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急救日 | 规律运动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

发布时间:2024-09-15 00:26  浏览量:29

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世界急救日”,旨在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宣传与推动应急救护工作。今年的9月14日是第25个“世界急救日”,主题为“急救与运动”,强调急救和运动之间的各种交集,让生命与运动同行。

海慈医疗集团心脏中心主任、心血管二科主任于忠祥介绍,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每年总死亡人数高达55万人,位居全球之首。我国急救普及率不足1%,如果每个家庭有一人学会急救,无疑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改变。心源性猝死发生后,第一时间实施急救至关重要,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相对匮乏是死亡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尽管许多公共场所设置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许多人仍面临不会使用、无法正确评估病人情况的问题。

当紧急情况突然降临,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日常生活中,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和 AED 操作知识,都能成为守护生命的关键力量。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和AED来帮忙!

•把握好“黄金4分钟”

•早期心肺复苏及AED施救对提升救治成功率和预后良好率至关重要

如果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施救者需确认环境安全,做好自我防护,判断患者意识及反应,检查呼吸。如果患者无意识、无呼吸,立即呼救,拨打急救电话,并取得AED,同时尽快开始心肺复苏:

1.胸外按压

施救者首先暴露患者胸部,将一只手掌根紧贴患者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双手十指相扣,掌根重叠,掌心翘起,双上肢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轴,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确保按压深度5~6 厘米,按压频率100~120 次/分,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复原状。

2.开放气道

检查口腔有无异物,如有异物将其取出。用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通常使患者下颌角及耳垂的连线与水平面垂直。

3.人工呼吸

施救者用嘴罩住患者的嘴,用手指捏住患者的鼻翼,吹气2次,每次约1秒,吹气时应见胸廓隆起。

4.循环做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循环做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30:2),每5组评估患者呼吸和脉搏。

5.尽快电除颤

如何使用“救命神器”AED?

1.开启AED

打开包装,取出AED,打开电源开关,按照语音提示操作。

2.贴放电极片

成人电极片贴放位置:根据AED电极片上的图示,将一片电极片贴在患者裸露胸部的右上方(胸骨右缘,锁骨之下),另一片电极片贴在患者左乳头外侧(左腋前线之后第五肋间处)。

婴儿和儿童电极片贴放位置和成人的位置相同。

3.AED分析心律

AED分析心律时,施救者语言示意周围人不要接触患者,大声呼喊“请不要接触患者”,等待AED分析心律,判断是否需要电击除颤。

4.电击除颤

如果AED建议除颤,需要再次确认所有人员均未接触患者。

待AED完成充电后,按下“电击”按钮放电或AED自动放电除颤。

如果AED提示不需要电击除颤,如有必要,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5.除颤后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电击除颤后,立即继续实施心肺复苏。2分钟后AED会再次自动分析心律,确定是否需要继续除颤。如此反复操作,直至患者恢复心搏和自主呼吸,或者专业急救人员到达。

规律的运动能够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增高,年轻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大量吸烟、经常熬夜、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行为是主要诱因。

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基石是改变生活方式和保持健康行为,其中包括规律的体育活动。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够降低心脏代谢危险因素和临床终点风险。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来说,体育活动可以减缓并降低患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和体力。

女性妊娠期运动可以增加胎儿心率变异性和其他有益的自主神经功能指标,可以降低患妊娠期糖尿病、超重、先兆子痫和早产的风险;

婴儿期体育活动对于对抗儿童肥胖至关重要,以减少心脏代谢风险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体育锻炼是预防或延缓可能加速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的关键阶段,包括肥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

青年期有氧运动或有氧和阻力训练的组合改善了血糖控制,降低了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可以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3—4mmHg,并降低患高血压的风险;

体育活动可以减少中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展。

在老年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及其主要危险因素非常普遍。近65%以上患有高血压,约65%患有临床或亚临床CVD,约5%至10%患有心房颤动,约10%患有中重度瓣膜病,约5%到10%患有心力衰竭。从事任何强度的体育活动都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关。

正常成年人每周应至少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每周累计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专家团队

于忠祥

心脏中心主任

心血管二科主任

主任医师

集团心脏中心主任兼本部心血管二科主任;西院区心内科学科负责人;北院区心内科学科负责人兼首席专家、平度院区心内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博士,青岛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内科学心血管病专业。曾在德国、加拿大研修。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结构性心脏病专委会常委;山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医师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心脏康复分会委员;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青岛市医学会心血管介入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委员。

2015年荣获“青岛市优秀青年医学专家”称号,2020年、2022年荣获“青岛市医疗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2023获青岛市“市北英才”称号。在研及已结题课题10项,其中主持7项,参与2项国自然;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2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1项。

从事介入心脏病诊疗近30年,在冠脉介入、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技术领域经验丰富。擅长: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技术、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左主干病变、危重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QFR、旋磨技术在冠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各种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技术;起搏领域的新理念及新技术应用;以及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要英杰

心脏中心副主任

心律失常诊疗中心主任

副主任医师

集团心脏中心副主任,心律失常诊疗中心主任,心脏电生理介入亚专业负责人,平度院区心血管内科资深专家,硕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现任山东省起搏与心电生理女医师学会委员,青岛市房颤及心源性卒中防治工作委员会委员,青岛市心电生理与起搏专科分会委员,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心衰分会委员。

擅长: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植入。

崔国方

心脏中心副主任

心血管二科二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

集团心脏中心副主任,心血管二科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岛市著名好医生。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脏介入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脏介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心血管学会委员,青岛市心血管学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心电生理学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心血管介入学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冠心病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及各种起搏器的植入。

王永军

心血管二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集团心血管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兼任山东省医师协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业委员会心源性卒中防治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胸痛委员会常委,山东省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委员,青岛市心血管病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心血管内科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冠脉介入治疗。

心血管二科二病区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集团心脏中心心血管二科二病区副主任,北院区心血管内科(含CCU、老年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兼任山东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业委员会心源性卒中防治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心电学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心脏康复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介入分会委员。

擅长:对于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冠心病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及各种起搏器的植入治疗。

武文辉

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集团心脏中心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含心电诊断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兼任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起搏与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的诊治以及心电生理研究、新型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的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治疗。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