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育寒冬的镜面下,照见胡曼黎的“野蛮生长

发布时间:2025-05-04 02:47  浏览量:13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下午在家刷电视剧《蛮好的人生》,看到胡曼黎正跪在满地狼藉的书架前,将撕碎的情诗一页页拼凑,指尖颤抖着抚过那些被丈夫丁致远藏匿的暧昧字句。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上周在档案室整理产房历史数据时,偶然翻到的九十年代《母婴保健手册》——泛黄的纸页上,当年手写的“优生优育”标语依然清晰,而如今生育率断崖式下跌的曲线图,正无声嘲笑着时代的变迁。

剧中胡曼黎引以为傲的392张保单,恰似我们医院鼎盛时期每月几百份建档量。她展示奖杯时眼底的灼热,与我院荣誉墙上“全国爱婴医院”的金色牌匾折射的光晕何其相似。这个中专毕业的保险销售,用二十年汗水浇筑的职场堡垒,在婚姻背叛与行业倾轧中轰然倒塌的过程,像极了我们正经历的“产科寒冬”——曾经挤满走廊的待产床位,如今半数改成了妇科病房;曾经需要托关系才能约上的VIP产房,现在空置得能听见中央空调的嗡鸣。

最刺痛的对照,藏在胡曼黎色诱丈夫的荒诞戏码里。当她穿着艳俗睡衣笨拙起舞,却被丁致远以“市侩庸俗”为由推开,然后胡曼黎撕书时的癫狂,何尝不是我们妇幼人在政策调整面前,试图抓住最后救命稻草的狼狈?有些地方的妇幼保健院已经没办法运营下去了,只得并入三甲综合医院。妇幼人曾经的风光不再,将来很有可能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剧中薛晓舟这个角色,总让我想起几年前引进的那台一拖六无线胎心监护仪。这个法律系高材生初入保险业时,满口“用数据重塑行业规则”的模样,像极了设备厂商推销时演示的这个仪器光鲜的技术外壳下,藏不住与现实碰撞的裂痕。当他坚持要客户补全所有理赔资料,导致胡曼黎痛失大单时,我仿佛看见在门诊量不足的日常中,这台胎心监护仪大量时间被闲置在一旁。而胡曼黎那句“先把三个月房租挣出来再谈理想”,恰似我们在设备采购论证会上,面对年轻博士“打造智慧产科”的提案时,不得不泼的冷水:“在日均建档量不足五人的情况下,算法越精密,浪费的成本越惊人”。

但真正让我脊背发凉的,是这对师徒在养老社区纠纷中的合作。胡曼黎用市井智慧安抚情绪激动的家属,薛晓舟以法律条文破解保险陷阱的桥段,与我院正在推行的“多学科联合门诊”形成奇妙互文——当产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和社区工作者共同围坐在诊室里,那些因生育焦虑而失眠的孕妇,终于不再是病历上的冰冷数据。这让我想起胡曼黎在剧中的顿悟:“专业是骨架,人情是血肉”。

胡曼黎那些“不体面”的职场手段,在医疗体系改革中竟显得格外亲切。当她为签单替客户接送孩子、修理马桶时,我正看着科室的年轻医生们,在朋友圈转发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美容养生换取患者好评;当她被辞退后精心策划朋友圈九宫格时,我们护理部刚开完“新媒体时代医患关系维护”培训会——这些被精英叙事鄙夷的“市侩”,实则是寒冬里取暖的炭火。就像她在社区保险咨询室挂起的“免费答疑”招牌,与我们妇产科在社区和学校开设的公益讲座,本质上都是尊严与生存的微妙平衡术。

剧中那段极具争议的“葬礼签单”戏码,在保健院转型期获得了新的解读。当胡曼黎在客户女儿葬礼上递出保单时,弹幕里骂声一片,在理想主义者的眼中,这是对逝去生命的亵渎;在现实生存的维度,这何尝不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正如胡曼黎擦干眼泪继续群发节日祝福的瞬间,那种苦涩的坚韧,让产房走廊里依然每天更换的“新生儿每日体重记录表”有了新的意义:即便只剩一位产妇,我们也要维持专业的体面。

据说大结局里,胡曼黎没有重返保险巨头,而是在老弄堂开了间公益咨询室。这个选择让我想起老院长退休前的叮嘱:“医疗的终极使命,不是创造奇迹,而是减少疼痛。”这几天假日值班,当我望向曾经的老病房,那里即将改建为特殊儿童的托育机构,比如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胡曼黎擦拭奖杯时落下的那滴泪,与当我看到官网上显示我们妇保院曾经辉煌时那份落寞的心情一样,它们一起折射出一个真相:所谓“蛮好的人生”,从不是完美无瑕的奖状,而是破碎镜面上,依然固执折射阳光的玻璃碴。

当晨曦染红新的门诊、住院综合大楼的玻璃幕墙时,我会如往常般抚平白大褂的褶皱。就像胡曼黎永远抻平的西装衣摆,这些细微的坚持,或许正是我们在时代浪潮中,为自己锚定的救生浮标。生育率下跌带来的不仅是产科床位的空置,更是对女性价值评价体系的重构——比如不孕的患者增加,高龄孕妇的增加,以及更年期患者的增加,这些都是我们转型的方向。这破碎与重建的循环里,我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野蛮生长”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