都是能调出来的,你这样反复看,会让医生很为难,医生各有专长,所以治疗方案也会有出入,同样的病如果开始治疗,最好坚持找一个医生看。同一天让不同的医生看,医生会认为你不相信医生,产生隔阂。这条主要指的是门诊,门诊上同样的疾病不要同时挂同科不同医生的号,这里特指同一天,复查和看结果不包括在内。疾病在完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在挂其他医生,医生会感觉你不信任他。在病房里,治疗方案基本都是以管床医生意见为主,但是经过主任审核过的,如果你感觉治疗效果不佳,可以咨询医生,但是换管床医生没有意义,实在不行,可以考虑转院。8)在大型三甲医院,不要总是认为多做检查是为了赚钱,让我住院是为了赚钱,小医院我不敢说,三甲医院管理很严格,卫生局查的也严,不对症的检查要罚钱,乱开药要罚钱,药物剂量一次开的太多要罚钱,有的药物医生甚至无法开大剂量。三甲医院从来不缺病号,也不缺检查,很多机器要排队很久,病房大多也是满满的加床,医生也不想加床,还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而且,对于医院来讲,也有优质患者,你住进医院,只是简单的治疗,医院是赔钱的,住的越久赔得越多,你交的那些病房费和治疗费都不一定够水电费和人工费的。优质患者就是平均住院日7天左右,外科有手术,内科有治疗,手术效果好,术后愈合好,7天左右能出院的病人。不要想着,看着人没啥大事了,怎么还不让我出院,不让你出院是为你好,医生也希望你快点出院腾出病房,平均住院日懂不懂?如果平局住院日过长,会罚钱的。9)医生如果建议你用进口药物,最好是使用,医生会权衡利弊,使用最佳方案,进口药贵,但是效果好,可以让病人进口康复,如果你的病情达不到医生不会用,因为乱用药,也是会罚钱的。10)医生不是算命的,症状特别少的情况,可能出现的疾病有很多种可能,这个时候只能通过检查进行排除。医生遇到过的小概率事件太多了,怕误诊或者漏诊,所以,你感觉是小疾病大检查,未必是你想的那样。医生会努力通过最少的检查,排除最多的疾病可能。如果不检查,医生就是赌博,万一输了,就是一条人命。很多病人出现的症状反应出来的疾病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医生也必须做检查,目的是佐证他的判断,不是医生想这样,这是卫生部的要求。11)

4.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尽量不要在法定节假日去做手术,之前有统计就显示,节假日手术的死亡率要比平时整整高出了48%。毕竟手术是个精细且耐心地活,节假日去做手术对医生来说意味着什么,你应该是明白的;如果可以选择,手术尽量不要在星期五做。一般手术后第二天是问题的高发期,如果安排在星期五,等星期六问题出现时,门诊医生都不在,到时候有多绝望可想而知。

5.电梯别乱坐,让你坐的你坐,不让你坐的别硬挤,比如手术专用梯,医疗垃圾专用梯,你知道里面拉过什么你就硬往里冲,不让你坐你还急。手术专用梯,经过仔细消毒,主要拉的是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还有即将手术或者手术刚刚结束的患者,你硬进,知道交叉感染么?会增加感染几率的,你是方便了,会增加患者风险。医疗垃圾专用梯,猜猜都拉过什么?你想到的,想不到的都拉过,虽然也消过毒,有时候里面有黄桶你也往里冲,你会把不该带东西带进病房,增加感染几率,也有可能带回家。还有个事情,大多数医院的5层以下都是门诊,手术室,监护室,病房都在比较高的楼层,有时候会有患者去世,乱抢电梯的各位,猜猜看,去世的患者是怎么下楼的?

