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龙抬头是一种“天象”

发布时间:2025-03-11 14:49  浏览量:8

二月二龙抬头是一种“天象”

今年3月1日,各地都在启用“龙抬头”宣传邮资机场。

二月二龙抬头,又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青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古人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正是惊蛰节气,经过冬眠的龙在这天被春雷惊醒,标志着春季的到来,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在唐代二月初二是“迎富贵”的日子,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

而将二月二是“龙抬头”,大概形成在元朝,《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从此,有关“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现在一般认为,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正值“惊蛰”节气前后,因为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不存在,这里的龙实际就是蛇、蚯蚓等有益动物,人们期望这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

二月二龙抬头其实并非仅是传说和习俗,也是一种天文现象。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把天空划分为28天宿,即黄道带,以此来表示日月五星的运行和位置。28天宿按方位分为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东方苍龙中的“角宿”就是龙角,而每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龙角星,所以称为龙抬头。

我们现在说“龙抬头”大家都认为在白天,但天地运转存在岁差,大约每过1000年,“抬头”时间会推迟1小时,因此2000年以后,“龙抬头”时间都在日落以后。因此2025年“龙抬头”时间是阳历3月1日(星期六),农历二月初二,21时。这个时间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都预报过。应该说会看气象,或通过天文台,在这个时候是看的到“龙抬头”。

怎样分辨天空中“龙”的形状?角宿是“龙”的犄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房宿是“龙”的身躯和爪子;心宿是“龙”的心脏;尾宿是“龙”的尾巴。

寻找“龙”分四步:

1.朝东北方天空看去,找到熟悉的北斗七星。2.沿着北斗七星的勺柄曲线延伸,可以找到牧夫座α,我们一般称这颗星为“大角星”。3.继续向前延伸,会看见一颗蓝白色的亮星角宿一,在角宿一左侧不远处,一颗较暗的星就是角宿二。4.找到角宿一和角宿二,就找到了苍龙七宿中的第一宿——角宿。

一般看龙抬头,不仅是农历二月初二,在此后近两个月内,都可以看到“龙头”角宿从地平线升起的景象,整个过程约6小时。一般到公历7月中旬至10月中旬,入夜后就能看到整个苍龙的“龙形”出现在夜空中。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