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名著阅读(答案)上篇阅读试题答案
发布时间:2024-12-17 08:43 浏览量:2
1.A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昆虫记》相关章节《昆虫的装死》原文:我做了许多次类似的实验,虽然结果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有着一个共同点:昆虫连续假死时,每一次的持续时间都不相同,长短不一。这个结果使我们得知,通常情况之下,如果实验连续多次进行的话,大头黑步甲会让自己假死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 这是不是说明它一次比一次更适应这种假死状态呢?这是不是说明它变得越来越狡猾,企图让敌人最后终于丧失了耐心?对此我时尚无法做出定论,因为我对它的探究还很不够。要想探出它真的是在要手腕,真的是在作假蒙人,蒙混过关,就必须采取一种非常聪明的试探方法,揭穿这个骗子的骗人招数。接受实验的大头黑步甲躺在桌子上。它能感觉得出自己身子下面压着的是一块坚硬的物体,想要向下挖掘,根本就不可能。挖掘一个地下隐蔽室,对于大头黑步甲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因为它掌握着快捷强劲的挖掘工具。
大头黑步甲习性:①它们习惯把洞挖在30厘米左右潮湿的海滩下或者垃圾堆下。②最爱吃筋道又美味的老鼻涕虫。特点:①黑步甲是步甲家族中体积最庞大的。②黑步甲有坚硬的外壳,细腰还可以自由扭转。③大部分步甲都会装死。(选段就是介绍这一特性)
故选A。
2.B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
B.“成岗”在误,应为“华子良”。“常让他去磁器口卖菜”有误,应为“常让他去磁器口挑菜”。故选B。
3.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基本知识的掌握。
D.法布尔是法国昆虫学家,不是英国人;
故选D。
4.A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A.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记者,不是“法国著名记者”;
故选A。
5.D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名著情节。
D.“上街不带警卫,司令部门口只有一个哨兵,国民党空投传单悬赏捉拿他,他却命令将传单保存起来,用背面印红军的宣传品”是彭德怀。所以“凸显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表述不正确;
故选D。
6.(1)乙段选自《昆虫记》。因为乙段文字活泼有趣,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与《昆虫记》的写作风格一致。甲段文字是平实的说明文字。
(2)示例一,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为阅读整本书做些准备。示例二,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概念、术语,要查找工具书或相关资料,把握其含义。
【详解】
(1)本题考查名著的语言特点。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它用散文的形式和朴素而纯真的文字表现生命的真实细节之美,是一部严谨的昆虫学作品, 更是一部优美的散文巨著,实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述合二为一;《昆虫记》也不像其他科学类作品那般内容晦涩难懂,用词枯燥无味,读来反而给人一种妙趣横生,仿佛与虫儿面对面交流的感觉。
【甲】文对螳螂的说明,简洁严谨,多用专业术语,如“吸盘”“复眼”“咀嚼式口器”“上领强劲”,语言平实生硬。不符合《昆虫记》散文笔法、妙趣横生的特点;
【乙】文“无知无畏的灰色蝗虫”、“螳螂立刻表现得异常愤怒”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蝗虫、螳螂的神态,生动有趣;“像船帆”“像一根弯着手柄的拐杖”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螳螂受到挑衅时的外形特点。与《昆虫记》的写作风格一致;
故【乙】文出自《昆虫记》。
(2)本题考查阅读方法。结合《昆虫记》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围绕“读书方法指导”提出建议。
示例:注意前后联系,边读边想。本书中提到了很多昆虫,有的不止一次提到,这就需要前后联系、对比阅读,才能更好的区别各种昆虫的不同,把握它们各自的特点。
7.(1) 纪实性 延安 毛泽东 周恩来
(2)B
(3)在西北,不识字人数众多,他们没文化,思想愚昧,看不到未来,犹如陷入了黑暗之中。
【详解】
(1)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相关内容及情节的对应。
B.“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的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是周恩来,并不是朱德。B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3)本题考查选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由选段中“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陕北和甘肃的人竟相信水对他们是有害的!”“他们不愿洗脚,洗手,洗脸,不愿剪指甲,剃头发。这里留辫子的人比中国任何其他地方都多”可知,这个地方文化普及程度不高,绝大数人是文盲,他们没有受过教育,思想愚昧、落后,看不到未来,犹如陷入了黑暗之中。
8. 法国 法布尔 昆虫的史诗 蝉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法国作家雨果称《昆虫记》不愧为“昆虫的史诗”。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一篇文章《蝉》(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
9. 法国 昆虫(界)的史诗 蟋蟀|蛐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导读。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被称赞为“昆虫的史诗”。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