6.输液尽量找看起来年纪较大的,因为不排除有的护士可能是才开始实习,尤其怕痛的病人,可以和护士长说清比较怕痛,希望不是实习护士输液。

7.关于治疗一些病症,一定积极配合医生,相信别人专业,你越不要给人你很麻烦的感觉把他当自己人,他也稍微敢给你一些有风险但是效果好的治疗。自家人就不一样了。有的治疗和方法真用了,如果是医生自己亲爹,出了问题,亲娘去报案?亲娘去起诉?不怕风险,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说真话,干医生的,你对他好,一切为他想,担着风险去治疗,最终病治好了,患者家属想逃费, 反咬一口,把好医生拉下水的例子太多了,都是血的教训。

所以医院规章要求,不准违规操作,必须按部就班。医生也知道,这个世界上好人多,问题是,医生赌不起啊。医生看的病人太多了,如果爱心泛滥,为了患者违规操作,万一碰到一个王八蛋,一切都完了。真的赌不起。

8.住院的情况下,最好跟你的管床护士和医生搞好关系,而不是主任或者带组医生。

9.基本上说上几句话,有经验的医生都能判断出你是不是一个风险患者,因为医生每天接触的患者实在是太多了,这里所谓的风险并不是说病情的风险,而是医患纠纷的风险,如果你被医生下意识归类到了风险患者里,你更容易接受到更为保守的治疗方案,因为这个医生已经不愿意陪着你一起冒险了。如何不被医生归类为风险患者呢,很简单,不要表现出你跟其他患者不一样,平常心去见你的医生就好了。

10.得到最大化医疗资源的人一定具备两种条件,第一不被医生认定为风险患者,第二,有钱,满足第一个条件是因为医生愿意陪你一起为了战胜疾病冒险,满足第二个条件是因为你能够跟医生一起冒险。很多患者医生是愿意去全力挽救的,但是在现实的经济能力面前,医生往往很无奈。

04

关于保险和陪诊

最后,我觉得比较重要所以放到最后:独生子女,建议经济条件不是很困难的情况下,请一定给自己和父母配置好相关保险。你抵抗风险的能力,其实就藏在你的保单里。这个世界的温柔和善意,是有门槛的,它们只会流向那个强大的你

这次母亲生病住院大半个月应付1.7w元,通过新农合和商业保险报销自己实付3000多。新农合的报销还是占主要,55%;平安保险报销也不错占22%;自己实付22%和平安保险相当于对半分新农合剩下的;

1.我父母这块,他们一直买的有重疾险,基本住院治疗很多钱能报,建议尽早买更划算,有一些到年限还退还本金;因为最近医院陪护经历,我自己也给自己在30岁前找人规划配置齐全了个人重疾险、百万医疗险,还有各种意外险(防止父母失独生活条件太差)

2.父亲我今年陪他肠镜检查没有问题后,强行配置了百万医疗险,主要防止重大疾病和癌症等;两人购买配置,送一个家庭线上医生,方便一些就医诊断,比如这次母亲是否需要手术我就发送过去了检查情况,线上给的回复和医院一致我就放心让母亲手术

3.父母从我10岁给我买了20年的一种分红险,到期后每三年会返还我不错的分红,相当于防止我未来混的太差没有饭吃

4.如果近期有结婚或者小孩出生,建议也可以在小孩出生购买配置好一些保险,因为现在小孩真的容易生病

5.建议尽量找大的平台,比如中国平安,人寿,最好从同一个相关公司的从业人员购买,便于理赔和一些报销服务,特别对于年纪大的父母

6.这块我不够专业,有遗漏的欢迎补充。

7.如果病情不严重,子女时间抽不开身,可以考虑陪诊服务。可以小红书和咸鱼找陪诊师,多家对比价格和口碑,确实能让父母少折腾少花冤枉时间。建行大山白陪诊师服务。光大孝心白和民生银行精英卡也有配置,可以考虑结合这两个信用卡权益免费白嫖陪诊服务。(或者原本没有这些卡但是你花钱找了陪诊师,但是告诉父母是送的,老一辈心疼钱考虑他们内心感受)现在一般银行、保险公司VIP都有此类健康服务,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的权益。陪诊的单次费用在800—1000一次。

8.现在还有个政策,家庭门诊共济,使用条件是职工医保可以授权个人账户的医保钱给父母、配偶、子女使用。但需要在同一省份参保。居民二级及以上的门诊几乎不报销,除非有申请慢特病。

以上是我自身经历,以及结合朋友给的一些建议收集整理的内容,还有不少是来源于知乎相关话题的答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