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掠影|兴化市钓鱼镇:创新“渭水英才”培育品牌,激活青年人才“一池春水”

发布时间:2025-03-19 08:28  浏览量:3

为破解乡村青年后备干部难以真正融入,面临去留不定的发展困境等问题,兴化市钓鱼镇通过融合选聘制度和培养环节,探索乡村振兴人才“选留育用”培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强化组织保障

搭建青年人才成长“育苗圃”

一是选优配强组织力量。围绕“建好一个支部、搭建一个平台、培养一批能人”的原则,由组织委员兼任青年人才党支部书记,并选派3名高素质、有能力、重担当的机关青年干部负责抓好青年人才党支部日常联系管理工作,确保运行有序、作用发挥明显。 二是科学建设活动阵地。按照“便捷服务、便利活动、便于议事”的原则,高效整合现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八尺沟教育基地等场地资源,规范打造青年人才党支部活动阵地,确保能够开展组织生活、进行红色教育。 三是定期跟进培育进展。对照“渭水英才”培养计划施工图,定期调度人才“培育进展”,通过常态化定期阶段工作汇报、树立标杆、多维度评估等举措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持续关注青年人才的成长轨迹和发展动态。

实行动态管理

筑深青年人才集聚“蓄水池”

一是充分挖掘人才资源。采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党委把关”的方式,为青年人才“拓路”“扩容”。下沉到全镇14个村(社区),与村干部、代表等人员一对一谈话,摸排了解现有青年人才基本情况,针对性进行培养。 二是建立青年人才信息库。坚持把青年人才党支部建设成为“村干部后备力量的摇篮”,根据个人自荐、书记举荐、条线推荐等方式,建立“后备力量库”,并定制“渭水英才”培养项目,强化培养联系。 三是继续强化人文关怀。及时关心问候年轻干部日常生活困难以及工作难题,畅通沟通交流渠道,做到关心更走心。为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劳务派遣均落实工会福利。镇工会联合市民政局工会,组织青年人才联谊活动,为年轻干部寻良缘、谋幸福,将“鹊桥”搭到家门口。

创新培育模式

打造青年人才成长“新引擎”

一是集中开展培训。将青年人才纳入镇“渭水英才”培养计划,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实行乡村振兴人才分层次、多形式、全覆盖培训,定期开设专题演讲、业务能力、文字写作等培训班,由市摄影家协会老师、年轻公务员分享拍照及新闻报道撰写技巧,为青年人才加油充电、蓄能聚力。 二是建立结对机制。建立镇、村两级“立体式”培育体系,安排1名老干部、1名村支部书记直接结对联系1名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同时,针对性为青年人才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做到培养目标明确、措施具体。 三是拓宽眼界思维。借助实境课堂教育学习契机,组织乡村振兴人才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等实境教育基地,持续开展“钓鱼镇周末嘉年华·‘鱼’享星期六”系列活动,进一步帮助年轻干部拓宽“朋友圈”, 融入钓鱼“大家庭”。安排一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履职意愿较强的青年人才优先到村任职,让他们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帮助熟悉掌握镇情村情民情,推动青年人才在实践锻炼中强化担当意识、练就过硬本领、夯实群众基础。截至目前,已有2名优秀青年人才先后到2个村(社区)完成跟班锻炼。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