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研培一体”赋能基础教育:“既做教练员也做运动员”,解决教研与培训两张皮

发布时间:2025-01-09 21:09  浏览量:2

从单向并行、研培结合到双轮驱动再到研培一体。

看着台下全省英语学科的专家和名师,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崔洁洋既激动又有一种不真实感。

从2011年站上讲台,到2015年成为省教学新秀,再到2019年省教学精英及2022年的省骨干教师,开挂似的职业生涯让她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崔洁洋告诉记者:“在别人看来我是幸运儿,但一路走来一直有一双手在用力推着我,那就是吉林省教育学院构建的研培一体机制。”

中小学教师的教研和培训工作,在全国不少地方都分属不同的部门。吉林省教育学院创建于1957年,教研与培训虽然一直在同一个大院里,但也经历了从单向并行、研培结合到双轮驱动再到研培一体的不同阶段。“如何更好发挥两者对教育的支撑作用,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吉林省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杨宝忠说。

破解研培“两张皮”

地处城乡接合部和边境地区的珲春市英才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只有35.3岁。2022年版新课标颁布后,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新课标成为他们最大的困惑。

从教师工作岗位上成长为省教研员的张福军,最能体会一线年轻教师的难处。了解珲春市英才学校遇到的问题后,张福军通过课堂诊断、备课指导和专题培训等活动,帮助英才学校解决现实难题。回到学院后他又整合部门资源,集中研讨有共性的问题,开发相应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这样的教研与培训的融合,源于2012年的一项改革。那年4月,吉林省教育学院发布了《关于对学院部分机构和部门职能进行调整的通知》,将各教研部门更名为“教研培训部”,这为研培一体提供了机构与人员保障。

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准胜告诉记者,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研与培训内容的贯通。无论教研还是培训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双减”落地、科学教育、乡村教育振兴等作为主要内容。二是教研与培训方式的贯通。在培训中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研讨交流,以培促研,把教研变成特殊的培训。三是实现教研与培训互为支撑,把教研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培训专题,在培训中加以解决或进一步凝练提升,并生成新问题,成为下一阶段的教研主题,使教研与培训合二为一。

吉林省教育学院每年都要召开“全省基础教育年度教研工作会议”,通过加强对各级研培机构的业务指导,形成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研培一体工作机制。这也是落实教育部提出的“省级教研机构要加强对教研工作的统筹指导”要求。

这种自上而下的层层传导如何实现自下而上的联动,真正实现从省到地方的贯通?为此,吉林省教育学院构建了完善的省、市、县、校四级教研培训双擎网络体系。省里统筹研培项目规划,市县区根据需求申报研培项目,各学校根据项目要求选派学员参加,形成省市县校资源和成果共享,进而促进全省研培工作协调发展。

以刚刚过去的2024年为例。3月20日吉林省年度小学教研工作协调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吉林省教育学院举行,来自省市县校四级学科教研员、校长汇聚一堂共议小学研培工作新思路。有了省里的工作框架,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一方面深入课堂进行教学诊断,深挖问题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梳理问题解决策略,通过专题讲座、活动沙龙等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思路影响下,农安师范附属小学构建了“征集问题—共性问题形成课题—主题式研培一体化活动—教师上示范课—结合课例现场培训—再实践完善改进”的学校研培一体路径。

“做学院永不毕业的学生”是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齐英杰的心声。从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到吉林省骨干教师再到吉林省学科带头人,从获得校长任职资格到骨干校长再到杰出校长,每一步都有吉林省教育学院的“影子”。她探索形成的“六动式”研培一体助力东辽县乡村教育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吉林省教育学院的培养一人、带动一地、引领一片、辐射一域的初衷。

“做‘教练员’也做‘运动员’,既解决了教研与培训两张皮的问题,也为研培一体赋予了强大生命力。”吉林省教育学院院长姜国说,“随着研培一体的不断优化改进,学院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愈加凸显。”

痛点、难点就是落脚点

2018年,教育部批准吉林省以吉林省教育学院为龙头单位建设首批“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这既是对吉林省教育学院多年工作的肯定,也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吉林是农业大省,乡村教育体量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比较高,其发展态势成为影响省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党和国家关于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文件相继出台,这些热点对于乡村学校和教师而言,往往也是难点与痛点。

吉林省教育学院聚焦这些难点与痛点,2023年10月新设体育美育教研培训部,遵循一地一策、一校一品、一师一专、一生一长的宗旨,通过成立市州协作体、县区工作站、项目实验区、基地校四个载体弥补体育美育的不足。

