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给欧美同学会说冯绥安、徐立诚、冯奎安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27 19:43  浏览量:8

潮新闻客户端 田渭法

33年前的1991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西施故里多人才》一书,其中在第一章第5个故事记录了家乡人冯绥安、徐立诚在美读书、研究,其中冯绥安先生主持设计了“阿波罗”飞船数次到月球的故事。开头是这样写的: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美国有一批专家对美国作了一次智商调查。调查结果,专家们认为中国人智商较高。在建筑师、物理学家、博物学家中,智商最高的是美籍华人。

专家们从四方面作了回答:中国儿童智力开发有极大潜力;中国对汉字认识的独特方式比认识西方拼音字母有更多优越性;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对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有特殊的推理技能等等。

时间过了33年,西施故里的学子在美学习、工作、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了,别的不说,光我家的下辈亲属中,也有几位在美知名大学任教、读博和工作的。因此,我今天想补充一下33年前的文章,续说冯绥安兄弟俩和徐立诚,把这个基本完整的家乡人故事告诉在美留学、读博、教学的家乡后辈。

1961年4月,苏联发射了一艘乘坐宇航员加加林的“东方一号”飞船,使人类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宇宙飞行。加加林的“地球年轻了”的名言,引起了极其强烈的反响。美国震动了。5月25日,总统肯尼迪在美国国会向全国人民发表了演说。他挥动双手,大声宣告:“美国必须在六十年代全力以赴地达到把人送往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的目的。全体美国公民将为把一个美国人送上月球而努力。”1965年,总统为进一步达到这一目的,号召广集人才,献计献策。这样,四十三岁的美籍华人冯绥安应召前往,全家从纽约搬到了加利福尼亚。三十八岁的徐立诚也从卜翰阳大学来到了国家航空太空总署。

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是月亮女神的恋人。美国人很喜爱这个“罗曼谛克”的故事。以“阿波罗”命名的登月计划按步实行了。冯绥安在这个伟大的科学技术事业里表现了杰出的才华。他研究低温、隔热、散热、流体力学,解决了“阿波罗”太空计划中许多关键性难题。这在世界上是具有首创性的贡献。冯绥安教授的杰出才能,严谨的求实精神,使他成为阿波罗登月工程举足轻重的专家和领导之一。

1969年7月16日,华盛顿时间8点32分,美国航天中心一枚有三十六层楼高、重达九百万磅的世界最大的远程火箭,推动“阿波罗”号腾空而起,以强有力的气势冲向地球大气层。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全世界的人类都关注着这一“人定胜天”的壮举。

但这时的冯教授已经两天没吃两夜没睡了。屏幕上闪耀着光点,“阿波罗”飞船像一头驯服的野牛,昂着那尖尖的脑袋徐徐地飞腾。

四天四夜后的7月20日下午11时,阿波罗11号船长阿姆斯特朗,走出登月舱,骄傲地挺立在月球上。这是人类首次登上月球。

1970年4月11日,“阿波罗13号”在飞向月球的旅途中,突然发生氧气瓶爆炸事故。飞船不能登月,只能绕着月球周围飞行,三名宇航员也有生命危险。情况万分危急。冯教授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商量对策,想方设法,整整工作了96个小时,终于使“阿波罗13号”从月球边安全地返回到地面。

1972年7月21日,美航公司要在天空“建立”一个“太空实验室”,谁知发射上去的“太空实验室”刚刚进入工作轨道,内部就发生了爆炸,炸毁了实验室舱壁及一块硅太阳能电池板。实验室顿时停电。宇航员被囚在那看不见的小小世界里。关键时刻,冯教授精心制作了一块镀金胶布,再由宇航员送上太空去安装好,解决了棘手的难题。而徐立诚的贡献在于他研究出宇宙飞船的新材料。他所发明的综合塑胶,其耐热性能可达摄氏一千度高温以上,既达到了太空标准,又能代替铝合金制造的各种材料。

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冯绥安、徐立诚的成功,与他们刻苦求学分不开的。冯绥安为了在抗日战争年代读上中央大学,从诸暨出发,走过浙江,辗转江西,又从广东、湖南、广西,跋涉整整一百四十个日日夜夜,终于在重庆沙坪坝的松林坡上找到了校园。徐立诚为了去美国卜翰阳大学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学方面深造,毅然辞去了台湾碱业公司台北办事处主任和“中华造漆公司”董事长的职务,三十七岁的他重新选择了自己事业的起点。他们在“太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冯绥安先后获得过“福特基金奖”“美国科学基金会研究奖”“德州理工科大学最佳教授奖”。徐立诚先后获得过“太阳神成就奖”“太空梭荣誉奖”。

1979年,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年庚,在这一年,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九天的访问,就是为落实四个现代化建设铺垫路子。冯绥安接触了邓小平同志。那天,邓小平在休斯顿考察时,参观了美国载人航天基地,包括林登约翰逊宇航中心,宇宙飞船阿波罗17号的指令窗和月球车等。冯绥安是美国华人学术界的翘楚,在欢迎邓小平访美时,主席团上就坐的十二人之一,和邓小平一起畅谈航天领域科学技术,并为振兴中华,献计献策。

1982年10月,冯绥安应邀回到阔别三十四年的祖国,在中国科学院及杭州科学会堂作了多次演讲。

离开了北京、杭州,冯绥安回到了故乡诸暨。

当年东和乡政府有个冯绍法的青年,是冯绥安家同台门的堂侄子,乡政府领导交给他的任务是接待照顾好回乡探亲的冯绥安博士。于是等堂伯冯绥安一下汽车,他拿起他的行李,一边不停地叫着“伯伯”,介绍自己和父亲。

“是呀,你父亲是我兄弟,他们好吗?”

