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问开在香港上环洋楼里的宝藏二手书店老板:“只卖书怎么活?”
发布时间:2025-05-22 14:46 浏览量:10
位在港岛上环的莉莉书屋Lily Bookshop专营二手书及古旧书,是一间典型的香港“二楼书店”,曾被《南华早报》、路透社、《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
众所周知现今书店处境艰难,为了改善现状,书店经营者们将书店打造成一个综合体空间:不仅卖书也卖咖啡、卖文创,不仅供人书读甚至还专设装置供人打卡拍照。不过这些“救命手段”莉莉书屋一个都没用到。莉莉书屋在一间洋房住宅楼里,三室一厅的空间除了书还是书。Lily是书店的老板,随着书店越来越出名顾客越来越多,她聘用了一个员工,与她两人一起负责书店的日常运作。
好奇驱使我们去这莉莉书屋一探究竟,想去看看在数字时代的烈火烹油中的这家香港书店。
莉莉书屋Lily Bookshop内部。与其说是一家书店,不如说更像一个仓库。书本被按照类别错落叠放在一起,书架放不下了索性被直接在地上,有的堆起一人多高
皇后大道的
二手书店
在闷热、将雨未雨的天气,抵达是一次精致的缓刑,我们总怀着期待,去捕获某些东西。
莉莉书屋Lily Bookshop最先是因为外国媒体报道而受到关注的。有来自英国的读者到访之后为书店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路透社上。书店老板Lily对这位读者印象深刻,他是英国终审法院的法官,平日喜欢研究法国历史。他在书店里购得一本古董法文书,很是满意。有趣的是,书店被这位英国法官报道并刊登的事情Lily是后来才知晓的,起初,她只觉得到书店的外国人变多了还觉得惊奇,后来是她的一位法官朋友告诉她书店登报的事情。Lily至今都一直想收藏这篇报道,却未能买到当期报纸。
莉莉书屋就连收银台处都堆满了书
众所周知现今书店处境艰难,为了改善现状,书店经营者们绞尽脑汁将书店打造成一个综合体空间:不仅卖书也卖咖啡、卖文创,不仅供人书读甚至还专设装置供人打卡拍照。但是这些“救命手段”莉莉书屋一个都没用到。莉莉书屋在一间洋房住宅楼里,三室一厅的空间除了书还是书。很多爱书的人都知道,在香港都要去九龙的二楼书店淘书,很少在港岛盘桓。对坐落在市中心的莉莉书屋的好奇驱使我们前去一探究竟,想去看看在数字时代的烈火烹油中这家香港的书店情况如何。
我们从深圳出发去香港。从深圳北站到莉莉书屋 40公里的地理距离,被高铁与MTR压缩为3刻钟的心理距离。来到香港岛的香港站,从D口出来,我们的的确确在一个最香港的香港,在交易广场,在金钱的血小板凝结成棕色硬痂的地方。吮吸着交易广场的气味,一股潮气扑面而来,如裹住俘虏的巨毯般裹住身体,双层巴士的轰鸣,混合各色SUV的尾气。头顶的人行天桥也陌异得像好莱坞电影里降临城市的外星飞船,宽阔透着金属质感,只有少许向着支离破碎天空生长的棕榈树提醒我们广场之外,这座城市还有着别样的呼吸。走上天桥,穿过中环街市,在室内冷气与室外潮气的交错押韵中,我们来到上环与中环连接的咽喉地带。
莉莉书店中的旧书
莉莉书屋就在皇后大道中189-205号,与我们隔着一个狭小得如同一枚空格键的路口。
进入书店,空间不算大,有条有理地分出几个阅读区域,留足过道,不至于让人只能侧身在堆积的图书间穿梭。进门就听到一曲古典乐,用其明亮与清澈的音色润饰整个空间。色彩斑斓的书,有裸脊的,有平装的,有欧式精装的,几乎要让钢质书架发生形变。眼前的景象不由地让人想起一枚被剖开的橘子,书如同密实的橘肉压在一起;进到右边的小房间,四盏乳白色的舞台灯,将灯光洒落在书堆上。似乎,店中各处的照明是店主Lily的精心设计,它们像橘丝,在人们阅读时紧紧系住词语的果粒。
莉莉书屋内部
古董书的魔法
和私人收藏
我们不会忘记自己正置身香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
Lily亦曾是另一家二手书店Flower Books的合伙人,后来,据她所说“大家的理念想法不一样,而看书的人越来越少”,Flower Books没有再开下去。Lily另择一方寸空间,继续做独立书店。在被问及何以要在上环开设这样一家书店时,Lily回答:20多年前,这家书店还在中环,如今,它与中环相距也不远,步行几分钟就能抵达。Lily告诉我们,她的书店还在中环时主要做新书、潮流书,二手书、绝版书、签名书与珍本古籍很少涉及。转折点是Lily收到第一批古书。
莉莉书屋里的摄影古书
“零几年的时候有人打电话找到我们让去收书,我们便去,得到了一批很不错的古书。那是一名50岁左右的外国女人的书,书是她的外婆留给她妈妈,再留给她的。” 那次,她收到了一些古旧儿童书,一些装帧精美的历史人文图书,现在这批书早已经由书店流通向世界各地。Lily说,这次收书经历让她回想起童年。母亲曾告诉她,生于1920年代的祖父喜好读古书,“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祖父从古书里收获了终身的教益,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对古书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一种朦胧的向往。”
