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三年,我在汉中中学读书
发布时间:2025-01-05 19:20 浏览量:6
前几天有一篇文字里写到了汉一中,一位同学看到后对我说,你为啥不专门写一下咱们当年在一中的事情呀?他的话一下点燃了我心中久远的回忆,陷入了深深的怀念之中,在汉一中上学,已经是五十一年前的往事了。
1973年,我从三里村小学毕业了。当听到自己被分往汉一中的消息时,心里那个高兴呀就别提了,用一个俗气的词来说,就是心花怒放,如此才能表达我当时最真实的心情。那时社会上有个顺口溜,第一句就是“一中铁门槛……”,不知道当时为啥这样说,可能就是因为一中不容易进去吧。不过我却是实实在在跨过一中的那些门槛,七十年代早中期的一中学生应该记得,刚走进一中大门里面那古色古香的走廊时,看到通往不同方向的石头或木头门槛,一定会不由自主的静下心来,郑重前行。
记得那天去汉一中报名,我从北关的汉中电机厂家属院向一中方向走去,一路走过了三里村、北大街,来到一中南大门。那时的一中校门虽然没有现在的气派,但也是两扇朱红颜色的大门,门上还有两个铜环,记忆中当时门两边应该还有两座石狮子,整个大门不仅古朴典雅,而且很威严,让走近它的每一个人不得不凝神静气,小心通过。
八十年代的汉一中南校门
九十年代的一中南校门
迈过高高的门槛,我轻手轻脚的向里面走去,光线不是很敞亮,却也足够看得清,一眼望去,全是老式的砖木结构建筑,尤其走廊里木质的梁柱,加上深色的朱红基调,还有房顶上的老式青瓦、房檐边上精雕细刻的形状,都给人一种肃穆庄严的感受,深厚的历史就在眼前,跃然心中。
经过那一道道的石头或木头门槛,我完成了报名注册手续,最后来到了校园东面教学区的初一三班。教学区很开阔,一排排的教室顺着东西方向排列,我所在的初一三班紧靠学校东南角,与其它教室一样,一色的青砖黑瓦,教室里面很宽大,站着三三两两的同学在说话,看地出来,这些聊天的都是原小学同学。我仔细看了一下,没一个认识的,心里有点失落,不过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按着学号找到自己的座位后,我的同桌跟我打了声招呼,就这样我俩也聊了起来。他叫李崇玉,后来我俩一直同桌到我转学离开一中,再后来很多年过去了,有一天在市区忽然的碰到了他,我们就像久别的亲人一样……他依然是那么热情,那么温和,那么让人感动。
汉南书院当年旧影,牛力老师拍摄
因为家住在北关电机厂家属院,距离学校比其他同学要远许多,每天早晨都得很早起床,尤其是冬天的早晨,天光远未朦胧,迎着冻人的寒气出门,一路要走过胡家庄、三里村、北大街,然后从学校的北门进去。不过那个时候我们把北门叫后门,南门才是前门,但后门也可以正常出入,我们上体育课就要从后门出来,穿过一个巷子进入后操场。
有一天早晨我迟到了,刚从后门进去,就碰见了很威严的习校长,我一下紧张了起来,他严肃的问我:“怎么现在才来上课?”我心里咯登一惊,更加的紧张了,低下头不敢吱声。他看我半天不说话、一副很尴尬很羞愧的样子,便温和的说了一句:“赶快去上课吧!”我就像听到了大赦令一样,也如战士听到了冲锋号,就飞也似的,一溜烟跑走了……
早就听同学说过,习校长是一位很早就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在全校有着很高的威望,对师生要求也非常严格,老师和学生都很敬重他,也有点怕他。可这一次迟到的经历却让我感觉他很平和,对学生很关心,没有传说中的那种严厉,他说话的语气就像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普通长辈一样,让人在犯错误后深感愧疚,再也不会也不敢迟到了。
来到教室,我蹑手蹑脚的从后门进去,一眼看到班主任张老师正在上课,他两眼的目光像箭一样射向了我,我赶紧缩着脑袋、小跑到了座位,不敢看他。虽然老师只是看了我一眼,就接着继续讲课了,可这一眼却让我铭记于心。张老师可能从我表情中看出了我的窘迫和难受的心情,所以课后他只是轻轻对我说了一句,以后不要迟到了。
这是一位和蔼宽容、苦口婆心的班主任老师,他那种朴实低微的书生气质,那种从未高高在上、从不装腔作势的形象太让人难忘了。在我的记忆中,他个子不高,戴着一顶藏蓝色的帽子,穿一件那个年代大人们普遍穿着的蓝色中山装,左胸衣兜永远插着一支黑色钢笔,颇有一种谦谦君子的样子,我很怀念。在当时的教学环境下,他尽了一个班主任最大的努力,劝我们勤奋学习、刻苦用功,鼓励我们积极向上,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
汉一中1973级初二二班合影。感谢网友@种花家的袁伟伟提供照片。
八十年代的一中校园,此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当年的拍摄者
九十年代的一中后操场,此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当年的拍摄者
