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鉴赏|《放牛班的春天》:只身踏池底,腐朽化神奇

发布时间:2025-01-07 02:48  浏览量:3

Every heart need love, need to be gentle,generous, need to understand.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放牛班的春天》

他们深陷池底,他们腐化成泥,揉碎了青春也扼住了脖颈,窒息的生命在叛逆中萎靡。只身前来的你,解开他们自缢的绳索,成为英雄载入他们的史册。

法国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用镜头写就了一部师生传奇,一群“无可救药”的青少年在堪比囚牢的寄宿学校“池塘之底”遇见了一位特别的老师,没有了以往的禁闭和体罚,调皮捣蛋的小魔头们竟变成了百灵鸟,在婉转灵动的歌声里找到了来路与归宿,若干年后,老师的日记成为了遗物、回忆录……

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年迈的佩皮诺敲响了一位著名音乐家的房门。两位老人一同翻开克莱门特·马修在“池塘之底”写下的日记,五十余载的光阴在这一刻开始倒带。

时间回溯到1949年,郁郁不得志的音乐家马修,混杂着对音乐前途的迷茫与对新生活的期待,来到了这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这所学校收留着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或是被公立学校拒之门外,或是因父母无暇顾及而放荡不羁,在懵懂与叛逆中惹出了数不清的麻烦,成为了所谓的“问题少年”。在校长哈森心中,个人利益远比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更重要,他认为只有用粗暴的“犯错惩罚”和严格的管教才能将孩子们驯服,以此为自己的前途铺路。

马修初到学校时,仿佛踏入“教育沼泽”,孩子们犹如脱缰野马,给了马修一个“下马威”。他们给他起“秃头”的外号,在马修的课上肆无忌惮,甚至偷拿他的东西,接连的打击让马修倍感失望,他和这群孩子们还有希望吗,起初马修也无法确定。可马修逐渐明白,他们在用浑身的刺保护受伤的心灵,于是,他秉持赤诚的教育初心,通过宽严并济、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这些迷失的灵魂。年幼丧失双亲的佩皮诺等了一个又一个星期六,坚信“我爸爸会在星期六来接我”,他用沉默保护自己渺茫的希望,马修不再说破,只是给了他父爱般的关怀;科尔班整蛊使马克桑斯大叔眼睛受伤,马修没有向校长告发,而是让他亲自照顾马克桑斯大叔以弥补自己的错误,马克桑斯大叔的善良与包容也唤醒了科尔班的良知;在莫昂奇关禁闭的期间,母亲抽出时间前来探望,马修深知莫昂奇的内敛与敏感,为了保护他的自尊心,马修选择以善意的谎言隐瞒……

叶芝曾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马修反对不加分辨的集体惩罚,也反对残害身心健康的禁闭和残忍的体罚,相比粗暴的“犯错惩罚”,他更愿意用温和细腻的方式抚摸孩子们硬壳下柔软的内心,他没有偏执地要孩子们机械服从,灌入那些禁锢天性的理念。相反,他渴望孩子们被看见、被听见以及被理解,他高举火炬,指引那些曾在黑暗中迷路的孩子,点燃他们的热情,照亮他们的本真。

教育不是“一锤子买卖”,重在朝夕相处,贵在潜移默化。在孩子们哼唱的曲调中,马修慢慢发现了他们隐藏的音乐天赋,犹豫再三后终于决定重操旧业,组建了一支合唱团。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而是因材施教:让跑调的孩子为他拿谱,让年幼内向的佩皮诺当他的“指挥助理”,为天赋异禀的莫昂奇写独唱的歌词,甚至让别人口中的“天生坏根”蒙丹做他唯一的男中音。他倾注所有时间,在孩子酣睡的夜晚编写乐谱,利用课余时间带领他们练习并向校长争取开放娱乐活动。

