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33)撕裂者行动(下)
发布时间:2025-05-15 11:49 浏览量:13
1951年3月15日,“撕裂者行动”正在按计划进行。
有11个师——美国6个,韩国5个,在遇到较弱抵抗的情况下,横扫半岛。
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样的进展相当缓慢,只前进了1-2英里。可是,李奇微仅要求在前进中肩并肩,各部队之间不留空隙。
李奇微惊讶地获悉麦克阿瑟将再次来朝鲜,要在17日上午抵达水原。李奇微迎接了他,在飞往原州的短期旅途中,他们讨论了苏联参战的可能性。
据美国联邦调查局、蒋介石及英国驻莫斯科使馆随员报告,苏联可能不久将加入中国和北朝鲜的一次重大进攻。
李奇微说,他已有所准备,一旦受到沉重压力,就马上撤退到釜山附近原来的“戴维森线”。
此次访问期间,麦克阿瑟并未显露出他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但是,四天后,当他看了参谋长联席会议发来的联合国正准备讨论解决朝鲜问题的条件的电报时,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
电报中说:
“联合国强烈认为军队在向三八线以北进行任何推进之前,应做进一步的外交努力,以寻求解决的办法。采取外交行动和同意进行新的谈判是需要时间的。
国务院认识到三八线没有任何军事意义,已询问参谋长联席会议,今后几周,为了给联合国军提供安全并同敌人保持接触,你需要有什么样的自由行动的权力。请你提出建议。”
麦克阿瑟不明白要他建议些什么,因为,华盛顿了解他关于如何结束战争的意见。他拒绝讨论如何收回当初美国要恢复朝鲜正当权力的誓言。于是,他不得不重申一件事,他的行动自由受到太多的限制。
很快,他回复了一份急电:
要求“不要再对在朝鲜的联合国军指挥官强加更多的军事限制”。
同时,他指示李奇微,没有他的授权不要越过三八线:
“如果新闻界硬要你谈这些问题,不要直接回答,就说事情由我决定”。
李奇微从开始构思“撕裂者行动”之时起,就把注意力放在一个重要目标——春川城上。
占据这一公路枢纽,将会是一箭三雕:首先迫使对手通过拥挤的小路为部队提供补给;其次给联合国军一个补给通道以支持将在朝鲜中部展开的行动;第三从侧翼包围集中在汉城的志愿军。
尽管如此,第9军和第10军还是遇到顽强抵抗。为减轻压力,李奇微决定调用由弗兰克·鲍温准将指挥的第187空降团战斗队,计划把他们空投在春川正北,由骑兵1师配合。
这个称之为“鹰行动”的计划将在3月20日开始实施。到19日中午,伞兵部队和运输机已聚集在大邱。
一清早,骑兵1师就开始了一系列渗透活动以夺取发动攻势的有利地形。而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除了公路上埋设的地雷外,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李奇微刚回到指挥所就收到了他们推进过程中没遇到抵抗的消息。他和迈克·林奇急忙返回狭小的临时机场,五分钟内上了飞机。
马科斯·沙利文上尉和李奇微的高级助手陆军准将小瓦尔特·威顿紧随其后上了第二架飞机,两架飞机向春川飞去。
快到这个镇时,李奇微看到骑兵1师的一个装甲纵队正从南边10英里处向这个山谷开进。李奇微感到又惊奇又得意,现在他面临着一个关键的决断。
春川已被选为空降攻击和装甲部队联合行动的军事目标,能守住这个镇则继续按计划空投,守不住则取消计划。
李奇微和林奇开始在镇外小范围内低空盘旋。沙利文和威顿在高空尾随。下面没有动静。李奇微的飞机持续下降直到林奇都能看清房子了,还是没有动静。时间飞逝,必须做出决定了。
这时,骑兵师已在几英里之外。李奇微问林奇:
“你认为我们能进去吗?”