关于蟋蟀,作者主要描写了蟋蟀的洞穴、歌声和交配。蟋蟀一般会选取阳光、空气和结构都那么恰到好处的地方来建造安全和温馨、稳固而隐蔽的房屋。雄性尾部没有针状产卵器,只有自臀尖向斜后方长出的两只尾巴,通常会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性而鸣叫、善斗,甚至互相残杀。而它求偶的一种方式就是利用带有锯齿状的琴弓和振动膜来吸引异性。如每到繁殖期,雄性蟋蟀会更加优雅地震动翅膀,主动发动情歌优势,发出温和而动听的声音。据此作答。
10.萤火虫、蟋蟀、蝉;
①萤火虫可以通过“灯(萤火虫的光)语”来“交流”,互相传递、沟通信息。同一种萤火虫,雄虫和雌虫之间能互相用“灯语”联络,完成求偶过程。
②蟋蟀选那些排水条件优良,并且拥有充足而温暖的阳光照射的地方作为自己的住所,而且它的住所每一点必须是自己亲手挖掘而成的。
③蝉的幼虫会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来维持生命,并不断灌满自己的“尿袋”,然后用“尿袋”里的液体将泥土弄湿,方便打通地道爬出地面。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及对名著内容的掌握。
“萤火飞来促织鸣”出自陶雍的《宿石门山居》:“窗灯欲灭夜愁生,萤火飞来促织鸣。宿客几回眠又起,一溪秋水枕边声。”“萤火”代指萤火虫,“促织”是蟋蟀的别名。“朝生暮死为歌唱”指的是蝉,幼虫时寿命很长,一般有3到5年,有些长达十几年,而一旦变成蝉之后寿命只有短短几月。
①萤火虫的生命周期受环境和食物的影响,环境适宜、食物充足的时候,周期会加快。大部分种类的萤火虫生命周期是一年左右。
②蟋蟀是以善鸣好斗着称的。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并不是通过“自由恋爱”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败了其它同性,那它就获得了对雌蟋蟀的占有权,这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有利于蟋蟀家庭子子孙孙健康昌盛。
③蝉,幼虫时主要生活在土里面,以吸吮植物根部的汁液为生,通常会在土里生活多年,只有到特定时期才会破土而成、化身为蝉,通常为每年的6至7月份。一旦变成蝉之后就会一直生活在树枝上,同时在炎热的夏季雄蝉还会不断地鸣叫以吸引雌蝉,从而完成下一代的繁衍。成蝉之后它们的寿命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同时还要面临着各种天敌的存在。据此作答即可。
示例:蟋蟀是以善鸣好斗着称的。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并不是通过“自由恋爱”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败了其它同性,那它就获得了对雌蟋蟀的占有权,这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有利于蟋蟀家庭子子孙孙健康昌盛。
11.(1)西安事变
(2)周恩来,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详解】
(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把握,明确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西安事变,选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二章“又是白色世界”,该章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情节识记。
根据原著内容表述: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据此可知,中共派周恩来去谈判。通过此次谈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2.(1)C
(2)【材料一】红军帮穷人,救中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材料二】红军领导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深受爱戴。
【材料三】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文中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或作品的素材是来源于中国革命者的斗争生活经历,很多内容是“口述实录”。)从这个角度看,本书中的故事是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中国革命者)所创造、所写下的。素材的整理与艺术加工是作者完成的,(或作者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是作者写的。
【详解】
(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由选段“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可知,“他”是周恩来,书中斯诺对周恩来的印象有: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等。
故选C。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根据【材料一】“朱德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 同甘共苦……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可知,朱德将马给走累了的同志骑,关心部下,可见红军的将领没有架子,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深受爱戴;
根据【材料二】“红军对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有挨过打”“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可知,红军深受百姓爱戴,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红军帮助穷人,打地主和白匪,抗日,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上思考问题;
