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关心垃圾分类
发布时间:2025-04-04 14:21 浏览量:8
“垃圾分类,真的有用吗? ”垃圾分类已在我国推广数年,这个疑惑却依然盘旋在许多人心中。
3月30日,第八届零废弃日当天,万科公益基金会发布了一则名为《垃圾分类到底是玄学还是科学?我们给奶盒装了GPS!》的视频。视频中,牛奶盒在正确分类下,穿越保洁三轮和中转站,最终抵达造纸厂,被压扁重塑成笔记本、牛皮纸袋、擦手纸等再生产品,直观验证了低值可回收物的资源转化是一个“看得见的闭环”。
以深圳市为例,2010年以前,“垃圾围城”曾是困扰深圳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严峻问题。彼时,生活垃圾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各地填埋场不堪重负,矛盾迫在眉睫。
怎么办?垃圾治理最核心、重要的工作,就在于垃圾减量。而减量的源头,就在于垃圾分类。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梁治宇在2023年的采访中对南风窗说:“只有把有用的、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分出来,把不同性质的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需要填埋或焚烧的垃圾总量才可能减少。”
所谓“零废弃”,就是包含垃圾分类在内的、构筑在“尽可能避免产生垃圾”做法之上的一种生活选择。它是一种理念、目标,也是一种废弃物管理方法。
“零废弃日”是万科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和零萌公益于2018年共同发起的公众倡导活动,以往在每年8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举办,自2024年起,与国际零废物日(3月30日)同期举办。今年,活动邀请了零废弃生活倡导人演员胡歌、陈龙、环保艺术家韩李李和壹基金大使张云龙,结合亲身经历,向人们介绍减少一次性制品消耗、修旧利废、外出自带杯和环保袋等可持续生活方式。
在“零废弃”理念的指导下,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废物”都可以摇身一变,重新发挥功用。
比如会被大多数人丢弃的咖啡渣,经过特定步骤,静置发酵1至2个月后,可以变成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园艺肥料。这是万科公益基金会与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及社区厨余堆肥平台为家庭、社区提出的一份低成本低碳的废弃物转化方案。
基于这一方案,在故宫博物院,3月28日至30日,一场“一渣成肥,啡同循常”的主题活动在故宫餐厅的四家门店面向游客展开了。顾客参与用餐光盘或自带杯到店点单行动,即可领取故宫咖啡渣堆肥福袋。
而在南京红山动物园,基于咖啡渣对土壤改良和动物栖息地的生态价值,动物园常年将收集的咖啡渣转化为堆肥资源。在零废弃日活动期间,南京红山动物园还将咖啡渣免费发给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零废弃成果的游客,鼓励人们发现生活中零废弃的可能性。
万科公益基金会发布的《零废弃推动力报告》显示,相比2021年,Z世代对“零废弃”概念更加熟悉,身体力行的人数同样有所增多。然而,仍然有一部分人被困在“知道”与“做到”的隐形围墙中。至于未能坚持的原因,五成受访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外在配套资源不足”。调研中,60%的受访者呼吁“更便捷的垃圾分类/回收站”,46%希望“环保产品平价化”。
但正如环保艺术家韩李李在《报告》中说的,“零废弃不是一下成为百分之百,每一个小小的选择和行动都很重要。”
“从微小改变开启行动”——这是2021年珍·古道尔博士给予零废弃日的真切寄语。无论是随手垃圾分类,还是支持循环再生品的设计与使用,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都是通向可持续未来的一把钥匙。
- 上一篇:🌟RIPSTAR&藤永咲哉来啦
- 下一篇:这双户外鞋让爬山都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