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厂长”:欧德花二十年“针”情绣出致富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3-25 17:13  浏览量:5

在济南起步区崔寨街道张欧村,起步区“身边好人”欧德花的名字如同一束温暖的光,温暖着乡邻的心,也照亮了附近乡村妇女奔小康的致富路。二十载寒来暑往,这位普通的农家媳妇用缝纫机针脚般细密的坚持,在黄河岸边的土地上织就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针脚织梦,三千元启动乡村振兴“她车间”

1997年嫁入张欧村时,等待欧德花的是那时乡村普遍的景象:春末最后一茬西红柿摘下后,村民们便陷入了收入中断的困境,男性村民尚可外出打零工,妇女们则大多被困在家中,承担着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任,日子过得紧巴巴。目睹乡亲们的困顿,欧德花坐不住了:“不能让姐妹们一直这样下去!”她暗自下定决心,要为姐妹们、为自己找寻一条新的出路。

丈夫在鞋厂的工作经历给了她启发,她萌生了在村中建鞋厂的想法。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3年,欧德花用结婚几年攒下的3000元作为创业资金,购置了十几台缝纫机,在自家院子开办起了鞋厂,生产军用布鞋鞋垫。

创业初期,欧德花面临着诸多困难。她没有任何生产经验,缝纫机坏了不会修,就自己学着修;账记不明白,没有电脑记账,就先用计算器和本子记;刚上岗的工人操作不熟练,她就一遍一遍地教,直到她们掌握技巧。那段日子,欧德花几乎每天都忙碌在鞋厂里,从早到晚,不知疲倦。

在欧德花的带领下,村里的妇女们纷纷应聘上岗,她们在鞋厂里找到了工作,实现了家门口的经济独立。虽然刚开始每个月的收入并不多,但对于这些长期没有工作机会的妇女来说,这已经是一份难得的收入。她们感激欧德花,也更加珍惜这份工作。

匠心织路,鞋垫作坊迭代智能生产线

随着鞋厂逐渐走上正轨,欧德花将传统的脚蹬缝纫机更新为电动缝纫机,厂房也从100多平方米扩大到近400平方米。2007年,她开始尝试生产布鞋,并逐步成立自己的工厂。

然而,鞋与鞋垫的生产难度天差地别。“鞋和鞋垫的区别可太大了,”欧德花回忆道,“鞋垫生产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生产鞋,样式、品质你都得考虑到,最开始经常有开胶、断底这些问题,机器每天在运转,但残次率每天能达到三分之一。”为了提升产品质量,欧德花远赴石家庄、洛阳偃师等地学习先进的制鞋技术,回来后耐心地向女工们传授经验。她严格要求每一道工序,从裁剪、缝合到制底、成型,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她还请来专业师傅调试机器,自己也不断琢磨,一遍遍地开机、调整、生产、检验。每生产一批新鞋,她都会先送给村里的邻居试穿,根据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在她的带领下,员工们逐渐养成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鞋厂的产品质量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如今,她的鞋厂由最初的“家庭作坊”提升为2000平方米的厂房,工人也由最初的五六人变为了三十余人,鞋厂的产品销路越来越广,远销四川、甘肃、云南、辽宁等全国各个省份。这位“家门口的厂长”正引领着左邻右舍的姐妹们,将“绣花针”的轨迹从田间地头的“一亩三分地”,绣向乡村振兴的壮阔新天地。

引领蜕变,把牢生计与灶台的平衡

许多妇女在加入欧德花的鞋厂之前,从未有过任何工作经验。欧德花从基础的裁剪、缝合开始,一步一步地引导,手把手地教授工作技能。她鼓励员工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她对鞋厂每位员工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时常关注员工的状态,若得知员工出现家庭矛盾,她便耐心劝导,帮助她们纾解心结。她的关心与帮助,让员工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她的带领下,周围村庄的妇女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凭借自己的双手,每月都能获得可观的收入,在家中的底气和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曾经为生计发愁的她们,如今脸上洋溢着自信与活力。

程永燕曾是村里生活最困难的妇女之一。一家三代挤在三间年久失修的瓦房里,每逢雨季屋顶漏雨,却因经济拮据无力修缮。欧德花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她修葺了房屋,并邀请她到鞋厂工作,为她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如今,程永燕不仅改善了生活条件,还成了鞋厂的骨干员工,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刘淑珍在鞋厂工作了十几年,从最初的月薪几百元到如今的六千元,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德花妹妹带着我们在家门口赚钱,家里的活和孩子都能照顾到,工资也从没拖欠过。我愿意一直跟着她干!”刘淑珍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女工的心声。欧德花在制定工作时间和薪酬体系时,充分考虑到妇女们的实际情况,让她们既能赚钱养家,又能兼顾家庭,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善行绵延,好家风托起乡村温度计

欧德花与婆婆间的情谊,犹如母女般深厚。她多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公公,面对每年高达数万元的医疗开销,也从未有过半句怨言。每当提及此事,欧德花总是淡然一笑:“这是我应尽的本分,家家户户都这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她的言传身教,也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下一代。在她的熏陶下,两个孩子也格外懂事孝顺,从小就帮着家里和厂里干活。这份家风,不仅让欧德花的家庭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更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每逢中秋、春节,欧德花都会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牛奶、鸡蛋等生活必需品,这一送就是十几年。村里年轻人少,老人们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总是那位热心肠的欧德花。无论是修理手机、接送孩子,还是紧急送病人去医院,她总是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她的善举在村里口口相传,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村子里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爱的涟漪。她的行为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村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困难老人,也纷纷伸出援手,或是帮忙打扫屋子,或是陪老人们聊聊天。

从十几台缝纫机到智能生产线,从“家庭作坊”到2000平方米的厂房,欧德花用二十载光阴,凭着善良、坚韧和担当在黄河岸边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诗意答卷。展望未来,欧德花她表示,将继续为村里的妇女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平台,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中,共同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