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脊柱健康日 | 守护中轴脊柱

发布时间:2025-05-23 17:12  浏览量:10

转自:老百姓大药房集团

2025年5月21日是“世界脊柱健康日”,而5月的第一个星期六(5月3日)则是“世界强直性脊柱炎日”。这两个节日的交汇,凸显了脊柱健康领域一个核心议题——强直性脊柱炎。这种以脊柱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正悄然威胁着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

01

什么是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侵犯中轴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典型特征是骶髂关节、脊柱附着点的炎症。随着病情进展,炎症可能导致脊柱纤维化、骨化,最终形成“竹节样脊柱”,使患者活动能力受限。数据显示,我国强直性脊柱炎患病率约0.3%,男女患病比例为2:1~4:1,发病年龄多为15-40岁。

02

强直性脊柱炎的危害

01

脊柱与关节的僵化危机

髋关节受累率高,表现为活动受限、疼痛,最终需依赖关节置换术恢复功能。随着炎症持续侵蚀椎间盘及韧带,会导致脊柱逐渐融合成“竹节样改变”,患者可能因颈椎强直无法平视前方,甚至需要弯腰行走。

01

器官系统的病变

葡萄膜炎是强直患者常见的关节外表现之一,危害性高,是导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青壮年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目痛、畏光、流泪和视物模糊。

强直患者中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发病率为6%~14%,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少数可见便血。

强直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高,轻微外伤即可引发脊柱压缩性骨折。肺部可能因纤维化导致呼吸困难;心脏受累则可能引发主动脉炎或心衰。

03

强直性脊柱炎诊疗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疗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尤其是早期诊断与治疗策略。在传统诊疗中,该病因早期症状隐匿常被误诊为腰肌劳损或腰椎间盘突出,但当前临床已建立多维诊断体系:HLA-B27基因检测联合骶髂关节MRI检查被确立为早期诊断"金标准"。

在治疗领域中,传统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仍是基础用药,但生物制剂的出现以及广泛应用显著改善了强直患者的预后。生物制剂可通过靶向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关键炎症因子,有效缓解疼痛并延缓脊柱骨化进程。

04

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管理与疾病管理

康复治疗在强直性脊柱炎的综合管理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专业的运动疗法能帮助患者维持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姿态。比如,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来说就是不错的选择。

在疾病管理方面,患者自我管理意识的提升至关重要。定期复查,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变化,遵循医嘱按时服药,都是保障治疗效果的关键。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站,注意保暖,合理饮食,适度锻炼,都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强直性脊柱炎的诊疗水平将持续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让更多人摆脱这一疾病的困扰,重拾健康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