根据【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知,红军不惧艰难险阻,认为“万水千山”也不过如此,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这一本书是我写的”指的是作者是埃德加·斯诺。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指的是本书中的故事是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中国革命者)所创造、所写下的,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者,同时作者的素材也是根据他们的口述而来。所以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13.(1)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2)埃德加•斯诺(或:斯诺)
【详解】
(1)本题考查名著标题含义的理解。
《红星照耀中国》书名运用了比喻的说法,埃德加•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可知“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2)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的识记。
这个文段,是作者埃德加•斯诺刚刚进入红区时与当地农会主席刘龙火的对话。“我回他说没有”的“我”即作者埃德加•斯诺。
14.(1) 斯诺 《西行漫记》 二万五千里长征
(2)“这些”人是红军;勇夺泸定桥;坚强的意志/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的革命信念)。
【详解】
(1)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第二空,《红星照耀中国》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
第三空,斯诺在书中写的“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中的“大迁移”指的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当时由于王明、李德等左倾错误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大转移,总的行程两万五千里,是历史上最大的转移。在长征中,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革命的精干力量得到保存,同时在沿线宣传了革命的思想,扩大了红军的影响。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伟大的长征精神,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和理解。
第一、二问,联系“十六条很粗的铁链,长有六七百尺,横过河的两岸,两头都钉在两岸的岩石下。木板做的桥面,一半已经被毁坏了,只剩光光的铁链子”的内容可知,这座桥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这些人”指的是红军,他们“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是指“勇夺泸定桥”的事件。
第三问,自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到1936年10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和红一、红二方面军分别在会宁、静宁将台堡胜利会师,完成历时两年的长征。其间,党领导下的各路红军将士,在前有敌军堵截、上有敌机轰炸、后有敌军追击的情况下,战略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于数万里崎岖道路上,用双脚与敌人的飞机汽车竞赛,血染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先后与敌人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浪涛汹涌的江河,征服约40座人迹罕至的皑皑雪山,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以超凡的勇气和毅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人类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据此可知,红军战士凭着他们坚强的意志(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战胜所面临的各种困难的。
15.(1)斯诺(或 埃德加•斯诺)
(2)埃德加•斯诺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和边区的军民建立了深厚感情,西北革命区对于他简直像家一样,表达了他对边区恋恋不舍的感情。
(3)C
【详解】
(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美国记者斯诺于1936年进入苏区,这正是红军经过第五次围剿之后非常脆弱的一段时期,他是最早进入红色中国报道时讯的外国人,斯诺历时四个多月的采访搜集资料,后整理成这本书,斯诺的采访本应是为英美国际报刊来提供报道,后来《西行漫记》取得如此重大的影响和波及,恐怕斯诺本人也没有预料到。斯诺有一句话极动人,他在离开的时候写道:我心里感到很难过。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红军一定是有超乎我想象感染人的热情,才会让一个外国记者对红色中国抱有如此深刻的眷恋。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选段二出自名著的第十一章第五篇“告别红色的中国”,此时的作者要离开这片生活了四个多月的异国土地,虽然是“回家”,但这些天的经历让他与这里的军民真正地走到了一起,完全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所以此时他觉得“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表现了他与这里的难舍难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大迁移”是指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故选C。
16.(1) 西行漫记 中国工农红军
(2)B
