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5月31日端午,提醒:最不能做的4件事,别忘告诉家人
发布时间:2025-05-13 16:27 浏览量:7
导读:不是迷信,5月31日端午,提醒:最不能做的4件事,别忘告诉家人。
“粽”是祥瑞,“粽”是平安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端午节将至。据悉,今年的端午节出现在公历5月31日,农历的五月初五,星期六,距今只剩半个多月。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并且是中国首个世界非遗节日,其在民间的地位非常高,深受百姓的重视。
据《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乌角黍” 。其实“端”字有“初始”的意思,而“端五”就是“初五”,又因历法五月正是“午”月,为此就有了“端午”一说。
而端午作为传统节日,其起源有很多的说法,其中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纪念屈原说、恶日说以及夏至说。具体如下:
纪念屈原说: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改革图强,却遭贵族排挤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殉国。百姓闻讯划船捞救,但无果,于是荡舟江河寄托哀思,后演变为龙舟竞赛,又投米团入江以防鱼食屈原身体,形成吃粽子习俗。
恶日说:在古代历法中,五月被视为“恶月”,五月初五被视为“恶日”。这种观念在《论衡》中有详细记载,而且古人认为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也称“毒月毒日”,是五毒出没的日子,而人们为了驱邪避灾,就会在这天饮雄黄酒、佩戴香囊、插菖蒲,后来这些习俗就演变为端午节的重要传统。
夏至说:古人认为,端午节与夏至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观点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源自夏至。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吃粽子是在夏至节中。而且《后汉书礼仪志》中也记载了五月五日用“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的做法,这反映了夏至习俗在端午节中的体现。为此端午节就跟夏至节有了密切关系。
对于端午节而言,各地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其中最被大家认可的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
吃粽子:粽子是由粽叶包裹糯米及馅料蒸煮而成的传统食品,一般来说,南北口味分为甜咸两派,这都是端午节必备的食物。其寓意就是纪念屈原、驱邪避疫、祈求健康。
赛龙舟:赛龙舟的习俗,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多的还是为了体现人们对龙的崇拜,展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是一种祈福和团结的方式。
悬挂艾草:端午节挂艾草的习俗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和敬畏。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湿热盛行,毒虫活跃,瘟疫易发。艾草因其独特的香气被赋予了驱邪、避瘟的神力。因此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挂艾草,寓意祈求平安和健康。
喝雄黄酒:端午喝雄黄酒的习俗寓意主要包括驱邪避疫、祈求健康和取平安。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虫的功效,因此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疫、祈求健康。
其一,不下河游泳
端午节,正值仲夏时节,此时高温高湿,人们会感觉炎热,为此就会有下河游泳的冲动,不过此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下河。因为古人认为端午被视为“毒月毒日”,这时候河水寒凉且易发溺水事故,因此要远离河水,避免出现事故。
其二,不搬家动土
端午节这一天被认为是“毒日”,古人认为这天容易触霉头,而且端午节期间“五毒”出没频繁,搬家动土可能会带来不好的运气,甚至引发危险。所以不建议这天动土。
其三,不能同房
据悉,农历五月被称为“毒月”,其中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这九天被称为“九毒日”。在这九天里,古人认为阳气极盛,阴气开始增多,容易导致人体元气大伤,因此需要特别谨慎。为此同房这事就要避免。
其四,不能吵架
端午节这天,是一个阖家团聚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会与家人朋友共度时光。如果在这样的日子里吵架,会影响节日的氛围,破坏家庭的和谐,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所以这天要注意不能吵架。
看得出,端午节这天在民间有着很多的讲究和说法,而这些说法并非是迷信,而是古人根据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值得大家去了解和学习。
总之,5月31日就是今年的端午节了,希望大家都能跟随传统行事,不忘老传统,这样才能让自己和家人可以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过端午。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说的关于端午节的讲究了。话说,你知道这些讲究吗?你们那边还有哪些不一样的说法?可以留言、评论,跟大家说说你们那边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