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退伍,在供销社上班,主任每星期偷提东西回家,让我别乱说话
发布时间:2025-03-19 17:42 浏览量:4
【声明:为阅读方便,本文用第一人称写故事,情节虚构处理,切勿对号入座!原创文章,拒绝搬运抄袭!】
"抽、抽什么?谁让你拿这个的!"大队长手掌啪地拍在供销社的小玻璃柜台上,震得称盘里的砝码哐当一响,"我告诉你王有才同志,再让我发现你私自提东西回家,这事可不是批评检讨那么简单了!"
我叫李文忠,一米八的个头,瘦削的脸庞上总挂着憨厚的笑容。今年刚从部队退伍回来,十年军旅生涯给了我一身正气和钢铁意志,却没教会我如何应对眼前这复杂的世道人心。
那是1977年的盛夏,天气热得像蒸笼,知青返城潮刚过,国家百废待兴。我告别了那身橄榄绿的军装,怀揣着组织的关怀和嘱托,被安排到了老家镇上的供销社上班。
报到那天,主任王有才披着一件褪了色的蓝布中山装,笑得见牙不见眼:"老李的儿子回来了!好啊好啊,咱们供销社又添一员虎将喽!来来来,老张,给小李介绍介绍咱们这儿的规矩。"
老张是供销社的会计,六十出头的老太太,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记账,严谨得像在做一项神圣的仪式。"小李啊,入账要细心,差一分也不行。咱这工作,看着简单,实际上门道多着呢。"
供销社是那会儿镇上最热闹的地方,从针头线脑到自行车收音机,从大米白面到煤油肥皂,几乎包揽了乡亲们的日常所需。那时候物资匮乏,样样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猪肉票、布票、粮票,五花八门的票证让我这个刚从部队出来的大头兵手忙脚乱。
第一周,我就出了不少洋相。有一次,把油票当成肉票,闹得排队的老大爷直摇头:"哎呀,小李同志,你这军营里回来的,咋连票证都分不清嘞?"我挠着头,满脸通红,心里暗自着急。
王主任倒是不以为意,常拍着我的肩膀说:"小李啊,慢慢来,熟能生巧。我刚来那会儿,比你还糊涂呢!"主任五十出头,圆脸膀,眼睛小,腆着个将军肚,在镇上很有威望,干了近二十年供销社,从营业员一步步熬到了主任。
白天忙于接待顾客,称粮食、卖日用品,傍晚还要核对各种票证账目。虽然忙碌,但工作环境倒也其乐融融。特别是老会计张大娘,没少耐心指导我业务知识,就连脾气火爆的采购员老刘,也时常给我讲解各种物资的采购渠道和验收标准。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渐渐适应了供销社的工作节奏。然而,入职一个多月后的那个周五傍晚,我无意中发现了一件怪事。
那天我留下来清点库存,看见王主任神神秘秘地从后仓库出来,手里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他那副贼头贼脑的样子,跟平日里的威严形象判若两人。
"王主任,这是搬什么呀?要不我帮您拿?"我好奇地问。
"哦,这是…这是一些样品,要带回去检查质量,你忙你的去。"王主任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说话都有些结巴。
我心里嘀咕,但也没多想,继续低头清点货架。第二周的周五,同样的情景又上演了。这一次,我注意到王主任从仓库里拿出的是两桶"大青树"食用油和一袋"白象"牌白糖,还有几块"蝴蝶"牌香皂,这些可都是凭票限量供应的紧俏物资啊!
那个年代,油盐酱醋这些日用品可不像现在超市里随便买。老百姓买油买糖,不仅要掏钱,还得掏出粮油票来。有些紧俏物资,就算有票有钱,也得排队等供应,甚至经常会断货。
我心里泛起了嘀咕,但军营里养成的纪律性让我不敢贸然质疑领导。晚上回到集体宿舍,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了连长临别时的话:"文忠啊,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实。咱当兵的,这点血性不能丢。"
犹豫再三,我决定找老会计张大娘谈谈。毕竟她在供销社待得最久,应该知道些内情。
"张大娘,我...我看见主任每周五都往家里提东西,这个...合规矩吗?"我吞吞吐吐地问。
张大娘一愣,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算盘珠子,警惕地左右看了看:"小李啊,你刚来,有些事儿...还是少看少说为妙。俗话说,'明白装糊涂,一生无大错',懂不?"