【详解】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名著内容识记。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长征》第二节《举国大迁移》原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红军说到它时,一般都叫‘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其间迁回曲折,进进退退,因此有好些部分的长征战士所走过的路程肯定有那么长,甚至比这更长”可知,题干中的话是斯诺对红军长征这一事件的评价;
故选B。
17.(1) 埃德加·斯诺 毛泽东
(2)C
(3)人物+事迹+形象,写毛泽东不给分。示例:周恩来: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可以看出他热心周到,头脑冷静,做事讲究方法。
【详解】
(1)本题考查作者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结合选文中“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可知,文段中的“他”是毛泽东。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分析。
A.从“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中可知,描述的人物是周恩来;
B.从“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在一起讲故事”中可知,描述的人物是朱德;
D.从“发动了平江起义,又同起义的农民会合,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中可知,描述的人物是彭德怀;
故选C。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作答时,注意审清题干“人物事迹品评人物形象”,可采用“人物+事迹+形象”形式。
示例一:贺龙:长征路上背受伤部下行军,生活与部下一样简单,可以看出他爱护部下,平易近人,做人做事讲究平等公正;
示例二:彭德怀:带领农民对抗地主,可以看出他公正耿直,追求平等,具有正义爱民之心。
18. A贺龙 B三十位英雄“飞夺泸定桥”
【详解】考查名著人物和名著情节。
第一空:根据“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苏区”“虽然他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他的妹妹很像他,个子高大,是个大脚女人”可知,“他”是贺龙。贺龙关爱士兵。
第二空:“先锋队强渡安顺场”之后是“飞夺泸定桥”。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这时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现在赤脚的红军战士就沿着峡谷间迂回曲折的小道,赤足向泸定桥出发,以惊人的战斗意志占领了泸定桥。
19.(1) 埃德加·斯诺(或斯诺) 红小鬼
(2) 彭德怀 朱德(或朱总司令)
(3)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勇气的力量,我觉得我们从小就要树立志向与目标,碰到困难,要勇于迎难而上,做一个有尊严、责任意识强的生活勇者。
【详解】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识记。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1)根据选文“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的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可知,选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另据“作者”的提示,可知此处填“埃德加·斯诺(或斯诺)”。
(2)根据选文(二)“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可知,选段叙述的是少年先锋队队员的故事,回顾原著可知作者亲切地称他们为“红小鬼”。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根据选文(三)“通行证就是我写的”可知,A是彭德怀;根据“‘即使你是B,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结合A是彭德怀,可知,B是朱德(或朱总司令)。
(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勇者”一词常见于早期的日式RPG游戏中,本意是指从危机中拯救人们的、勇敢的英雄。
根据选段一“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可知,“勇者”要有尊严;
根据选段(二)“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可知,“勇者”要不畏艰难困苦;
根据选段(三)“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可知,“勇者”要忠于职守(或职责)。
示例:我从这些少年先锋队队员的身上看到了勇者的力量,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从小就要有理想、有信仰、有尊严,不惧任何艰难险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0.(1)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2) 国民党军队 泸定桥本身 当地四川人 大渡桥横铁索寒
(3)符合信的格式:称呼、问候语、落款、时间;内容与表达要点:坚定的革命信念,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不怕牺牲,勇于献身。
【详解】
(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根据【材料一】中“正在清闲地向着大渡河前进”,能够看出是强渡大渡河事件;根据【材料二】中“谁能想到红军会用几条光光的铁链子就过河”能够看出是飞夺泸定桥事件;根据【材料三】中“他们是人类?是疯人?或是神仙呢?”和【材料四】中“战士们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厉害,那么勇敢”能够看出,这是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对于红军无私英勇的高度评价。因此可以判断以上材料均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 上一篇:听课笔记:五上《漫画老师》执教:刘玉凤
- 下一篇:澳翔劳保鞋:安全守护,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