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王宗槐,年轻时相亲被女方挑毛病:太拘谨,可敬不可亲

发布时间:2025-03-23 17:46  浏览量:5

“长相尚可,太拘谨,可敬不可亲。”

这是范景明对王宗槐的第一印象,谁曾想,就是这样一位“可敬不可亲”的人,几年后却成为了她的丈夫。

王宗槐

说起他俩的结合,还真是不容易,多亏有“媒人”的牵线搭桥,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1941年,王宗槐由晋察冀军区组织部长调任三分区政治部主任,时年26岁。这样一位才干卓绝的人,却至今尚未婚配,这可急坏了一众领导。

其实,早在一年前,聂荣臻司令员就为此事发愁,为此,他还特意向军区卫生部部长叶青山同志作了交代:“你的手底下有没有合适的人,给王宗槐介绍一个对象,他不小了,是该解决婚姻问题了。”

叶青山部长对此事很上心,专门为他物色了好几个姑娘,可一个也没谈成。不过还好,一年后王平的这条线,却牵出了成果。

那天,王平对王宗槐说:“我给你介绍一个对象吧,我爱人范景新有个妹妹,叫范景明,在白求恩学校学习,今年19岁,人很聪明,也长得漂亮,你们抽空见见面吧。”

王平

对于范氏姐妹,王宗槐早有耳闻,她们思想进步,品貌出众,如今又有王平牵线,当真是求之不得。

另一边,范景明却犹豫了,她有顾虑:一是年龄差了7岁,二是对政工人员不感冒,认为他们整天板着脸,可敬不可亲。

但她即便有此顾虑,出于礼貌,也不好驳了姐夫的面子,所以把见面的事情应了下来。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从学校放学回家的范景明来到姐夫家门口,刚一进门,就看见一位青年正襟危坐地待在屋里,正和王平讲话。

那名青年看见范景明,脸唰一下就红了,而范景明也有些不好意思,一头扎进姐姐的房间。

姐姐轻声地问范景明:“看见了吗?那个人就是王宗槐,你觉得怎么样?”

范景明没有多想,回答还是那样直爽:“长相尚可,太拘谨,可敬不可亲。”

范景明

听到这样的回答,无奈的姐姐只好给妹妹做工作:“看人不能只看外表,你瞧那热水袋,里外一样热,可热劲不长;而热水瓶,外冷内热,热劲可长了。”

另一边,王平也鼓励王宗槐:“你要活泼点嘛,不要总是板着一张脸。”

就这样,在两位“媒人”的敦促下,他们很快迎来了第二次见面。

第二次见面,因为事先下过“毛毛雨”,场面并不尴尬,反而聊得火热起来。他们从红军时期的政治工作,聊到文艺汇演,从《兴国山歌》,聊到《小放牛》,激动之时,甚至还唱了起来。

这次见面,改变了范景明原有的刻板印象,她心想:“原来政工人员也并不全是板着脸训人的。”

就这样,他们之间的感情,来到了恋爱的初始阶段。

就在他们感情有了进展的时候,白求恩学校却迁址。范景明跟随学校来到大台村,王宗槐的工作也有了调动,他被派去四分区任副政委一职。

王宗槐和范景明

这之间,隔山隔水,要见一面,十分困难。可尽管如此,也阻挡不了他们之间的爱意。

既然见不了面,那就写信沟通。那时候寄信,不像现在这么简单,没有固定的地点,所以都要事先把信写好,揣在身上等。

这段时间,两人通过书信交流,感情变得越来越亲密,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可当时范景明还在白求恩学校读书,白求恩学校有条规定,在校期间不准结婚,否则就要面临中途退学。

王宗槐十分理解范景明的求学之心,也不想让范景明为难,所以他愿意为此等待。

1944年的初春,范景明终于学完了白求恩学校的所有课程,两人终于可以完婚了,可不巧的是,那时的王宗槐已经到千里之外的延安参加中央七大去了。

党的七大准备时间很长,就拿晋察冀来说,1940年选出代表,1943年启程赴延安,10月进入中央党校学习,要经过大概一年半的学习时间,才正式开会。

就在王宗槐学习的这段时间,中央军委决定调晋察冀教导二旅西进,因为路线相同,所以姐夫王平打算让范景明跟着教导二旅一同西行。

当时,从阜阳到延安,中间要经过好几个沦陷区,同时还要经过同蒲铁路,一个女孩子单独前往,是十分危险的。

那天,范景明骑着一匹骡子,跟着教导二旅来入宁武一带的小河边,对面就是同蒲铁铁路,铁道上常常有鬼子巡逻,所以大家打算夜晚再穿过去。

然而,他们的这次穿行,还是被敌人发现,一瞬间,小河两岸火光四起。当时范景明正走到河谷的泥沼地带,不便闪躲,一颗子弹咻地飞过来,打中了她那顶肥大的棉帽子。她伸手摸了摸脑袋,还好没有血,心想:“脑袋保住了。”

