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大山资源搭建美育课堂?这位乡村教师首创的“根果艺术”课火了!
发布时间:2025-01-10 15:02 浏览量:1
2024年12月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四川省邛崃市高兴村的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根果艺术”课。他们在主讲教师高利的带领下,将松果、木块、木屑等材料经过拼贴、黏合、焊接,制作成了各种不同样式的摆件。有的像盆栽,有的像小动物,也有的像正在锄地的农民。经过一堂课的动手劳作,孩子们收获了快乐,也让思维走出了教室,来到了广袤的自然中。
不仅是学生,作为指导教师的高利也乐在其中。过去15年,他将这种“根果艺术”在自己任教的邛崃市高何红军小学校不断创新、发扬,让越来越多学生在动手制作中懂得了“美”的含义,也让他们登上了创意与思维的殿堂。
以静制动,用自然素材雕刻艺术课堂
2009年,已经在三尺讲台上站了18年的高利注意到,由于午休时间长,许多学生中午的两个小时在操场上追跑,经常发生磕碰危险。抱着想让学生们“静下来”的初心,高利将自己日常的爱好——根艺,带到了教室中。
邛崃市地处成都与雅安的交界处,与芦山相邻,高利因地理优势从小爱上了爬山,他也经常会在山上发现许多好看且造型有趣的树枝、树根,在身为木匠的父亲的影响下,这些材料都会变成别具特色的根艺,装点着庭院。在他把这些素材和成品根艺带到学生们面前后,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很多学生愿意中午坐在教室里,拼插黏合手里的根果,将它们打磨成自己想要的形状。
不过,打磨根果本身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仅对手艺、技法有所要求,也是对他们耐心的一次考验,对于这些不到10岁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刚开始,一些学生还愿意坐在教室里耐心地打磨树根,但几次之后他们便失去了兴趣。如何让他们更有耐心,更集中注意力?高利在后续的课程中,逐渐丰富了素材的种类,除了有独特造型的树根和山果之外,还增添了颜色鲜艳的树叶、形状各异的树枝、竹根和果壳、老木匠刨出来的木刨花以及地里收获后不要的果实外壳等,这些素材的加入不仅让学生们觉得新颖有趣,也让山里长大的他们感到了别样的亲切。渐渐地,他们会在休息的时候主动到工作室里制作自己的作品。利用两三节课便能完成一件成品,这也让他们格外有成就感。
高利还记得,课程刚启动时有个女生十分调皮,用同事的话说“没盯住一会儿就能爬上篮球架”。但跟着高利参加了几次根艺课程后,她能连续坐在教室里两个多小时,专心致志地制作手里的作品,这让高利意识到这门课的开设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美的熏陶,更能够带来行为与思想上的转变。
美育课程,启智思维是关键
开设一门美育课程不难,但开好且开久对于乡村学校来说并不容易。为此,高利也额外付出了许多。比如,原本作为数学老师的他,不仅需要承担数学的教学工作,还需要抽出课外时间担任跨学科的教学任务。他笑称,自己是把别的老师旅游的时间,都放在去大山和田地里找素材上了。
对于乡村基础教育来说,美育课程的意义更多在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高利也是这样想的。他发现在原本的课程设置中,教师向学生们展示“这块树根像什么”“ 那棵竹根怎么切”,学生们听了兴趣寥寥。于是,他转变思维,从“告诉学生”到“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你认为它像什么、你觉得如何切割能让它更好看。同时,借助地理优势,高利还时不时地带学生到芦山开展户外教学,边走边带他们认识家乡各种独特的植物,让他们知道麻柳果、酸枣果等山果的相关知识。
原料丰富起来后,高利又指导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根艺创作。学生们将四川特产的慈竹拿到课堂上,用慈竹的根做成竹根羊,把竹筒从中间劈开再用它的另一面拼成船篷,有的素材用法让高利觉得眼前一亮,佩服学生们的创造力。有一次,一个学生将家里用不到的马鞭拆分开来,把其中的钢骨做成蚂蚁的身体,用茶树果做蚂蚁的头,再把青冈果做成蚂蚁的尾巴,这样便做成了一只可以站起来“拉二胡、弹吉他”的蚂蚁。他感受到了满满的生命力,将这些优质的作品放在校园中进行展示。“小朋友的想法与成年人不同,教师不要约束他们,并且要在他们展现自己的创意时给予及时的鼓励,这会给他们带来事半功倍的成长。”高利说道。
