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躁动差不多了
发布时间:2025-03-24 14:53 浏览量:8
对天津这种气候上并不很宜居的北方城市来说,一年中最舒服的春秋两季,往往稍纵即逝。
3月15日的星期六,才刚刚下了雨夹雪,一周之后的3月22日,最高气温立刻打到了30度。
还没来得及拾起羽绒服,立马就得换半袖了。
而比天津的春天时间更短的,应该是A股的春季躁动。
每年2-3月,最多到4月中,都是一年中A股行情最肥美的一段时间,参考海通策略的梳理,过去20年A股春节行情,上证指数平均下来能有18%的涨幅。
考虑到20%是技术性牛熊市的分界线,那A股每年的行情几乎都要趁着春天实现。
春季躁动开始的成因有很多,比如要博弈两会的政策,机构要寻找本年市场行情的主线,再加上A股牛短熊长,而一年之计恰好在春,从心理上大家更容易把每年的春季躁动行情当成一轮熊牛的反转来做,所以这段时间的行情总是最香的。
本轮春季行情,以港股和科创为主导,虽然有DS、宇树和港股互联网大厂的资本开支等自下而上更有基本面的逻辑在,但依然没有脱离开春季躁动的主题。
随着市场对科技股和AI叙事的“新鲜感”钝化,随着美股企稳,以及国内刺激政策以消费贷等间接刺激为主,而非外资偏好的消费券+财政刺激+社会保障安全网直接兜底。
外资的“FOMO”情绪也有所淡化,A股和港股可能都需要经历一段震荡寻底,等待新的AI应用和叙事的出现,或者基本面和消费的新一轮验证。
这轮春季躁动行情中,主流宽基指数的表现如下——
目前公布了财报的阿里、小米、腾讯、美团、药明等,其实都还是不错的。
尤其像CXO这种,海外业务前景受地缘影响,这几年机构抱团破灭,持仓也剁得差不多的“旧爱”,不知不觉也从底部也起来小1倍了。
如果越来越多的权重股拿出这样的业绩,指数层面的反转真就有希望了。
今天看“是说芯语”发文,英伟达和AMD,宣布投资中国的AI生态系统,计划通过AI半导体和软件服务,支持以DeepSeek为核心的中国AI市场。
毕竟,除美国外,中国是唯一一个AI生态系统快速增长的国家。
所以,我绝对认同这次国内科技行情的持续度,我也认同目前港股科技的龙头在调整之后还是机会,只是需要缓一缓,收收心。
今天的市场对科技股和高位股可能不太友好,但对前段时间一路卖飞科技,有序再平衡到红利、现金流甚至美股上面的配置型投资者来说,今天的体验还可以。
第一,虽然东升西落的叙事很美好,虽然美股看起来也确实有崩盘的感觉,但还是上车了一点已经没有溢价的标普。
从情感上,我当然希望中国科技公司能雄起,带动国内经济修复,我也希望美股能好好杀一轮估值,搞一轮恐慌,让无视估值、无脑炒溢价的嫩韭狠狠长一次教训。
但在美股真的调整之后,性价比也慢慢回来了,这的确也是事实。
还是那句话,如果现在的美股要类比2000、2008年的大熊市,那这个位置的美股反弹都是跑路机会;但如果不是,那标普500回调10%会是一个不错的加仓指标。
同时,TL和美股也继续保持着同步。
在央妈恢复了对债市流动性的呵护之后,债市的调整目前看也差不多了。
今天的债市,上有封顶,下有保底。
往上看,债市的收益率中枢仍然需要围绕经济基本面变动,不可能脱离基本面的引力简单上行;往下看,央妈“择机降准”的择机两字,锁住了债券无脑下行的空间。
因此,目前的债市总体震荡的思路不会变,需要等待经济和政策,给出更明确的指引。
在这轮债市调整中,展现出良好抗跌能力的债基,又值钱了,后边我们可以盘点一波。
第二,国证自由现金流指数盘中一度超100bp,虽然后边也被拽着跳水,但总体体验还好。
上周,大批现金流指数获批发行,比较欣慰的一点是在今年明确是科技行情的大环境下,机构依然重视这种锐度并不性感的低波动产品。
市场上主流红利指数以大盘价值为主,而国证自由现金流持仓除大盘外,在中小盘方向也有一定的暴露。
根据国证指数官网的数据来看,国证自由现金流指数100只成分股,市值在500亿以下的有87只,占比40%。
从市值风格、持仓成分股等方面与国信价值指数比较接近,是相对比较稀缺的一个指数。
跟踪国证自由现金流的,现金流ETF基金目前也在发行中。
第三,在A股的春季躁动行情中,市场是躁动的,人心也是浮动的,搞配置那一套容易被视作没有格局的“熊市思维”,这一点在上周《行情越好我越担心了》,这篇文的评论区的分歧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答案依然简单,在经历多轮过山车之后,我还是希望细水长流。
就像我们在之前一直说的,如果你信奉跨资产、跨地区的多资产配置。
那就继续在权益端通过A500、纳指、高股息做配置,搭配必要的黄金和债券。
如果坚持投资以中国资产为核心来做配置,那也可以围绕A500和红利,做核心卫星策略。
参考拾三圆《投资锦囊三:不废话,直接奉上2025年投资计划!》,首先将80%的比重,平均分配到A500ETF和高股息ETF上。
然后剩余部分,以双创50ETF,港股科技30ETF,券商ETF,创新药ETF等等。
前者抓基础收益,后者去博行情的锐度,以及困境反转。
当大家忙着从熊市思维切换到牛市思维的时候,行情大概率就剩牛尾巴了,低买高卖、组合配置,永不过时。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