吉林市昌邑区是全省5个“体育美育教研工作站”之一,这两年他们通过送教下乡了解学校需求,再结合需求开展同课异构、专题讲座、名师示范课等解决一线难题。昌邑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梁琦说,“借助省教育学院优秀教研成果推介、三科教师基本功比赛、‘吉林省体育美育大讲堂’等平台资源,逐步解决师资不足、课程不全、社团不多、专业性不强的后顾之忧。”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成果、推广成果,从教师中来最终用在教师身上,让音体美教师感受职业的成就感。”吉林省教育学院体育美育教研培训部主任孙世梅通过邀请武大靖、王濛等专业运动员走进学校、进入课堂,鼓舞师生士气的同时使他们真切感受体育专业的魅力。

2022年劳动教育有了课程标准,为了加深乡村教师对劳动课程标准的理解,达成对劳动教育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吉林省教育学院综合教研培训部构建了“KAQT”研培链培训模式,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养(Quality)和迁移(Transfer),助推乡村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让乡村劳动教育专任教师被看见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键。“一个在传统认识上不被重视的学科,教师的幸福感不强,就会导致成长上的被动。”柳河县罗通山镇学校校长李彬在2023年9月吉林省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规划与实施研讨会上说,“吉林省教育学院研培一体让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看到了成长的希望。”

2022年从东北师大附小调入吉林省教育学院的张瀛深知一线教师的需求。她把“KAQT”研培链培训模式用在劳动教育专任教师身上,借助数字化加强对教师的跟踪指导,通过建立学员微信群、QQ群等线上交流平台,为参训教师后续课程实施提供了交流平台,也为持续的学习和资源共享提供了空间。

面对广大的乡村地区,如何把优质资源辐射更广大的群体,在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结束后,吉林省教育学院将信息技术提升办公室重组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中心,构建了“3+1”区域和学校数字化转型机制。在设计数字赋能研培项目时,吉林省教育学院通过云端共通、资源同享、理念趋同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如云端共通以“相约星期六,技能大提升”公益活动为载体,生成并汇聚一批数字化教学与培训资源。

“我们的工作能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是因为研培工作能够做到教师心里,教师觉得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一直与他们站在一起。”吉林省教育学院教学研究办公室副主任赵霞说,“学校和教师的痛点、难点甚至堵点就是我们工作的起点,也是研培一体工作的落脚点。”

在田野而不是在书斋

2024年12月5日,梅河口市冬季第一场雪已经到来,而在梅河口市吉乐学校三年级一间教室里,师生讨论得十分热烈。语文教师张玉涵围绕《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句,师生畅想西沙群岛的美景。

课后,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张陆慧进行了分析指导,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这是吉林省教育学院开展省级教研员联系点校教研活动的一幕。

如何以制度化的方式将专业教研机构的教育生产力转化为基层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能量,疏导省域教研资源通道的“上下游”,让教研机构与学校“打成一片”?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在2022年启动了教研员联系点校的“春风计划”。

“我们期待教研员联系点校能起到以点带面、星火燎原的作用,通过2—3年时间,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真正落地,同时引领教研员到学校、到课堂中,打造学科教研与育人综合实践的‘根据地’。”吉林省教育学院培训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岩说。

为了满足点校的办学需求,吉林省教育学院要求教研员不仅要立足专业,更要超越专业,即要完成“1+N”的任务。“1”即具体学科教学指导的主业;“N”即其他学科教学指导及参与点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做引领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大教研”。

“如果在指导点校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教研员会将点校的困惑与难题及时反馈给省教育学院,利用省级平台资源协助解决。”吉林省教育学院教学研究办公室主任邹文武说,“我们力争做到点上有需求、面上去呼应;点上有难题、面上去攻克;点上出经验、面上去推广,由此将点校工作融入省、市、县、校四级教研网络,找准‘点’、连好‘线’、铺开‘面’,用局部改革推动整体发展。”

“一方面教研员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点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科研与教学进行点对点服务,促进学校的长久发展。”作为首批教研员联系点校的校长,前郭县第三中学校长吴哲月说,“另一方面,教研员将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和要求第一时间传达到学校,打通了管理壁垒,直接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把办公桌搬到学校,把现场会开到县区,这是吉林省教育学院对教研员队伍的一贯主张。而教研员联系点校制度就搭建了这样的平台,在助力区县、学校发展的同时,也让区县得到更多启发。

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倡导“不离学术,不离实践”,教研员工作站就成为教研员“俯下身去”的载体。看到教研工作站取得的成效,校长潘文久将教研工作站从2个增加到6个。目前,第二批工作站已经在各站点学校开始进行实践,并受到了站点学校的认可。

“教研员每周与教师一起深度集备,及时解决了教师工作中的问题。”长春市104中学校长吕靖说,“教研员带领教师进行微研究,解决一线疑难,拉近了与教师的距离,真正实现了教科研培一体化。”

“无论省市州还是区县,对教研员而言,走进一线是真正有价值的课题。”吉林省教育学院院长姜国说。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