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诞生地:佛山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智造变革
发布时间:2025-03-17 19:43 浏览量:8
城市头条/佛山
没有不被水流过的土地
没有不被商业塑造的城
【当年场景的还原,只是伟人已去|摄自王千马】
吾球商业地理:
佛山不仅有铁锅,还有黄飞鸿和叶问,更有以美的、海信为代表的制造。广珠公路顺德段,曾以每公里2.5家上市公司的密度,铺陈着中国制造业的黄金时代。无疑,佛山和东莞、苏州等一起,见证了“发展就是硬道理”。从它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中年危机”。当我们用发际线的后退,换取丰衣足食,那么,秃出来的脑门,折射的是油腻,还应该是人生的智慧?
采写+主编/王千马;
图片/网络;
编制/大腰精+牛儿响叮当+哟嚯
向北驶过容奇大桥,同行的达华建设邱展文兄化身人形导航,手指掠过车窗外的风景:"看!华宝空调、金龙油墨、锦纶厂、万家乐……那边的广东祥和财税可是华南财税服务龙头!"车轮碾过路面,顺峰山庄的岭南园林刚掠过眼帘,震德注塑机、飞马工艺的招牌相继跃入视野。再往北,是周大福、周生生,还有就是美的,和碧桂园……这条被戏称为"顺德长安街"的广珠公路,正以每公里2.5家上市公司的密度,铺陈着中国制造业的黄金时代。
这条串起陈村、北滘、伦教、大良的交通动脉,在容桂段迎来最高光时刻。东侧容桂街道不仅孕育了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大进制衣厂,更矗立着中国家电业的活化石——前身是珠江冰箱厂的海信家电集团。进入厂区大楼,我一眼就看了邓公塑像,伟岸而又睿智,背后正是"发展就是硬道理"的鎏金大字,在白墙上蜿蜒竖立,让我恍若看到时空穿梭的界碑:1984年诞生于此的科龙曾以全球首台双门双温冰箱惊艳世界,如今海信家电仍在续写"白色家电王国"的传奇。
【广珠公路是G105国道一部分,这条国道北起北京,南至珠海|摄自王千马】
这条路无疑就是整座佛山的缩影。只是,和广珠公路的热闹不同,佛山这条工业长廊的齿轮似乎开始卡顿。2023年佛山GDP增速4.6%,低于全省平均的5.2%,更被东莞以5.8%的增速反超。2025年2月8日,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24年经济数据公布完毕。其中,以GDP增速来看,10个地级市的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5%),深圳都市圈的深圳、东莞、惠州包揽前三名,广州都市圈的广州、佛山则拖了全省后腿,增速分别位列全省倒数第四和第三名!
这不免让人疑惑,佛山这个拥有黄飞鸿的佛山无影脚,早早在2019年就将自己踢进入万亿城市行列的广东第三城,今天是忘了发展了,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发展了?
01佛山怎么了?很多人知道佛山,除了黄飞鸿之外,还有叶问。不过,我更喜欢的,也许是“佛山铁锅”。
我的朋友,也是东莞马可波罗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继业大哥就在文章中写过,“明清时期,佛山生产的铁锅被称为'广锅',它不仅是国内市场的高端消费品,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广锅之所以珍贵,首先源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红模铸造法。这种工艺使用红泥和谷糠制成特殊泥模,经过高温烧制后,铁锅表面光滑、耐用且成品率高。凭借这一独有技术,广锅在品质上远超其他同类产品,成为当时铁锅中的'奢侈品'。当然广锅成为奢侈品,还因为用铁锅炒菜增加菜肴的香味。而只有圆底铁锅才能炒菜。”佛山出铁锅,至少说明这地方很早就有矿产,更有上佳的冶炼技术,所以发展制造业,也就顺其自然。
事实上,佛山不仅有铁锅,还有陶瓷,是为“南国陶都”,跟景德镇有得一拼。马可波罗的老总黄建平,当年就是从佛山出道的。
【现存市博物馆的清“佛山广锅”四耳大铁锅|来自网络】
这些加上以格兰仕、美的为代表的家电业,以及为广汽、一汽等汽车产业所建设的配套体系,撑起了佛山的万亿脸面。
然而,在顺德装备制造展上,一台1998年产的震德注塑机仍在服役的案例被反复宣讲。这种对传统制造模式的迷恋,在佛山演变为危险的转型节奏差:当苏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87%、东莞战略新兴产业占比突破42%时,佛山2023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停留在2.91%和34.5%。家电、陶瓷、铝型材三大传统产业仍贡献着58%的工业产值,其数字化转型率却比浙江同类产业集群低12个百分点。早在2020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就发布《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产业转型升级指数得分最高的前五名分别是:深圳、广州、珠海、东莞、惠州。第六名是中山,直到第七名才是佛山。
这种滞后在土地财政的催化下形成闭环。佛山2023年先进制造业用地均价仅为商住用地的1/5,导致北滘某机器人企业扩建时,不得不与房地产商竞拍地块。"我们产业园三期用地,最终被规划成高端住宅。"某智能制造企业负责人的遭遇并非个案,佛山的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已连续三年下降,而东莞同期先进制造用地供给增长27%。
也许,佛山打造房地产市场,也许是看准了广州的外溢效应。但是转型滞后,工资水平远远赶不上消费成本的提升,导致广佛同城后,本意想更多接纳广佛候鸟的佛山,却在2022年后遇到了“中年危机”。有文曾提及一位佛山朋友的打趣:佛山中心在哪里?广州天河!