男孩子都好动,喜欢体育课,我也不例外。汉一中的体育有着光荣的传统,成绩和名气在汉中是属一属二的,就像后来多年第一的高考一样。每年的汉中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汉一中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遥遥领先。而我们初一三班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上也是排在前列的,班上有好几个在中短跑项目上跑前三的同学,他们为班集体的接力赛奋力拼搏,后来每当想起,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他们在赛场上飞奔的样子,有男生也有女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我也理所当然的喜欢体育活动,可是我除了游泳,其它没什么比较强一点的体育技能,只是对短跑还有点儿兴趣。
那一年春天的学校田径运动会,我大着胆子报了几个项目,其中有一个六十米短跑,记得预赛后的决赛时,我们班一个跑的最快的同学过来说:“我替你跑吧!”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叫许多谨,他报了一百米、二百米和四百米,没报六十米,刚好可以替我跑,我想也没想就同意了。果然,许多谨不负众望,跑的飞快,决赛最终得了第二名。当时我们两个都很高兴。
可没想到的是,学校为了参加其后举行的汉中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组织了一个校田径队,因为我六十米决赛是第二名,所以也被吸纳了进去,许多谨当然也加入了田径队。这一下可把我难住了,如果参加吧,那我实力能行吗?如果不参加,那就会暴露同学替我跑的事情,怎么办?最后我俩一商量,还是要参加,坚决的参加,而且要跑出好成绩,因为我毕竟跑的也还可以,不然怎么能进入决赛呢。虽然我比不上许多谨,但也差不了多少,努力一下应该没问题。
于是,我和许多谨一起积极的参加校田径队的活动,除了星期天,星期一到星期六的早晨和下午放学后,我俩风雨无阻,大晴天一身汗,小雨天也是一身汗,越练越有劲。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短跑速度明显提高了,直到这时我才知道自己其实是有一点短跑天赋的,只不过以前没有掌握要领,用的是蛮力而已。经过了校田径队的训练,我不仅喜欢上了短跑,而且越来越快了。后来的县田径运动会上,我的六十米、一百米都进入了决赛,虽然没有拿到啥名次,但也没扯学校的后腿。
一说到体育,就会想起我们的体育老师,老师姓周,因为足球踢的好,同学们背后叫他“周铁腿”,据说他曾经是一个大城市的专业球员,技术很棒,不知怎么来到了偏僻的陕南汉中。他上课时很有特点,一口浓浓的上海普通话,语速较快,边讲边做动作,往往三言两语就讲完,没有拖泥带水的废话……那时的学生单纯老实,加上年龄也小,所以只记了老师的姓,从没问过老师的全名,所以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老师的全名叫啥。九十年代我有一次去上海,跟当地人说话时,不知为什么脑海里忽然冒出了周老师那瘦削的形象和说话的语气。
此刻,我想起了另一位同学王文,我和他曾一起吃过梆梆面。记得当年从汉一中后门出来,有一条巷子,名叫太古石巷(后来修建莲湖路占用了),沿着巷子往西走到北大街,往右一拐再走几米,有一个梆梆面食堂(汉中电影院斜对面),平时经过食堂门口也没怎么注意过,当有一天下午放学,我和王文同学一起经过时,他说:“咱们进去吃一碗梆梆面吧,听说很好吃的!”不吃不知道,一吃味道真是好极了。
九十年代的太古石巷天桥,天桥连接着校园和操场。此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当年的拍摄者
我和王文各要了一碗梆梆面,不一会儿面就端上来啦,冒着浓浓的香气,上面一层诱人的鲜亮辣椒油,青绿和葱白相间的葱花点缀其中,面条薄厚均匀大约有一小指宽,慢慢的夹一筷子吸入口中,顿时,一股特别的暖流涌遍了全身……第一次吃梆梆面,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开始,让我永远的记住了它独特而浓郁的味道。
记的有两次我和王文吃完梆梆面后,他带我到食堂对面的汉中电影院去看电影,他说不用买票直接进去,你跟我走就行了。开始我还很纳闷,觉得奇怪,不买票怎么进去呢?可最后真的就那样鱼贯而入了,两个检票的啥也没问。直到那时我才知道他是汉中电影院子弟,进电影院就像进自己的家一样,出入自由。那个年代看电影不容易,为了看场露天电影,可以跑很远,哪怕几公里也要前往。而电影院即便一张票只需五分钱,一般人也舍不得呀,我很羡慕王文能够住在电影院里,可以随时想看电影了,抬脚就进去了,想看啥就看啥。
如今在外地,最想念的除了汉中热面皮、菜豆腐,就是梆梆面和锅贴了。尤其是梆梆面,既不同于我们的家常醋汤面,也不同于关中人常吃的酸汤面,梆梆面讲究薄而筋且光滑,凤椒生姜辣椒油,酱油香醋骨头汤,最后再加葱花和蒜泥,吃起来光滑柔软,风味独特,真能让人垂涎欲滴呀。每每想起第一次吃梆挷面,我就会想起同学。后来我转学走了,再没见过他了,不知他如今可好?
离开汉一中整整五十年了,尽管岁月流逝,时光远去,但那颗少年之心依然在跳动,梦中还是时常的出现同学们那花季少年的稚嫩脸庞……当年初一三班的同学,你们都好吗?虽然已经年逾花甲了,可我期待着有一天我们再相见仍是少年,岁月匆匆,情怀依旧,祝福亲爱的同学们。
2024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