在旋律的交织中,孩子们找回了叛逆外壳下最初的童真与善良,慢慢打开了心中久闭的窗扉。校园的氛围、师生的关系也在音乐的带动下变得温暖融洽起来,数学老师为合唱团弹奏钢琴曲,老师们愉快地加入孩子们的踢球活动……而对于马修自己,合唱团的成立如同一次自我救赎,让自认是“失败的音乐家”的他重新找回了对音乐的热爱,这份热爱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愈发炽热。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修的合唱团受到了学校赞助人伯爵夫人的关注。在为其合唱时,马修为了小惩莫昂奇便让他站在台边,让他成为了“例外”,就在他认为此次没有独唱而黯然神伤时,歌曲来到了独唱部分,马修随即面向了他,仿佛在说“到你了”,如梦初醒般的莫昂奇和马修眼神交汇,逐渐露出明媚的笑容,以空灵纯粹的嗓音在众人面前一鸣惊人,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这是马修充满智慧的教育,他没有因为莫昂奇是天才而放任其错误的行为,也没有因为他一时的错误而断送他的前程,而是在他犯错时抓住教育的机会,无形中扶正他偏移的成长轨迹,就像他在日记中所写,“他的目光一直追随着我的节拍,从他的眼中我读出了很多东西,自豪骄傲之感、被原谅后的喜悦,以及于他而言从未有过的感受。”这些感受也许是顿悟、是感恩,也许是其他难以言喻的感受,这些感受将是他打开新生的钥匙,带他离开原本腐烂的人生。

来去终有时,误入歧途的蒙丹趁校长外出放火烧了学校,正巧马修带着孩子们去森林游玩躲过一劫,校长却认为是马修让学校无人看管从而导致了火灾,于是开除了马修,并要求不准见孩子们一面。走出校门,没有一个孩子冒险来送他,在失望落寞之际,他来到转角处,地上竟铺满了纸飞机,上面是孩子们为他写的送别信,他能认出每个孩子的字迹,抬头看,努力从窗口伸出的小手正向恩师挥别。伴着孩子们为他唱的歌,马修踏上了归途,他深知自己为这群困在“池底”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窗,遗憾也化为了希望与满足。

故事结束,两位老人合上日记,这位坐在佩皮诺身旁的音乐家正是莫昂奇,佩皮诺在马修走的那天追上了他的车,而那天正好是一个星期六。教育形成了一个闭环,马修真正做到了让教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对于人性美好品质的启迪。

有同学分享了自己对影片的感受,给出了对教育的理解。

“《放牛班的春天》宛如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心底,照亮了教育的意义。当我看到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孩子被马修老师有温度的教育方式感化,从一开始的冷漠、封闭到逐渐放下防备,再到组建合唱团并唱出动听悠扬的旋律时,很难不联想到在《死亡诗社》中的基丁老师,他的教育方式如同惠特曼的诗歌般自由而富有热情,也同样拯救了那些在平静中绝望的青少年,给予了他们在传统桎梏外的激情和乐趣,找到了少年最本真的模样。这些电影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顽童遇见良师后幡然醒悟、走上正途,我想教育的本质就像雅斯贝尔斯说的“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马修老师用行动诠释了这一点,他不仅是一个音乐老师,更是一个心灵导师,他愿意理解那些少年离经叛道的行为背后不为人知的心理,用包容和公正靠近、治愈他们,给予了他们安全感,引导他们认识、接受自己,不再漠视与他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唐朝的韩愈称老师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前苏联工程师加里宁称老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我想并不是传道授业就可以成为灵魂的工程师,而是要以十足的爱心、真心、耐心才能打开受教者紧闭的心门,直击内心深处,让每个迷失的灵魂走出梦魇、回归社会。”

“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洁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爱的珍宝。”爱的传递、真心与真心的碰撞才能为生命点亮希望之光,观众强烈的共鸣,不仅是在呼吁现实中能多些“马修老师”,更是对人与人之间搭建相互理解、包容、治愈的桥梁的向往。师者,渡人于摇摆,诲人于无形,走出狭隘,人人皆是“马修”,人人都能遇见“马修”。

经典摘录

✧永远不要说永远,总有东西要去尝试。你我都不会预测未来,不要把永远说得那么轻松。

✧大家都说他无药可救,但不是真的,他是个好孩子,仅需要被别人理解。

✧天籁一般的童声,是最接近上帝的存在。

✧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每寸皮肤都透出了愉悦和乐观,我想向全世界呐喊,可谁又会听到呢?

✧那漫天飘扬的纸飞机,是我们对你最诚挚的敬意。

✧佩皮诺的执着等待是有道理的,马修被解雇那天,正是一个星期六。马修离开的时候,除了美好的回忆,还带走了小佩皮诺……

责编:刘朵庄、刘诗玉

总编:袁杜、罗钰淇、徐迪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