"可是这些物资都是按计划分配的,老百姓买东西排队等半天,连油票都舍不得用,主任这样做...不太合适吧?"我有些激动。
"嘘——"张大娘紧张地环顾四周,压低了声音,"你当这还是你们军营呢?社会上的水比你想象的深得多。王主任这点小动作在咱们这算不了啥,他表哥可是县供销社的副主任,咱们小老百姓惹不起的。"
我不甘心,又找了另一位老员工刘师傅。他叼着"大前门"香烟,眯着眼睛:"小李,你还是太年轻气盛啊。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现在这年头,谁不想弄点东西改善改善生活?只要数量不太离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得了。再说,主任也没少照顾咱们不是?过年不都发过土特产吗?"
刘师傅的话让我更加困惑。军营里的纪律严明,从来没有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情。我想起每天来供销社排队的乡亲们,他们省吃俭用攒钱买点油盐酱醋,有时候等半天也买不到想要的东西。而王主任却能轻而易举地把这些紧俏物资带回家。
我开始暗中观察,发现王主任确实每周五都会带走各种物资,从未登记过。有一次,我偷偷跟着他回家,看到他把东西交给了他那个讲普通话带京腔、穿着"的确良"衬衫的儿子王小军,后者骑着"永久"牌自行车去了县城。
后来从街坊邻居那里打听到,原来王主任的儿子在县城做"倒爷",拿着这些紧俏物资倒卖,赚取差价。那年月,做这种"投机倒把"的勾当是要被严厉批判的。
我的心里燃起了一团火。在部队十年,我最敬佩的就是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老战士们。他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不贪图一丝一毫的私利。而现在,我却亲眼目睹这种中饱私囊的行为。
我开始整理证据,偷偷记录王主任每次拿走的物品和数量。三周后,我决定向公社大队长反映情况。大队长李铁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出身,在农村时就认识我爹,在村里很有威信。
"文忠啊,你可要想清楚,这事不简单哪。"大队长听完我的叙述,严肃地说,"咱们镇上谁不知道王有才的表哥在县里当官?动他,你可就是'捅马蜂窝'啊!"
"大队长,我在部队里学到,看到不对的事情就要指出来,这是对组织负责。特别是在这物资这么紧张的年代,老百姓买个油买个糖都要排队,凭什么领导就能私下拿?"我坚定地说。
大队长沉思片刻,拍了拍我的肩膀:"好小子,有骨气!我会调查的。你放心,只要是原则问题,县里也不敢徇私。但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说不定会有人给你穿'小鞋'。"
果然,第二天上班,气氛明显不同了。同事们对我的态度变得疏远,有人甚至投来责备的目光。午休时间,刘师傅把我拉到一边:"小李,你太莽撞了!得罪了王主任,在这小镇上你以后怎么混?听说他已经知道是你告的状,正气头上呢!"
我心里有些发慌,但转念一想:如果连这点正义感都没有,我还算什么军人?当初入伍宣誓时,可是对着党旗和军旗保证过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让我没想到的是,三天后,镇里来了个年轻人,自称是县纪委的小干部,要找我谈话。
"李文忠同志,听说你反映了一些情况?"年轻人推了推眼镜,谨慎地询问。
我如实告诉了他所有情况,包括我记录的王主任拿走的物资清单。年轻人认真地做了笔记,临走时拍拍我的肩膀:"谢谢你的举报,我们会认真调查的。"
就在我以为事情有了转机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那天下午,王主任突然把我叫到了办公室,脸色阴沉得可怕:"小李,听说你最近到处打听我的事?"
"我...我没有..."我心虚地否认。
"别装了!我都知道了。"王主任突然变了脸色,语气缓和下来,"其实你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跟我说嘛,需要什么东西我可以给你搞一点,大家都是自己人,何必去外面嚼舌根?"