不同于潮流书,那些沾染上历史的侘傺颜色的线装书,那些寄存过无数读者的指纹与呼吸的书页,仿佛是有生命、有力量的。
她开始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古董书书店,但直到10余年后,潮流书变得不那么应景时,Lily才正式做起古董书收藏。莉莉书屋最终成为了一间与它过去几无相似之处的书店。
Lily最得意的收藏之一是一本清代初年刊行于日本的《中华历代纪略》。这本书出版至今已有360余年,在莉莉书屋的这一本几乎是孤本。如古寺墙面般斑驳的封面上,用毛笔写着书名。当我们小心翼翼地翻开这本书,便可看到硬朗的片假名仿佛汉字密林中的伏兵,隐隐亮出它的刀刃。那是日本二战之前所使用的行文方式。彼时,笔画阴柔的平假名仍是属于女眷的文字。正式文书,则以汉字与片假名书写。这些汉字如同坐标,我们可以透过它们,猜出句子与段落的意思,继而在这断续的阅读中,拼凑出明清交替之际日本列岛士人的历史观。
“这些书是我的私人收藏,”Lily说,“是不会在书店中售卖的。”
《中华历代纪略》全册收藏
访客二三事
收藏古董书的乐趣不仅仅来源于收藏书本身,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访客来到莉莉书屋,他们或是从南非、欧美、日韩、内地等地方专程前往,或是在每日的都市漫游中行经此处,在好奇心趋势下,上楼一探究竟,从此成为书店常客。
莉莉书屋收到的书直接就堆放在书店入口旁。收到的书很多,挑选出哪些是需要的是真正花费时间的事情
曾有一位20出头的韩国女游客来这里寻找港版的《小王子》。她是《小王子》的资深收藏者,每到一个地方旅游,就会买一本当地语言版本的《小王子》。Lily为她翻到一本保存完好的1970年代港版《小王子》。
Lily爱读一些历史传记之类的杂书,但论到最喜欢的书,董桥的散文集肯定要胪列其中。早在世纪初,她就已开始阅读董桥的散文,“他的书看起来很轻松,不会有那种很沉重的感觉”。只是Lily不曾想到的是,董桥有一天会成为莉莉书屋的读者。
有一次,一位女读者从她手上订购了一本张大千的画册。“她是在网上买的,等了一两个月,她才在某一个星期六的带着六七个朋友一起来了。来的那一天,女士先看见书店墙上董桥的题字,便笑着问这题字的来源。我说是我喜欢的董桥。她这才和我说,董桥同她一起来的。”Lily回忆说,“原来董桥就在店里,坐在另外一个角落位置看书。”于是,Lily有了与董桥的一面之缘。她让董桥签名,有了第二份关于董桥的私人收藏。
第一份收藏自然是墙上的那幅题字,它是书店的一位老顾客送的。“他很喜欢收藏董桥的书,只要我这里有董桥的书他都会买。”Lily说:“2018年过年前,他和董桥在上环附近喝茶,董桥给他写了三幅字。他便马上将其中一幅‘兴旺’送来给我们,希望书店越来越兴旺。”那幅题字Lily一直挂在书店里,很多人想要买,或者用其他藏品交换,她都没有答应,Lily想要将“兴旺”一直保留下去。
书店里放着的“兴旺”
这就是香港的神奇之处,走在这里的街道上便置身于历史之中,与那些名人共在同一个空间。
结束这次探访,天色依然阴沉。我们听到水滴坠落的声音,以为是下雨,抬眼看,才知道是喷泉,仿佛是波德莱尔诗中的喷泉,潺潺水流从青铜鱼嘴中吐出,落入喷泉底,结成一枚枚句号。我们依稀记得,在古书中也会听到如此这般的水声——那是时代向涌来时的声音。
Q
如何判断一本古董书的收藏价值?
Lily:收藏价值,应该从多方面去看,这个作者是否知名,这本书名气几何,以及书的版本、年份,其文献价值,都会影响书的收藏价值。并不是说一本古董书越旧越值钱,年代久的古董书也可能是很便宜的,一百到两三百左右便可以收到。
Q
你最得意的一件古董书藏品是什么?
Lily:除了刚才提到的《中华历代纪略》,我得意的藏品还有很多。比如美国侦探作家Earl Derr Biggers的签名本陈查理故事系列。当时是一个还在上大学的男孩花了1500港币买走了一本陈查理送给妹妹。后来Biggers去世,这本书在市面上价格涨到1500美金。还有董桥在六七十年代写的一本书,当时在整个香港发行了500本。我有一位客人手上收藏有一本,其他书店想用3000港币买下这本书,他没有卖。当然我手上也有一本,是从一位客人手中收来的。那一年刮台风,他的别墅浸水,损毁了一批书,便让我们去收书,我们很幸运地得到了完好无损的一本董桥。
Q
可否分享一本你最喜欢的书?
Lily:董桥所有的书我都喜欢,包括《辩证法的黄昏》《青玉案》《从前》《小风景》等。我二十年前就开始读他的书,读他的书可以让我很放松。
内容源于《周末画报 Reading Life》
采访、撰文 — 谈炯程
编辑 — Emin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