不过,对佛山来说,它的危机还远远不止于此!
02双星系统下的困局在广佛交界的季华实验室,工程师们调试着为陶瓷机械设计的AI视觉系统时,常会不自觉地望向30公里外的广州大学城——那里密集分布着12所高校、23个重点实验室的灯光,像极了知识经济的星河。
这种物理空间的迫近与创新资源的疏离,恰是佛山转型升级困境的隐喻:当广州大学城年产出3.2万毕业生,深圳西丽湖科教城集聚9所双一流高校,东莞松山湖有散裂中子源装置牵引基础研究,并集聚8所顶尖高校研究院,而同样在“巨无霸”上海身边的苏州也拥有28所本科院校时,这座制造业大市的高等教育版图上,至今仍只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达华建设的顺德分公司办公室,广东顺建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罗春生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佛山周边的广州、深圳、东莞、珠海都有大学城,偏偏佛山没有。这也让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地图上,佛山的空白地带异常刺眼。
这种"高校荒漠化"带来的连锁反应触目惊心。佛山市科技局2024年数据显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仅占38%,低于东莞的52%和苏州的61%。更严峻的是,在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佛山企业技术需求与本地高校供给匹配度不足30%。"我们给广汽提供的智能座舱方案,核心算法团队都来自华南理工和哈工大深圳校区。"佛山一家汽车电子企业CTO的感叹,揭开了产业升级的隐痛:没有高水平大学群支撑的创新链,就像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广佛同城对佛山来说,曾是个巨大的期待|来自网络】
更多时候,佛山的高端人才池主要依赖"星期六工程师"——广深高校教授周末驱车前来技术指导的特殊现象。这种"借脑创新"模式在2024年显出疲态:季华实验室引进的7个院士团队中,5个仍将主力科研团队留在原单位。
教育短板的蝴蝶效应正在发酵。佛山2023年净流入人口同比下降15%,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流出量首次超过流入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东莞依托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新建高校,同期硕博人才流入增长41%。"我们的氢能研究院被迫设在广州黄埔,因为那里有华工国际校区的人才储备。"国氢科技佛山基地负责人的无奈,道出了产学研"地理断裂"的困局。
“城市堂”公号早在几年前就对佛山的土地财政发出哀叹:单纯通过“种”楼来增加人口,并非长久之策。一个地方的人口长期战略,应当是调整人口结构,增加高素质人才的比例,而非单纯追求人口数量的增加。
文章还认为,佛山还急需拓展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应当大力发展工业设计、金融、财会、法律、知识产权等、物流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既为制造业转型提供动力,本身也是GDP增长的组成部分。
“虽说广州的现代服务业发达,佛山可以加以利用,但总不能因为隔壁有个水井,自家就不安装饮水机了吧?”
它也是无数个靠近核心城市的城市的想法。这要放在我老家桐城身上就很能理解,作为只有几十万人的小城,能抱紧合肥的大腿就好。但是佛山不同,它和广州一样都是万亿城市,显然属于双星系统,尽管颇受广州影响,但也各自拥有光和热,如果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广州身上,就显得佛山有些“不自爱”了!
不得不说,今天的佛山,困境重重,但在吾球商业地理看来,它向上的空间也很大。而且,我们也不能怀疑它的决心。
别忘了,这是黄飞鸿的故乡。就像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的主题曲:男儿当自强。没有什么能如此契合“发展就是硬道理”!