我没想到王主任会来这一招,一时语塞。他接着说:"听说你妹妹要上学了?我认识县一中的校长,可以帮忙说说话。你也是懂事的人,以后咱们好好合作..."
这是明显的拉拢!我心里一震,想起了政委教导我们的话:"腐蚀往往从一点小恩小惠开始,一旦接受,就会越陷越深。"
"王主任,谢谢您的好意。我妹妹的学校已经定了,不用麻烦您了。"我硬着头皮回绝。
王主任脸色一沉:"好,好得很!既然你这么清高,就别怪我不讲情面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的工作安排突然变得异常繁重。从卸货、搬运到打扫卫生,样样都落在我头上。有客人投诉,王主任总是第一个把责任推给我。原本答应分给我的集体宿舍也迟迟不见动静,我只能暂住在供销社的库房里,晚上又冷又潮。
就在我几乎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转机出现了。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县纪委和公社的干部突然来到供销社检查。他们清点了库存,核对了账目,还查看了王主任家中的物品。
证据确凿,王主任被当场停职。
那是我至今难忘的场景。王主任被叫到办公室,满脸通红地站在那里,眼神中充满了愤怒和羞愧。
"王有才同志,根据群众举报和我们的调查,你身为供销社主任,不为人民服务,反而利用职权侵占公共物资,让家人从事投机倒把活动,性质恶劣!"县纪委的干部严厉地批评道。
王主任低着头,不敢直视任何人。会议结束后,他从我身边经过,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小李,我待你不薄啊,你却这样对我..."
那一刻,我心里也不好受。王主任确实对我不错,教我业务知识,关心我的生活。但是,原则面前不能含糊。我想起了部队里政委常说的话:"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私心杂念。"
王主任被撤职后,供销社暂时由张大娘代理。起初,同事们对我避而远之,背后指指点点。"告密者"、"不讲人情"这样的闲言碎语不断传入我的耳中。我甚至还收到过匿名恐吓信,说要"教训"我。
但让我意外的是,这时候刘师傅站了出来:"都别瞎嚼舌根!小李做得对!咱们吃的是'大锅饭',拿的是国家工资,凭什么有人能贪污公家的东西?那些被王有才拿走的物资,本该是咱们老百姓凭票买到的!"
刘师傅这一表态,让我感动不已。原来他表面上看似圆滑,内心却也有着明确的是非观。
随着时间推移,情况慢慢好转。特别是当大家发现库存物资更加充足,顾客买东西更加方便时,态度开始转变。甚至连那些曾经对我冷眼相待的同事,也渐渐改变了看法。
"小李,原来你做得对。"有一天,一位平时不怎么说话的老同事张大伯主动找我聊天,"以前我们都习惯了,觉得那是'潜规则',没想到改变了后,大家都受益啊!"
张大娘也找我谈心:"小李,我当初劝你少管闲事,是怕你吃亏。现在看来,是我胆子太小了。你退伍军人的那股正气,我们都学着点。"
半年后,一位新主任上任。他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干部,刚从县里下来,思想进步,工作认真负责。在他的带领下,供销社的工作逐渐走上正轨,账目清晰透明,物资分配合理公平。
新主任姓赵,人称"赵厂长",因为他曾经在一家小厂当过厂长。他上任第一天就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同志们,咱们供销社是服务人民的窗口,可不是谁的'小仓库'。从今天起,一切按制度办事,公私分明!"
在赵主任的带领下,供销社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他打破了原来的"论资排辈",奖勤罚懒,工作出色的员工有机会得到表扬和奖励。我因为工作认真、点子多,被任命为业务组长,负责日常供应安排。
乡亲们对供销社的评价也越来越好。以前大家买东西还要看脸色,现在服务态度好了,货物种类也多了。有一次,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大爷专门来找我:"小李同志,听说是你揭发了王有才那些歪门邪道的事,好样的!你真是咱们军人的骨气!我孙子明年也要去当兵了,我就让他向你学习!"
