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鞋奇案(民间故事)
发布时间:2025-02-22 06:40 浏览量:7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苏州城里住着一位富商王德昌。他为人和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城南开了一家绸缎庄,专做高档丝绸买卖。
王德昌有个独生女儿叫王玉娇,生得花容月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玉娇从小失去母亲,王德昌对这个女儿宠爱有加,把她当成掌上明珠。每逢端午重阳,他都会带着玉娇去城外踏青赏景,父女情深,羡煞旁人。
这一年,玉娇刚满十八岁。王德昌见女儿亭亭玉立,便开始为她物色好姻缘。他暗中定下规矩:女婿必须是读书人,品行端正,最重要的是要真心待玉娇。
一日,他在店里正在查账,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喧哗。
"哎呀!偷东西了!抓小偷啊!"伙计们大喊大叫。
王德昌赶紧出来查看,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被几个伙计按在地上。那人约莫二十出头,虽然穿着破旧,但面容清秀,气质不俗。
"怎么回事?"王德昌问道。
"掌柜的,这小子偷了咱们一匹上等云锦!"伙计们义愤填膺地说。
那年轻人连忙辩解:"冤枉啊!我是来买绸缎的,只是想仔细看看料子,没想到一不小心碰倒了货架。我正要扶起来,就被你们按住了。"
王德昌仔细打量着年轻人。只见他虽然衣着破烂,但举止有度,眼神清澈,说话也不像骗子。
"你叫什么名字?"王德昌问道。
"小人姓秦,名子明。是城北私塾的教书先生。"年轻人恭敬地答道。眼神中流露出几分无奈和羞愧。
"教书先生?那你来买这么贵重的绸缎做什么?"
秦子明面露难色:"实不相瞒,下个月是家母六十大寿。母亲一生节衣缩食供我读书,从未给自己添置过一件像样的衣裳。我省吃俭用攒了半年的束脩,就想给母亲做件像样的寿衣。"
王德昌听了这话,不由得动容。他让伙计们把秦子明放开,又亲自倒了杯茶给他:"秦先生,你这份孝心难得。这样吧,这匹云锦就当是我送给令堂的寿礼。"
秦子明连忙推辞:"这怎么使得!云锦价值百两,小人万万不敢收。"
王德昌笑道:"你是个读书人,想必知道'达则兼济天下'的道理。这点小意思,你就收下吧。"
就这样,秦子明带着云锦千恩万谢地离开了。临走时,王德昌还特意嘱咐他有空常来坐坐。
这件事本该就此了结,谁知道几天后,秦子明又来到绸缎庄,带来了一双精美的绣花鞋。
"王掌柜,这是家姐绣的鞋子,权当谢礼。"
王德昌接过绣花鞋,只见鞋面上绣着栩栩如生的牡丹,每一片花瓣都绣得精细入微,针脚细密,做工精良。"令姐的绣工真是了得!"
这时,玉娇正好从内室出来。她看到绣花鞋,也是爱不释手。秦子明见了玉娇,不禁看呆了。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玉娇虽然收下了绣花鞋,却一直没舍得穿。她总觉得这鞋子太过精致,不该轻易踩在地上。于是就把它放在了妆奁里,只在夜深人静时拿出来欣赏。
王德昌看在眼里,心中暗喜。他早就听说秦子明虽然家境贫寒,但为人正直,在私塾里很受学生敬重。此时见他对女儿有意,便起了撮合之心。
接下来的日子,秦子明经常来绸缎庄串门。每次来都带些自己姐姐绣的小物件,或是一方手帕,或是一个香囊。玉娇也渐渐对这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人产生了好感。
然而,在这对年轻人暗生情愫的背后,一个阴谋正在悄悄酝酿。
秦子明的姐姐张氏生得丑陋,脸上有块大胎记。她从小就靠着弟弟的束脩过活,把弟弟当成了唯一的依靠。眼看着弟弟对王家小姐日久生情,她心里便醋意大发。
"要是弟弟娶了这个千金小姐,还会管我这个丑陋的姐姐吗?"张氏整日胡思乱想,终于起了歹念。
这时,城里突然传出一件骇人听闻的命案。
城北私塾的一个学生离奇死亡,据说是中了毒。死者是城里富户家的公子,平日里仗着家势,没少给秦子明气受。有人说亲眼看见秦子明给那个学生喂了什么药丸。
没过几天,又有一个学生死了,死状跟第一个一模一样。这个学生生前也经常和死去的那个富家子一起欺负秦子明。
衙门立刻派人抓捕秦子明。可等官差找到私塾时,秦子明已经不见了踪影。只在他的住处发现了几包可疑的白色粉末。
这个消息传到王德昌耳朵里,他气得浑身发抖:"亏我还把他当成读书人!差点让他祸害了我的女儿!"
玉娇听说此事,也是又惊又怕。她怎么也不相信那个温柔儒雅的秦子明会是杀人凶手。整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
一个月后的深夜,王德昌家的后院突然起火。
"救火啊!救火啊!"