在去年12月那些令人激动的日子里,春川被围困时,林奇曾乘一架饱经战火的L-5战斗机到过这个镇,现在,他驾驶着威力更大而更灵敏的L-19飞机。
林奇考虑了各种情况后回答道:
“可以,先生。我认为能行,不过得加点小心。”
李奇微让他告之另一架飞机他们要着陆了。于是,林奇用无线电通知另一架飞机上的沙利文:
“老头子想进去”
沙利文回答说:
“别冒险!我们还没占领这个镇!”
林奇说:
“我们必须进去,沙利,骑兵师就要来了,守不住这个镇,我们就得取消空降。”
这次降落将是一场真正的挑战,他必须把飞机降到电线以下,擦着边儿滑行躲过一座石桥,接着,马上降得更低以避开更多的电线,最后在通往火车站的一条又脏又窄的公路上着陆。
威顿说:
“你们发疯了。”
林奇在电线下扫视着,飞机在桥上陡直上升,跟着又及时地在另一片电线下降下来,尖叫着奔向火车站前面的公路,随后停了下来。
林奇看了看,四周除了他们没别人。他打开门,递给李奇微一支卡宾枪后说 :
“掩护我。”
接着,他带着他的卡宾枪跑向最近的房子。一阵声响从地下室传出来,林奇警觉地朝着门道瞄准。一个满脸笑嘻嘻的小男孩走了出来,十几个当地人也跟着出来。
林奇和将军开始朝大街走去,更多的当地人从各个房子里涌出来,他们两个人检察了桥是否有爆炸物,没发现有危险物,也没有中国人。
这时,一辆骑兵侦察吉普车后面跟着不下两辆吉普车和一辆装甲车到了,这些部队惊奇地发现他们受到的是第8集团军司令和他的飞行员的迎接。
最后,一辆坦克隆隆地驶进来,从里面走下骑兵1师师长查里斯·D·柏尔默准将,他接替的是盖伊的职务,在西点军校时就认识李奇微。
帕尔默的第一项任务是配合空降团大约3000人的战斗队降落。可他发现由林奇和李奇微俩人组成的部队已占领了这个镇。
李奇微告诉帕尔默,要抓住时机继续向春川以北推进,希望获取尽可能多的地带。同时,他在考虑一回到指挥部就发布继续行动的命令。
林奇让骑兵师离开公路,他们得马上起飞。他明白飞出去要更加小心,必须顺下坡、下风向起飞。
当林奇他们费劲地调转飞机时,李奇微并不感到焦急,飞机刚离开地面,他们就跟沙利文和威顿一起往指挥部飞去。
“你和老头子真可谓死里逃生。”
沙利文说着,把飞机平飞在几千英尺外林奇的飞机边上。威顿插进来说道:
“我打赌,将军准发抖了。”
麦克转过身看着李奇微,他正平静地研究地图,寻找第187团新的降落地点,现在,春川已被攻破。
回到骊州的指挥部后,李奇微取消了原计划在春川的空降行动,志愿军退得太快了,他把行动名称改为“战斧”,时间定在3月22日。
美军空降旧照
新的空降地点将选在汶山更北的地方。李奇微打算像在诺曼底那样参加空降,但又断定这样做是犯傻。万一摔断了脚踝将会迫使他放弃第8集团军的指挥权,而迈克·林奇会驾机让他从高空亲眼目睹这次行动的。
李奇微在3月23日早晨,为麦克阿瑟授权他越过三八线的命令而唤醒起床。
这是一个惊人的转变!
