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头换鞋潮:飞跃逆袭萨洛蒙,凭啥成新顶流?

发布时间:2025-05-15 02:51  浏览量:7

走在2025年的上海武康路,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反差:曾经被潮人奉为“山系穿搭天花板”的萨洛蒙厚底鞋,正逐渐被一双双白蓝红配色的飞跃鞋“截胡”——穿西装的白领踩着飞跃逛展览,银发阿姨拎着菜篮配飞跃压马路,连带着小红书上“飞跃鞋上海街拍”的笔记量,最近一个月暴涨300%。这场静悄悄的“换鞋革命”,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要理解这场潮流转向,得先看萨洛蒙曾经多火。

2024年被安踏收购后,这个法国户外品牌借“山系穿搭”东风一路狂飙:2025年春夏市场份额同比暴涨50%,上海街头每10个潮人里,至少3个踩着萨洛蒙XT-6系列。

新天地、武康路的萨洛蒙门店,甚至专门设了滑雪装备专区,全年无休地排着试鞋长队。

但“顶流”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最直观的是“撞鞋率”——早高峰的地铁里,“始祖鸟外套+lululemon瑜伽裤+萨洛蒙”成了统一模板,网友调侃“闭着眼都能画出同款穿搭”。更扎心的是设计疲劳:萨洛蒙标志性的厚底机能风,曾经被夸“硬核高级”,如今却被吐槽“像踩了两块砖头”。

毕竟2025年的时尚风向早变了——马吉拉、鬼冢虎的薄底鞋都在抢风头,厚底鞋的笨重感,连带着把穿搭的松弛感都压没了。

还有个关键细节:萨洛蒙的鞋楦设计更适配欧美人脚型,很多人按平时尺码买,要么前掌挤脚,要么后跟打滑。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花两千块买的鞋,走半小时脚就酸,还不如老家超市买的飞跃舒服。”

当萨洛蒙陷入“火到审美疲劳”的怪圈,飞跃的复兴更像一场“精准补位”。这双诞生于1959年的老国货,曾被《ELLE》称为“最值得拥有的东方神秘单品”,如今在上海街头翻红,靠的不是情怀,而是“把优势踩在刀尖上”。

首先是“不撞鞋的高级感”。飞跃基础款定价不过百元,却因为设计简洁、配色经典(白蓝红、黑蓝红为主),反而成了“小众款”。上海阿姨穿它配旗袍,大学生穿它搭工装裤,连时尚博主都感慨:“比起满大街的萨洛蒙,飞跃反而穿出了‘不费力的时髦’。”

其次是“长在亚洲人脚上的舒适度”。飞跃的鞋楦根据亚洲人脚型调整,前掌宽、足弓支撑好,薄底设计走路像踩棉花。有用户实测:“穿飞跃逛南京路三小时,脚不酸不胀;穿萨洛蒙两小时,脚后跟已经磨红了。”这种“接地气的舒服”,恰恰戳中了年轻人“拒绝为设计妥协”的需求。

更妙的是它的“百搭属性”。萨洛蒙的厚底鞋挑身材、挑风格,小个子穿显腿短,穿裙子搭着突兀;飞跃却像块“穿搭橡皮泥”——配露脐装是街头辣妹,搭娃娃领裙是元气少女,甚至配旗袍都能穿出老克勒的腔调。上海街头的潮人还开发了“一脚蹬”穿法:鞋后跟踩塌当拖鞋,光脚穿不闷脚,配牛仔裤卷边、小裙子下摆,松弛感直接拉满。

上海街头的“飞跃热”,本质是一场“去符号化”的消费觉醒。过去十年,年轻人买鞋爱追“品牌标签”——AJ代表潮流话语权,Yeezy象征嘻哈文化,萨洛蒙则是“山系中产”的入场券。但当这些标签变成“烂大街的模板”,当“为品牌溢价买单”的热情冷却,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我到底需要一双什么样的鞋?”

飞跃的翻红,恰恰回应了这种需求:它不强调“我来自哪个大牌”,而是用“合脚的舒适”“不撞款的独特”“百元的性价比”,传递出一种更务实的生活态度——时尚不必靠价格堆砌,舒服得体才是最高级的穿搭;消费不必追着流量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站在武康路的梧桐树下,看白发奶奶和扎双马尾的姑娘踩着同款飞跃说说笑笑,突然懂了这场潮流的深意:真正的时尚,从来不是少数品牌的“秀场游戏”,而是普通人用生活方式写就的“街头美学”。当飞跃从“老国货”变成“新顶流”,它不仅是一双鞋的逆袭,更是一代年轻人对“什么是好生活”的重新定义——不盲从、不跟风,穿自己舒服的,过自己喜欢的。这或许才是,这场“换鞋潮”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