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豪撒千亿,新质供给如何改写行业困局?
发布时间:2025-04-17 21:17 浏览量:8
01
凌晨四点的连云港码头,咸腥海风裹挟着渔船的汽笛声。
这里的渔民世代与海共生。
靠海吃海,然而尽管坐拥如此得天独厚的资源,却始终有诸多无奈:
连云港海鲜上市时间集中在秋季,产品结构单一,导致商家在淡季时收入锐减。
再加上渔民缺乏运营能力和品牌意识,连云港海鲜并没有出名的品牌,所以海鲜大多只能进行初加工,陷入低价竞争中。
就像守着一座金山,他们却只会卖原石。
这一困局的转机,随着拼多多“新质商家扶持计划”的推出而到来。
为了助力产业发展,拼多多推出减免+扶持的方式,助力头部商家新质转型。
在拼多多水产运营团队的建议下,渔民开始开拓新的产品线。
春节刚过,渔民任善良便奔赴湖北潜江,提前沟通小龙虾货源。这样在淡季4月,他就能在自己的拼多多商铺中售卖小龙虾,填补上半年的市场空白。
而连云港完善的海鲜冷链物流体系,是另一大优势。
拼多多运营人员建议任善良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入更多全球优质海产品。
于是,挪威三文鱼腩、北极甜虾、大西洋鳕鱼段等纷纷上架他的店铺。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鲜,为他带来新的营收增长点。
在拼多多的助力下,这里越来越多的渔民告别了“只靠一片海”“只赚几月钱”的旧模式,产业转型,收入显著提升。
其实不仅海鲜,如今各个产业,都已从增量迈入存量竞争阶段。
中国虽然已经是超级工业体,但不少行业的竞争仍呈现同质化严重的现象。
企业只能通过不断压缩成本、降低售价来争夺市场。
如何破局?
拼多多给出答案是:精耕细作,新质转型。
不久前,拼多多宣布,再推出“千亿扶持”计划,对头部及中腰部商家加大扶植力度。
越来越多像连云港渔民这样的商家,在拼多多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02
在山西中部,有一个常住人口仅三十七万的小县城——文水,这里以黄牛、肉鸡养殖闻名遐迩。
近3500家肉牛养殖场遍布全县,每年肉牛出栏量超过二十七万头,这里拥有庞大的养殖规模,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文水的肉制品却一直困在传统模式。
文水的养殖户们,大多都只做养殖。
但养殖,需要投入大量的现金流。与批发商合作时,动辄两三个月的账期,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和许多烂账、死账。
当地一些养殖户,也曾尝试过转型。
比如开设屠宰场,涉足牛肉加工产业,但也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利润十分有限。
这种传统养殖模式,让文水肉制品的名气,仅仅局限在批发商和档口之间。
直到2019年,李诗宣等人在拼多多创业,文水肉制品才有了直面消费者的机会,也迎来了新的转机。
李诗宣很快发现: 同样一斤牛肉,隔壁平遥能卖到九十块钱,而文水的牛肉只能卖六十块钱。因为文水牛肉没有品牌、没有知名度,在市场上就缺乏竞争力。
而想要做成品牌,只有精加工远远不够,深加工做成熟食才更容易做成品牌。
于是,在拼多多的助力下,文水牛肉产业开始了新质转型。
2024年,拼多多启动的“百亿减免”,多项平台政策叠加后,李诗宣每年能节省大几十万元费用,这给他做深加工提供了弹药。
他花钱建设了冷库,对黄牛肉排酸、急速锁鲜、冷库储存,将牛肉的保质期延长了三十天,这让他可以跳过中间商,直接把文水牛肉,卖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
而之后,拼多多还提供了消费者喜好,让李诗宣能根据大众喜好创新。
他依此研发了五香牛舌、酱牛肉、牛肉干等等,都成了拼多多的小爆款。
尤其是牛肉干,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做成了原味、五香、照烧等多种口味,在拼多多流量扶持下,得到了很多年轻用户的喜欢。
在这个过程中,山西黄牛肉的品牌逐渐打响。
李诗宣创立了“途象”“爱妃鲜”两个品牌。在拼多多的助力下,这两个品牌相继成为拼多多黑标店铺,成功上线“多多好特产”,这不仅让山西黄牛肉的名气和销量都大大增长,还养活了周边村落的好几万人。
转型带来的就是机会。
在拼多多助力下,商家打破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桎梏。
以前的农民养殖户,或许只能从事传统养殖、粗加工模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很辛苦但是利润极低。