麦克阿瑟说道:
“完全同意你在电报中提出的本阶段进攻计划,不要发表任何讲话,让事实成为独家新闻。本阶段进攻行动之后的进一步行动将由你根据我以前给你的电报来决定。星期六在汉城机场见面。”
听到第187团已于下午7时30分空降后,李奇微和林奇就从骊州的小型机场起飞,一直飞往汉城以北第1军与空降部队的汇合处。
就在他们到达的一瞬间,打头的两辆美军坦克触了雷。纵队停了下来。尽管急于抵达汶山,但李奇微知道他承受不起拖延合拢空隙的后果。
他们降到树梢高度在报废的坦克上面盘旋。当部队看到飞机上的星号标志和他们的司令时,李奇微明白他们会竭力去干的。
“展示司令旗”后,林奇又在空中绕了一小圈,而后飞向志愿军防线后25英里处的汶山。这时,离预定进攻钟点还差一刻钟。
这次行动包括村北和村南两个空降区。第2和第3营以及第2和第4别动连在北边空降,第1营在南边空降。
李奇微乘飞机观察战场地形 图片来自网络
李奇微和林奇首先奔北部的空降点飞去,导航飞机也飞了过来,林奇核对着放在他膝上的作战方案,3分钟后将有3组飞机到达。
第2和第3营着陆时,林奇把飞机保持在上方,李奇微建议他们再飞低点儿以便看清部队的整个行动。飞机降到500英尺高度,迈克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了。
不一会儿,一个声音从后座问:
“我们能着陆吗?”
这时,威顿上校和沙利文乘第2架飞机在几英里后面跟着。迈克提醒沙利文他正准备着陆。
威顿插嘴说:
“别这么干,告诉老头子。”
林奇说:
“我要让他负责。”
一阵子鸦雀无声,而后他又说:
“没关系,行了!”
接着,迈克对准一条看上去足够长的公路,俯冲下去看了一遍,到处都是伞兵,李奇微挥手让他们让出道,他们没有挪动,林奇又飞了一次。
李奇微回忆道:
“我们又试了一次,挥动手臂用能想出来的各种语言诅咒他们,他们稍微向后动了动。”
接着,出事了!1营的领航飞机在南边空降失败。第二批找不到降落地点的飞机向北边飞来。这时,李奇微和林奇正在100英尺以下的高度,突然间,他们的上空挤满了伞兵,林奇无处可走。
林奇喊道:
“抓紧,将军,我们必须着陆!”
对准降落点边上的一条大堤后,迈克放下阻力板来了个急转弯。绕了一圈,他第一次看清了。
这条大堤不足300英尺长,比飞机起落架宽不了多少,两边倾斜达8英尺,尽头上有一辆已在燃烧的坦克。
他打开所有的阻力板,试图斜着着陆,但尾轮撞裂了附近一端的一个棚子,飞机摇摇晃晃地向前冲,靠近了大堤。
他们在空中又试了一次,然后着陆,迈克全力刹闸,飞机在离报废的坦克10英尺处停住。
这时,飞机立即引来了轻武器射击。林奇说:
“你先下去,我来照看飞机。”
李奇微走下大堤,像个谨慎的老兵,紧盯着一条阴沟,志愿军的迫击炮开始向这里开火,李奇微朝公路走去,也听到了斜坡上M-1步枪的枪声。
很快,将军走在空降兵的队伍里,像是重访诺曼底,他发现了第187团团长鲍温将军,询问起1营的情况。
得知没人知道他们为什么被空投到这个地带。更糟的是,那架导航飞机里的亨利·威尔逊中校及其指挥小组成员都找不到了。
李奇微有些不安。他没有按计划切断志愿军的防线,而且又找不到空降部队中的老友威尔逊中校。于是决定立刻离开此地,以便调配一个联合纵队向西搜索。同时将尽力查明威尔逊出了什么事。
在倾斜的大堤上,林奇竭尽全力调转飞机以便起飞。他看见一些士兵,于是向他们求援。这时,志愿军的机枪子弹从他身边滑过,他急忙跳到大堤那边的安全处。
林奇说:
“你们这帮家伙降错地方了,应该离这儿10英里。我的头儿降在这儿,如果我不马上准备离开这儿,他就要完了。”
接着,他指向志愿军的机枪阵地。
“我们必须冲过去,夺过机枪。”
林奇组织三小组士兵,建立了火力点,成功地向前冲击,最后扫除了那个机枪掩体。
回到飞机跟前,林奇说:
“我这儿有麻烦了。你们这伙人过来,帮我把飞机转过头去。”
李奇微直着身走着,他抱怨着:
“迈克,我们必须尽快离开这儿,可你还没把飞机掉过头来!”