“伯伯,好的,到家后他们会同你相会。”

“好好!”冯博士笑着说,“既然侄子是乡里干部,那我就把行程和几个事情告诉你吧。第一,我要去上坟,给爷爷奶奶上坟,给父亲和母亲上坟。第二,我出去已经34年啦,这次回乡难得,我要请村里的人一户一人在新屋台门吃饭,谢谢他们长期以来的惦记,也说说乡情。第三,我带来‘阿波罗’航天器上天的实况录像,成了纪录片,我已请他们翻成中文解释字,周六、周日,请中小学生和乡亲们来,在祠堂里放几场,不过放映机要请你们联系县里的电影公司。”

冯绍法嗯嗯地应着:扫墓上坟我父亲协助,叫一户一人吃饭由我负责叫人,再有县放映公司我会告诉乡长,请他们派员到村里。

冯绥安见到了冯蔡村,见到了新屋台门。34年前,他就是从这里离开去云南就读西南联大的。他去了冯氏祠堂,走访了村里的小学。

村民们得悉他是设计航天飞船上天的“天才”,都争着来看他。

在冯氏祠堂循环放着“阿波罗”登月探索的实景记录片。祠堂里被挤得水泄不通,但又十分安静。

小学生、中学生们围着冯爷爷,请求他讲述“阿波罗”飞船从生产到上天的故事。他呷口茶,用早已走调的诸暨话说得津津有味。而同学们抬着一个个似懂非懂的脑袋,仿佛被他的故事带到了一个奇幻而陌生的世界。

晚上,他睡在自家的老屋里。在美国,他踽踽独行时,常背诵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4年了,他终于等来了故乡的皎洁的月光。那只床头的樟木箱,还散着它那幽幽的清香。他在盘山学校读完了小学,实在想去看看盘山学校,寻找儿时同学那张张笑脸和老师亲切的乡音。

第二天,小学同学,西岩学校校长陈士伟来看他。两人热情拥抱。

“士伟同学,我正想去看看盘山学校,重新走走我们那条路。”

“那不简单么,明天早上,我还在上京村口等你。不过路不少,你吃得消吗?”

“吃得消!我记得你大伯当时是学校教务长,叫陈兆寅,他对我也蛮关照的!”

果然,第二天早上,陈士伟在上京村的三叉路口等,约8时,冯绥安踏着快步也到了。两人一前一后时而并肩走着。

到了一个山岰里,只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冯绥安拐过荒地。“这里有个水洼,当年我星期六下午从学校回来口渴时在这儿喝水。”水洼小塘变小了,冯绥安府下身,洗了洗双手,掬起一捧水来,喝着。

“老冯,水凉,你要喝坏肚子!”

“士伟,甜的,还是和小时的味道一样!”说着对着东边的太阳哈哈大笑,“都30多年啦!”

陈士伟拿出一块手帕递过去,只见他双眼流着滚烫的热泪。盘山小学是国民党将军蒋鼎文所建,是当时全国顶流的农村学校。学校仿照江苏南通中学和福建厦门中学而建,费用4万多元,建时长达5年。举行开学典礼前夕,蒋介石题赠“乐育群英”金字红匾一块,邵元冲、瘳承志、孙科、何应钦、戴季陶、居正、林森均有题字和匾额。于右任题写了“盘山小学”校名。

回家的路上,两人又谈及各自的子女。

冯绥安的大儿子在美国匹斯堡大学医学博士毕业后,在全美肝脏移植中心工作。而陈士伟的儿子陈元良,在县茶叶推广中心任技术员。

1986年,冯博士又应我国国家科委的邀请,从大洋彼岸回到北京,与著名科学家,火箭之父钱学森等一道,研讨我国“七•五”期间宇航事业的发展方案。同时代表美国加州中华工程师学会,为钱学森、茅以升两位科学家颁发特别奖。这一次到北京,冯绥安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与胞弟奎安一同,邀请了同宗的、在北京工作的冯评平、冯国平兄弟,相约畅谈,交流思想,增加情感。后又多次回国讲学,受到中央领导人和国家科委领导的招待。正如中央领导人的评价:“美籍华人科学家冯绥安,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他在自己报效祖国的同时,还教育自己的子女们,要热爱祖国,他带着大儿子、肝脏移植专家、医学博士冯宙麟,多次到浙江省人民医院、诸暨县人民医院做学术报告,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诸暨人民医院毛乾妙院长等领导感激万分,感谢冯绥安父子的报国之心,传授尖端医学技术,造福于我们浙江人民和诸暨老百姓。