在高利看来,根艺课是一根撬动学生自主进步的“杠杆”。他还记得,有个男生由于是留守儿童,家里没有人管学习,才二年级数学成绩就经常不及格。但在上了根艺课后,高利发现他在这方面十分有天赋,也很喜欢制作根艺,他便借机鼓励男生道:“你只要认真完成数学作业,我会给你充足的时间做根艺,否则你只能在大家做根艺的时候补作业了。”没多久,男生便开始认真地完成家庭作业,到了五六年级时他的数学分数已经考到了八九十分,后来也顺利考入了大学。“虽然他成绩一路上涨不一定全是因为这门课,但它肯定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这也是我坚持这门课15年的原因。”
高利说道。
除此之外,因为自己身兼两门课的教学,高利便经常想着如何做好学科融合。比如,他会将根艺课与语文课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分成小组互相评价对方作品的优缺点,再让他们依据各自不同的作品串讲成一个故事,这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到了数学课上,他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用根艺制作长方形、正方形,从中感受图形的变化过程,比让他们凭空进行空间想象要高效得多。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在加强。他们的作品有不少都摆在学校的劳作教室中,手艺进步与审美提升一目了然,许多学生过去只能做一些粗糙的作品,到后来也能细致地做出一朵花的花蕊、一片叶的叶脉。而对于热熔胶枪、剪刀等工具的使用,他们也越来越得心应手。起初,高利还担心他们会弄伤自己,但学生在根艺制作的过程中养成了小心使用工具的习惯,也都成了不怕困难的“小工匠”。
每一次雕刻,都是对梦想与未来的打磨
随着根艺课发展得越来越好,四川省教育部门领导注意到了这门课,将其改名为“根果艺术”课,高利和他的“小工匠”们也有了走出大山、与外面的世界讲一讲根果艺术的机会。一些爱心组织邀请他带着几个学生到校外义卖,在成都的步行街、平乐镇的街头,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他们带着制作工具以及各种素材,由学生们在义卖现场制作根艺,五六次义卖下来,他们筹得了不少爱心捐款,其中最多的一次筹得了1.2万元。高利将这些钱用来购置工作室的新课桌椅,为学生改善了学习和生活环境。
除了走出去的活动,根果艺术课也让更多人走进了校园。目前,在邛崃市高何红军小学校开展了“小师傅大徒弟”的活动,学生们与来自上海、广州、台湾等地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教外校的学生制作根艺。这些学生大多是初中生或高中生,但高利的学生们当起“小师傅”来毫不怯场,不仅能够大方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还能够有模有样地为其他学校的学生讲授根艺制作的要领与关键,这让高利感到很骄傲。
对于根果艺术课,高利仍在不断创新。他将邛崃地域文化融入根果艺术课,比如,根据当地的红色文化,带领学生制作小红军的枪炮、红军搭乘的船;还会根据当地赶集、农民丰收等场景,让他们制作不同主题的作品。在制作根艺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团结协作,也对家乡更加了解。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根果艺术课,高利也很开心自己创办的课程让更多的孩子锻炼动手能力,开拓创新思维。在他看来,乡村教育在美育课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教师们需要借助各种资源为学生们打开眼界,铺好走向更大世界的道路。他说:“其实,乡村中每一条根、每一枚果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柴火’,它们不仅能够点燃学生对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热情,更能够让他们的心灵飞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