忙碌的驾驶员没空儿解释原因,很快飞机摆正了位置,李奇微和林奇上了飞机后,他关闭了风门,飞机隆隆地驶往大堤。在炸弹落在他们后面一刹那飞机起飞了。
晚饭后,李奇微收到一份空降行动结果的报告。威尔逊及其指挥部人员已降落在南部地带,他们一着陆就被志愿军的火力压制住了,直到被装甲纵队救走。
第二天上午11点,麦克阿瑟如约抵达金浦机场,李奇微亲自护送麦克阿瑟乘吉普车到汉城正北面的永登浦。罗伯特·“矮人”索尔少将指挥的美军步兵第3师正在那里作战。
访问期间,李奇微计划好了他要到达的战线,此前,麦克阿瑟已通过无线电重申了他的肯定意见:
“服从战术情况,按照第8集团军的既定基本目标行动”。
难道,将军对苏联想介入这场战争的估计发生了变化?没有,麦克阿瑟说:
苏联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以其对国际形势的实际分析为基础的。但中国的全面溃败可能会把他们拉进战争。
就在麦克阿瑟于下午2时40分离开金浦时,东京正在发布他的公告,其中包括了他所有的抱怨和愤慨。尽管看上去措辞文雅,但它又是一枚炸弹。
杜鲁门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麦克阿瑟蔑视总统给他的把军事和外交政策混在一起的命令,他说:
中国缺乏进行现代战争的工业能力,其军事上的弱点已清楚地全部暴露出来。“因此,联合国军如果决定放弃把战争局限于朝鲜境内的耐心努力,而扩大我们的军事行动到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内地基地,这就使中国遭受军事上即将崩濒的危险。”
他继续说:
根本问题仍是政治性的,必须在外交范围内寻求答案。
华盛顿于3月23日晚间10时收到了这份公告。一个小时后,一群高级政府官员聚集在艾奇逊在乔奇顿家里的起居室里。
大家一致同意必须甩掉麦克阿瑟。他的电文是企图直接恫吓北京,嘲弄志愿军。艾奇逊评论:
“上帝要毁灭谁,准首先让他发疯。”
有人建议给杜鲁门打电话,但国务卿说他们应该先回家休息,把问题留待第二天解决。
次日早上,杜鲁门对麦克阿瑟向宪法赋予他的作为总统和三军总司令发出的命令提出公开挑战感到震怒。
这个公告不仅对总统是个挑战,而且也影响到联合国的政策。麦克阿瑟这一行动使杜鲁门别无选择:
“我再也不能容忍他的桀骜不驯了。”
但杜鲁门还在犹豫。4月5日发生的一件事使他再也不能忍受了。那天,少数党领袖乔·马丁在众议院宣读了麦克阿瑟给他的信:
将军同意马丁的建议,即在一场对中国的入侵中使用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
麦克阿瑟继续道:
“看来,让某些人认识到这一点相当困难,亚洲的这一地区已被共产主义选为征服全球的试验场所,我们已经卷入在战场上提出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为欧洲而真枪真刀地干,而那里的外交家们仍在没完没了地打嘴仗。
一旦我们在亚洲败给共产主义,欧洲的陷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赢得了这场战争,欧洲就最有可能避免战争并能维护自由。正如你所指出的,我们必须赢。没有什么能代替胜利。”
这一封信,终于敲定了杜鲁门的决定:
麦克阿瑟必须滚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