1994年9月29日,应美国匹斯堡大学肝胆外科移植部主任琼·冯教授的邀请,诸暨市人民医院李校传、吴国治、胡润兴3医师赴该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肝胆移植手术进修,学习,随后该院建议委派ICU专家一名,于是金小婷护师赴美接受手术监护进修、学习。次年3月,4人同时返回。2002年2月5日,诸暨市人民医院开展了首例肝脏移植术,并获成功。

1995年4月28日,冯绥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冯绥安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他相当注重子女教育和培养青少年一代。他在生前给他的母校绍兴稽山中学捐款,设立“邵鸿书”邵氏奖学金。1986年回国期间,他还在南京东南大学设立了“宇瞧”奖学金。1996年,冯绥安的家属遵循他的遗愿,在家乡原冯蔡完小和东和中学,分别设立了冯绥安博士奖学金,用来帮助家境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今后为家乡的建设服务。

冯奎安,是冯绥安的胞弟。又名大奎,1930年2月5日出生在诸暨县东和乡冯蔡村新屋台门。他幼时只念了六年小学,后来因抗战战争,家乡沦陷而失学。1948年,十八岁的他随兄冯绥安同去广州,在联勤部电讯四厂当学徒,后来他又随同电讯四厂迁到了台湾。

到台湾时他二十岁,才到师大附中初二班念书,勤工俭学,上午念书,下午做工。在初中念书时,每个月的生活费补助是2元美金,到了高中就读时,每个月有3元美金的生活补助了。就是这样勤奋地学习,让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学费全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又顺利地考入了台湾大学,到大学就读后,每个月就有了10元美金的生活补助费,生活上也稍微有点改观。在这样清苦的环境下,他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台湾大学。毕业后,冯奎安在花莲吉安中学谋求了一份教育工作。1962年,他在兄长冯绥安的帮助下,移居到美国洛杉矶。

在美国的生活十分清贫艰苦,他一面念书一面工作,到加州大学深造。努力终有回报,1973年,加州大学正式聘请他任职,这时他才真正步入人生平坦之途径。

冯奎安获得了热力学博士学位,从事能源研究,任高级工程师、教授职称。在美国加州大学任教十年,为当时南加州科工学会负责人之一。他曾任加州大学资深研究工程师,台湾奎安国际股份公司董事长、中国深圳科技资料进出口公司顾问,香港汇迈海燕有限公司顾问、美国大陆设备公司顾问。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吹到了大洋彼岸美国。唤醒了多年在异国他乡,海外飘泊的中国学子,他们开始回国进行实地了解,冯奎安就是其中之一。1979年1月,他回国探亲祭祖,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一年的故乡。

1984年,国家邀请冯奎安作为国宾出席国庆三十五周年庆典。他在北京下塌的饭店,邀请在北京工作的故乡人氏冯许平(军委总后勤部)、冯国平(国家计生委)和冯旺烟(国企高管),畅谈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后他顺道返故乡到枫桥,受学勉中学邀请,又向全校师生作报告,勉励莘莘学子,要刻苦学习,胸怀大志,勇攀科学高峰,报效祖国母亲!

1984年,东和乡王家宅到冯蔡之间的公路,从立项到审批,从勘察到设计,冯奎安也为之奔波,帮助解决资金难题。他爽气地说:“我会全力支持的,到绍兴到省交通厅,我去找关系,你们放心干。只要是为老百姓办事,我会尽力而为!”过了没有几天,冯奎安就去绍兴和杭州,跟有关部门联系沟通,要求给其山区老家的贫困乡,在新建金王公路时,予以资金支持。在他的帮助下,金王公路及时开通,他所筹集的资金,包括他自己慷慨解囊的资金,占总工程款的近百分之五十。

冯奎安博土多次应邀回国讲学,先后被聘为南京工学院名誉教授、绍兴市人民政府经济技术顾问,为浙江外贸公司在美国洛杉矶办一个外贸展示厅,打下了浙江在美国的外贸基础。

上世纪80年代的他,曾担任江浙两省的顾问,为发展江浙经济尽心出力。从美国为上虞引进青皮无籽葡萄,为新昌嵊县引进法系长毛兔种兔,又引进獭兔原种300只,还有芦笋和草莓等世界先进国家之优良品种。为了我们绍兴地区各县的百姓发展种养殖业,立下汗马功劳。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不顾劳累,不怕麻烦棘手事,远涉重洋,往返于中美两国。这就是冯奎安重乡情、为百姓所做的生动实事。

冯奎安的所做一切,我们百姓是有目共睹,他为我们绍兴的百姓奔小康、先富起来,尽心尽力。也为江浙两省的经济发展绞尽脑汁。他先后受到邓小平、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00年11月,冯奎安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回到诸暨定居。在外飘泊五十二年的游子回到了故乡,叶落归根。冯奎安他为故乡人民之公益事业,为故乡人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冯奎安因病经医治无效,在诸暨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七十六岁。

冯奎安是一个文武兼备之人。论文,他的学位是美国加州大学毕业的热力学博士,高级工程师。论武,他是木匠、油漆、水电工……样样都能,多样工作,技术全面。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传奇人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