但如今依托拼多多,不再是各自为战的零散局面,而是形成了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从养殖到品牌,从粗放到精深,这场始于黄牛肉的变革,正在改写中国农业的生产逻辑:
当37万人口的小县能让"山西黄牛肉"响彻全国,当农户握着自己的品牌商标……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转型,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可能。
03
拼多多的新质转型,带动的不仅是农业产业的转变。
广东惠东,曾经是“中国女鞋第一县”。
6000多家鞋厂,曾在2008年前织就“中国女鞋看惠东”的神话。
但是后来,当快时尚冲击传统产销模式,当同质化竞争压薄利润,惠东鞋业开始逐渐陷入停摆。
那时谁也没想到,40年的女鞋产业,会被一双“丑鞋”给救回来了。
2022年,老陈接到了广州一份订单,想找他做一批“勃肯鞋”。
那时,勃肯鞋还没爆火,在老陈看来,这鞋“又丑又土”的鞋,怎么可能卖得出去?
结果没想到,这批鞋在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爆单、然后开始返单。老陈立马决定,关掉其他产品线,专做勃肯鞋。
而随着拼多多“百亿减免”“新质商家扶持计划”等政策精准落地,更是为惠东鞋业下了场“及时雨”。
因为平台流量扶持,他们节省了大部分的营销成本。
在其他平台卖150元的鞋子,在拼多多只需卖90元,成本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更关键的是数据赋能带来的“精准打击”。
拼多多后台显示,北方用户偏爱防滑厚底,南方消费者钟情透气单鞋,年轻妈妈们关注亲子款……
这些数据被转化为50多版设计图纸,打版师傅结合当季流行趋势加入各类流行元素,勃肯鞋有了更多样式,带帮的、带绒毛的、厚底的……
事实证明,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缺少“懂市场的产品”,而平台就能让商家更贴近消费者的喜好。
老陈的勃肯鞋生意一做起来,四周都看到了希望。
一时间,整个惠东都掀起了一股“勃肯热”,一家中型制鞋厂的单日出货量就能达到1.5万双,鞋厂工人的工资一度可以破万。
惠东鞋厂成功转型,挽救的不仅是一个行业,更是数十万产业工人的岗位。
惠东的故事,是千万产业带转型的缩影。
沧州化妆刷、六安婚纱、平度假睫毛、东海穿戴甲……
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首批进入新质商家扶持计划的农产区、产业带达到上千个。
从曾经的无名,再到借助拼多多新质供给实现华丽转身。
蜕变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复兴。
更是新电商平台,凭借政策扶持、数据赋能与流量支持,帮助传统产业打破发展瓶颈,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
04
有句话说的好: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
一个产业带的繁荣,从来不是少数龙头的独角戏,而是千万从业者共同的协奏曲。
如今,拼多多再投千亿。
新质转型的扶持对象从头部商家扩大至中腰部商家。
平台还加大扶持力度,推出了“2025多多好特产”“百亿商家回馈计划”,并且大幅下调大家电、二手数码等类目店铺保证金等惠商新举措。
真金白银的让利,对于平台来说,一定牺牲了短期利益,但也成为产业变革的"加速器"。
在拼多多的大力推动下,许多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加速进入新质转型阶段。
曾经藏在深闺无人识的特色产品,借助平台的力量提升了知名度;
商家们深入洞察消费者喜好,不断研发创新产品,为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新的赛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拓展了产业的边界与可能,为经济增长开辟新路径。
有人说,拼多多的千亿扶持,不过是一种商业行为。
但在商业背后,无论是此前的百亿减免、电商西进,还是如今的新质扶持、千亿扶持,都更像是一股强大的驱动力,推动着中国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更懂消费者,每一份匠心才能找到市场。
只有产业链生态繁荣,每一座产业矿山才能源源不断掘出更多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