浓烟滚滚中,有人看见一个红衣人影闪过。等火扑灭后,人们发现玉娇不见了。她的房间里只留下一双绣花鞋,鞋面上的牡丹花被烧得漆黑。
王德昌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立即报官。知县亲自带人搜查,却毫无线索。
又过了几天,有人在城外的乱坟岗发现了一具女尸,正是玉娇。验尸官说她是中毒而死,身上还有被烧伤的痕迹。更诡异的是,她脚上穿着那双烧焦的绣花鞋。
王德昌痛不欲生,他跪在衙门外整整三天三夜,求知县务必抓住凶手。
这时,城里又传出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说是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有人看见一个女鬼,穿着烧焦的绣花鞋在街上游荡。有更多的人说,那女鬼会对着路人喊:"还我命来!"
知县派出所有衙役四处搜查秦子明,但就是找不到人。
直到有一天,一个乞丐来报案,说他在城外的破庙里看见了秦子明。那乞丐说,每天半夜都能听见破庙里传出痛哭声。
衙役们立即赶到破庙。果然在佛像后面抓到了秦子明,还搜出了几包毒药。
审讯时,秦子明却说:"我没有杀害玉娇,也没有杀那两个学生。我是被人陷害的!"
知县冷笑道:"你身上搜出毒药,还敢狡辩?"
"大人明察!这毒药是别人放在我身上的!"秦子明急得直捶胸,"我躲在这里,是因为我要查出真凶!"
"放屁!来人啊,给我狠狠地打!"
一顿板子下来,秦子明还是不认罪。他只是一遍遍地喊着:"玉娇,我对不起你!我没能保护好你!"
这时,突然有人来报:"大人,不好了!城北又死了一个人,也是中毒身亡!"
知县一愣:"怎么回事?秦子明明明已经被抓了啊?"
于是,知县命人严加看守秦子明,自己则带人去查看新的命案。
死者是城北一家酒楼的厨子。他是在给客人煮面时突然倒地身亡的。据说这个厨子平日里最爱偷尝客人的饭菜,今天也是在偷吃了一碗面后毒发身亡。
知县仔细检查厨房,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地上撒着一些白色粉末,看起来像是面粉,但仔细一闻,有股怪味。
"把这粉末收起来!"知县吩咐道。
接着,知县又去询问酒楼的其他伙计。
"最近可有什么可疑的客人?"
"有!今天上午有个穿红衣服的妇人,点了一碗阳春面。"小二回答说。
"那妇人长什么样?"
"长得很丑,脸上有块大胎记。她吃了没几口就走了,还特意嘱咐我们把面倒掉。"
知县立即派人去查访这个红衣妇人。没过多久,就有人来报:城西有个绣坊老板娘,长相跟描述的一模一样。
知县带人赶到绣坊。老板娘见官府来人,吓得脸色发白。
屋里还飘着一股熟悉的味道,和厨房里那些白色粉末的气味一模一样。
"你今天是不是去城北的酒楼吃面了?"知县劈头就问。
老板娘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知县一拍惊堂木:"从实招来!"
老板娘扑通一声跪下:"大人饶命!我招!我招!"
原来,这老板娘就是秦子明的姐姐张氏。当初送给玉娇的绣花鞋,就是她绣的。她在鞋面上抹了剧毒,原本是想毒死玉娇。
"可是那丫头一直不肯穿那双鞋。我等得心急,就趁着夜里放火,把她掳走,逼她穿上。"张氏说着,眼中闪过一丝狠毒。
"那两个学生又是怎么回事?"
"那两个小畜生仗着家里有钱,整天欺负我弟弟。有一次竟然让他跪在地上给他们磕头!我就在他们平日爱吃的点心里下了毒。"
"你为什么要在酒楼下毒?"
张氏冷笑一声:"我知道那个厨子有偷吃的毛病。我就故意点了一碗面,在面里撒了毒粉。这样可以嫁祸给我弟弟,让大家都以为是他在城里四处害人。"
"那你弟弟..."
"他什么都不知道!"张氏突然歇斯底里地喊道,"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他好!要是他娶了那个千金小姐,以后还会要这个丑陋的姐姐吗?"
"你这个毒妇!"知县怒斥道,"来人,把她给我押下去!"
张氏被拖下去时还在狂笑:"我不后悔!那些想要抢走我弟弟的人,都该死!都该死!"
案件终于真相大白。知县立即派人去牢里提审秦子明,却发现他已经在牢中上吊自尽。临终前,他在墙上用指甲刻下几个字:"玉娇,来世再见。"
张氏因罪行重大,被处以凌迟之刑。行刑那天,整个苏州城都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
王德昌痛失爱女,从此郁郁寡欢,没过几年就撒手人寸。他临终前把所有家产都捐给了城里的孤儿院,只留下一句话:"莫让骨肉亲情,变成骨肉相残。"
据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城里的人们还是会听到绣花鞋踩在青石板上的声音。月圆之夜,还能看见一对男女的身影在城头若隐若现,相对无言。有人说那是玉娇和秦子明的魂魄终于团聚,也有人说是老天爷都不忍心拆散这对有情人。
这个凄惨的故事在苏州城里代代相传。后来,当地人谈到绣花鞋,都会心有余悸地说一句:"宁可赤脚走,不穿绣花鞋。"人们说这话时,不仅是为了警醒世人提防害人之物,更是在感叹:最亲近的人,有时候反而最可怕。
自此以后,每当苏州城的姑娘们收到绣花鞋,都会想起这个故事。而那些绣花的老人们,也会在绣鞋时默默祈祷:但愿天下有情人,都能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