战斗还在打响,场面也十分混乱,范景明终究还是跟部队走散了。她来到一处荒坡,四周不见敌人,也听不到枪声,她往前走了走,没有部队的影子。

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加上已经是黑夜,为了安全考虑,范景明决定先找个背风的地方暂时停下来,待上一晚。

那个黑夜很漫长,寒冷,饥饿,四周还有野兽野鸟的呜鸣声,范景明害怕极了,她想到了王宗槐,想到了自己的亲人,她对天长叹:“对得起他们。”

幸好,一夜无事。天空开始吐白,一缕阳光照在范景明身上,她站起身看向远处,惊喜地发现山坡下有个小村庄,零零散散约莫三五户人家。

范景明悄地进了村,遇到一个老汉,道明缘由后,老汉告知部队已经从这进了山。

为了尽快追上部队,范景立即出发,大约在黄昏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教导二旅。就这样,她跟着部队,来到绥德,暂时住在抗大女生队,一边学习,一边打听王宗槐的下落。

一个月后,晋察冀十分区的参谋长途经绥德,要前往延安,便带着范景明一同前往。

终于,范景明在中央党校找了王宗槐,两人相拥而泣。一路风餐露宿,跋涉千里,多少次危险时刻,好在最后苦尽甘来。

那时的延安,条件还很艰苦,宝塔山下,延水河畔的一孔窑洞,就是王宗槐和范景明的婚房。这间婚房虽然简陋,但却透着别样的温情。

来道喜的人,有的夫妻双双,有的三五成群,他们带着贺礼——写在大红纸上的祝贺词,衷心地祝愿这对新人。

邓颖超,钱瑛,帅孟奇,李伯钊四位大姐一齐进入窑洞,送上四句话:“互爱互敬,互勉互励,互信互谅,互让互慰。”

紧接着,郭沫若同志也打开了他的条幅:“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因为窑洞很小,前来道喜的人只好一批一批的进入,大家的真情实意,带着欢声笑语,透过云彩,传到了天上。

王宗槐和范景明

夜晚,前来道喜的人已经离开,夫妻俩坐在煤油灯下整理大家的祝贺词,一条条,一块块,数数名字,有六十几位。

夫妻两深深感动,这份情谊,是多少钱都无法买来的。

结婚后,范景明先是生下一个女儿,小名叫贝贝,第二年又生下女儿咪咪。那时候,范景明负责军区机关“八一”学校300多名儿童的医疗和保健工作,很是繁忙,加上学校随战局不断迁址,所以顾不上自家的孩子。

于是,范景明便将自己的孩子放在当地老乡家寄养。一次行军途中,王宗槐路过那位老乡家,看见院门口坐着一个干瘦的小女孩,手里抱着一个干茄子在啃。

遇此情景,王宗槐的心都要碎了,他上前抱住女孩,发现孩子的肚兜上有个“王”字,细看小女孩才认出,这就是他的女儿咪咪。

王宗槐万万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自己的女儿,他刚要举起袖子给女儿擦脸,警卫员就过来了。

王宗槐二话没说,放下女儿,骑着马启程了。

王宗槐

还有一次,1948年11月,杨罗耿兵团在行唐上碑村开完会议,纵队司令员郑维山对王宗槐说:“王政委,你好久没有回家了,这回路过,你先走吧,在家住几天,我带队伍随后就到。”

就这样,王宗槐回到了家,那时候咪咪已经会说话了,但不认识他,以为他是哪个“叔叔”,晚上要睡觉的时候,还哭着对范景明说:“让叔叔走吧,我们家不让叔叔住。”

这次回家,本来可以住上个三天,哪知情况有变,第二天中午,王宗槐就要回归部队,那时,范景明带着两个孩子,站在一处土坡上,望着骏马离去远方,眼里满是不舍的泪水。

而我们的咪咪,嘴里还在说着:“叔叔再见,要打胜仗。”

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却很真挚。王将军一生戎马,他是国家的英雄。

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心中也有无奈。或许午夜梦醒时分,将军会想起那个跋涉千里,只为跟自己团聚的姑娘,会想起抱着茄子啃的女儿,会想起家人不舍的泪水。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