03破局者的方程式:当智造遇上大湾区面对多重困境,佛山的破局之路充满岭南式务实精神。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高校补短板"专项支持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再度更名佛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项目重启,广州美术学院佛山校区项目于 2022年7月正式开工,投资60亿建设的佛山城市(职业)学院成为佛山市第五所高职院校……更具想象力的是"飞地大学"模式——季华实验室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的半导体学院,直接把课堂设在海信微电子车间,学生们在蚀刻机轰鸣声中完成毕业设计。
在产业端,一场"去地产化"手术正在进行。顺德将20%的三旧改造用地强制划为工业保护区,南海设立200亿规模的制造业用地赎买基金。更具象征意义的转变发生在2025年:佛山土地出让收入中制造业投资占比首次超过房地产,美的库卡二期扩建用地甚至挤占了某知名房企的"地王"储备。
更让人兴奋的,还是来自美的库卡智能制造产业园的机械臂。这条全球罕见的"黑灯产线",每30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机器人本体,而生产它们的正是上一代工业机器人。事实上,这种节拍对库卡习以为常,如果市场有需求的话,它可以十几分钟、几十秒就能制造一台。库卡中国运营与人力总监陈峰如此信心满满地告诉外界媒体。“就像母亲孕育生命,我们的机器人正在自我迭代。”想起曾任美的集团副总裁兼库卡中国CEO王江兵的这个比喻,正暗合佛山智造的进化逻辑:用家电积累的产业链优势反哺高端装备,以传统产业为母体孵化新质生产力。
【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来自网络】
这种"老树新枝"的转型路径正在多个领域显现:海天味业将发酵技术延伸至生物医药,联塑集团从PVC管道跨界光伏支架,陶瓷巨头蒙娜丽莎研发出发电建材。佛山市工信局2024年数据显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3%,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仍不足35%。"这就像骑自行车,必须保持足够速度才能不倒。"有专家曾用运动平衡理论解释转型困境。
事实上,佛山只要想,就不怕保持不了这样的速度。站在碧桂园总部顶层的空中连廊向北眺望,广州塔的流光与佛山新城的灯光正在夜幕下交融。这种地理上的亲密,恰似佛山转型的隐喻——既要挣脱"广州睡城"的引力,又需借势大湾区创新网络的能量。
在粤港澳大湾区专利创新图谱上,佛山正形成有趣的"哑铃结构":一头是美的、海信等龙头企业年均超千件的发明专利,另一头是7500家高新企业组成的创新群落,中间则是正在数字化转型的4.3万家制造企业。这种结构带来的创新裂变,在2024年爆发出惊人能量:格兰仕研发出世界首台航天微波炉,伊之密全球首发万吨级智能注塑机,联邦家私则以数智化及原创设计打造全面一体化全案5D定制……
【格兰仕打造“宇宙厨房”|来自网络】
新能源也给佛山增添了新动力。丰田氢燃料电池产线落地南海,年产值500亿的氢能产业集群正在这里逐渐成型。 而漫步在顺德新能源科技小镇,光伏路面与氢能巴士构成科幻图景。这个由旧工业区改造的园区,聚集着国氢科技、昇辉电子等142家新能源企业,地下综合管廊里流动的不是电缆而是氢气。这不禁让人感叹,十年前这里还满是注塑机轰鸣,现在连空气都变得“轻盈”。
很多人都看好佛山的未来。总部在中山的达华建设北上顺德,就是坚定地选择用心相拥。达华不仅想参与新佛山的建设当中,更想推动它的产业发展。
之所以和罗春生等人相聚达华办公室,就是研讨这座城市发展低空经济的空间和前途。无疑,在高端技术研发和人才储备上,佛山与一线城市相比仍有差距,而低空经济所需要依赖的高效的空域管理,也不是佛山所擅长,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誓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佛山,不仅拥有着与城市空中出行、物流配送等众多相关场景,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将智能制造、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与低空经济结合,推动无人机、航空物流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研发与产业化。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暮色中的广珠公路依旧车流如织,但科龙旧址改造的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已亮起霓虹。
那些曾托起"顺德制造,中国骄傲"的厂房,如今正孵化着人形机器人、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或许正如容奇大桥南端那块历经风雨的标语牌,斑驳的"发展就是硬道理"鎏金字下,想必又多了行激光雕刻的小字:变革是永恒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