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家乐发源地:人气锐减,乡村旅游何去何从面临走向拷问;看历史,巧访创始人释老宅疑窦
发布时间:2025-01-25 10:35 浏览量:13
近日,笔者二次游访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农科村,这里是中国农家乐发源地,也是汉代大儒扬雄的故乡。据百度百科介绍,扬雄(公元前53年-18年),又作杨雄,字子云,名士严君平弟子,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中国西汉末年哲学家、文学家、辞赋家、思想家。
牌坊横批是流沙河题写的“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立柱上是纪念扬雄的对联。
一、人气不再的农科村:乡村旅游发源地,农家乐歇业比比皆是
农科村就在牌坊正前方不远。笔者上次游访农科村是2019年11月,作为农家乐发源地,所见乡村旅游气息浓烈,农家乐和游玩项目随处可见,人气不算很高但还行。但这次所见就明显差多了。
到处可见这样不再营业的店铺。
上图院子大门开着,内堂全是关闭的。这样闲置的大小院子随处可见。
这些照片拍摄时间是2025年1月18日,星期六,午后。从时间和明媚的阳光看,正应该游人聚集,但整个农科村道路上都是这样冷冷清清的。有些地方有一点零星的游动人员,还以当地村民居民居多。
上图看起来人多一点,但仔细瞧,其实当地村民居多:晒太阳、散步、过路。
有一位镇上购房居住的外来住户向我们介绍,他已经搬来七八年了,所见这些年基本这样,没有人气,没有生意;只有到了晚上,镇上的人出门休闲散步,才见人稍多点。他解释说,他现在来,也是因为带孩子转转。他确实带着小孩。
2019年来农科村,两个人。在友爱镇与农科村临接的一个旮旯顺路便餐,如图:
当时那些铺面都在营业。我们选择了绿色门那家。可想当年不缺游客。而今却风光不再。
在这样冷清的场景中,只有创始大院还惹人注意。
二、创始大院升级,但如今人气有限
走进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大院,看到的是一片很现代的建筑群,但游人零星。
上图的右侧就是农家乐创始老宅,左侧箭头牌是指示标识。
标志石左下认证落款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审委员会·二零零四·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掀起的政治经济改革大潮,给创始人提供了最好的创新、创业、奋斗、拼搏的土壤。老一代乘着这股春风,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到2011年,大院在子辈的继续努力下升级至今,已发展为第三代乡村旅游酒店(图略)。
虽然我们2019年来过农科村,但当时只是把这个村子当做农家乐的发源地,就只随便逛逛,没有见到徐家大院,或者见到了大门没有在意,没有进去。那时热闹的院子多。这次是第一次走进这个中国农家乐的创始院落。
当我看到徐家农家乐创始老宅和展示,不免有点疑惑: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这房舍是原样的吗?
我没有理由否定,也没有理由相信。
三、老宅历史风格的真实性,创始人释疑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想找当地人问清楚,但院内实在看不到更多的人。有零星的一点人,一看就是游客。怎么办?
一开始没有仔细看介绍,以为这座老宅作为历史放在那儿供参观,院内的其他建筑是发展后多个商家的经营场所。后来我转到一个厨房位置,见到一位中年女服务员收餐具过路,一问,才知道整个庭院属于一家,是老宅的发展。于是引起重视,回过头拍照理清来龙去脉。在老宅外面等了一会儿,终于见到一位50来岁穿着工作服的妇女过路,问她:老房子是80年代当时真实的样貌吗?她回答:是。但我仍然半信半疑。
开始我只拍了老宅和几个标志图片,作为史料留存,其他作为普通商用建筑没管它。这时我才看到老宅旁边的介绍牌:第二代农家乐就在旁边。于是我去拍照。正在对准下图位置调整画面平衡,一个不速之客闯进了镜头,看她拿着拖把去做卫生,我以为是大院的勤杂工。
我想她是不是刚才我见过的那位后勤妇女,但又觉方向不对。上图的左边瓦房就是老宅,右边两层的水泥房是二代建筑的住宅区。那位服务员是朝老宅内走的,不对呀!不过如果是她,再问也没有用。但是,找不到人问,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前再仔细打听一次再说。
拿着拖把的老太进入了那间小房,我赶过去一看,年龄,肯定不是刚才问过的那位妇女,于是高兴找到了一位老者,能够澄清我的疑问。
小房间是一个茶室,老太前去拖地。一聊,才知道,她姓黎(音),原来她就是房子的主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她与丈夫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家乐,1986年建房,1988年正式营业。老宅就是他们的住宅和经营场所。呀!英雄!我居然错把英雄当成勤杂工了!我不禁心里感叹。
在那个落后时代和变革的中国,他们作为地道的农民,开创了乡村旅游的新道路。我提出疑问,黎老太介绍说,房子是原来的房子,当初就是夫妻俩在里面经营,后来修了这座砖房就搬过来了。老房子有些地方坏了,瓦重新盖过,木料坏了换过,外表也装饰过。原来如此。
一句话,现在看到的样子,并不是当时原始的外观和陈设。老宅现在只是一个创始展示馆,有过外在的装点。问题得到澄清。
黎老太还介绍说:她已经76岁了,搬进第二代住宅后,就小儿子在经管农家乐;老宅和这个二代建筑,都是在自己的承包地上建设的,后来发展需要,那些扩大的新建筑,是向邻近的农户租用的土地,租期30年,房子是自己修的。我问,那些房子的造价都不低,如果租期届满人家不出租了怎么办?老太也答不出来。
当我要离开的时候,来人了,身高约一米七左右,40来岁不瘦不胖很精干的样子。老太太介绍说,那是二儿子,叫他过来帮助挂窗帘(见二楼护栏晾晒)。原来徐老爷子就在楼上。我看着他们,想多问几句年轻的一代,但爷儿俩在楼上接洽,不便远谈和打扰,于是作罢。
离开后我一直想:一代潮流已过,新的未来怎么发展拷问着每一位时代参与者。农科村的乡村旅游,中国农家乐的创始大院会走向何方?答案在走下去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