老大爷的话让我心里暖融融的。虽然当初做这个决定很艰难,但看到现在的结果,我知道自己没有错。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平静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那是1978年初的一个雨天,我正在清点货架上的肥皂存货,突然听见门口一阵骚动。一个年轻人冲了进来,浑身湿漉漉的,双眼通红。
"谁是李文忠?"年轻人环顾四周,声音嘶哑。
"我是,有什么事吗?"我放下手中的账本,走上前去。
"你...你就是举报我爸王有才的人?"年轻人咬牙切齿地问。
我这才反应过来,这是王主任的儿子王小军。
"我不是举报你爸,我是举报不正当行为。"我冷静地回答,"你有什么事可以好好说。"
"好好说?我爸被下放到山区那个小供销点,一个月才回来一次家,我妈整天以泪洗面,我的工作也丢了,这都是因为你!"王小军激动地吼道,眼睛里布满血丝。
我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当初我只是想纠正一个错误的行为,并没有想过要伤害一个家庭。特别是看到王小军那种无助和愤怒的眼神,我心里也不好受。
"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刚要解释,王小军突然从怀里掏出一把闪着寒光的匕首。
"你毁了我们全家,今天我就跟你拼了!"他吼叫着朝我冲过来。
情急之下,我本能地使出了部队里学的擒拿手,一把抓住他的手腕,用力一扭,匕首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我顺势将他按在地上,死死地压制住。
"放开我!"王小军挣扎着,眼中泪光闪烁。
"小伙子,冷静点!你爸犯了错,这不是小李的错啊!"赵主任听到动静,连忙跑过来劝阻。
"我爸怎么了?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为了我能上大学...他那点东西算什么?县里那些大干部,哪个不贪?就因为我爸没靠山,才被当典型揪出来!"王小军泣不成声。
他的话让我心里一震。是啊,当时我只看到了王主任的不对,却没有想过他背后的苦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和挣扎。
我松开了手,坐在他旁边:"小军,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错误就是错误,不能因为动机好就变成对的。你爸是个好人,我知道,但他走错了路。"
王小军愣住了,似乎没想到我会这么说。
"如果你真的为家里着想,就应该好好工作,用正当的方式改善生活,而不是走你爸的老路,更不是用暴力解决问题。"我真诚地说。
那天之后,我主动找到赵主任,建议能否给王主任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毕竟他之前工作能力是挺强的。赵主任考虑再三,最终答应向县里反映情况。
几个月后,王主任被调回了镇上,虽然不再担任主任,但能在家门口工作,总比在山区好。王小军也放下了仇恨,开始在县里的一家工厂踏踏实实地工作。
1978年底,我被提拔为供销社副主任。赵主任在会上说:"李文忠同志敢于坚持原则,工作认真负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回望这两年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从军营到社会,环境变了,但原则不能变。那些在部队里锻炼出来的品质——正直、担当、纪律,在任何地方都是宝贵的财富。
有时候,我也会想起王主任。他现在在一个小组当组长,负责收购农副产品。听说他工作认真,再也没有出过差错。我不恨他,只是惋惜他被一时私心蒙蔽了双眼。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做人的底线更重要。
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各种商品逐渐丰富起来,供销社的物资不再那么紧缺。我坚信,在这个新时代,像王主任那样的行为会越来越少,而正直、公平、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会越来越深入人心。
有一次,我回老部队探望,连长见了我,笑着拍拍我的肩膀:"文忠,听说你在地方上干得不错啊!还'反贪'了?好样的!"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连长,我只是做了一个军人该做的事情。"
连长严肃地说:"正是千千万万像你这样的军人,把部队的好作风带到了地方,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好!"
每当看到供销社门前排队的乡亲们脸上的笑容,我就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这种满足,比任何物质享受都要珍贵。这大概就是我从军营带来的,也永远不会改变的信念吧。
那年头,大家经常说一句话:"做人要像老百姓的贴心人,做事要像'公家人'。"这话虽朴实,却是我这两年来最深刻的体会。
虽然那身军装已经脱下,但军人的气节和担当,将伴随我一生。就像老班长常说的那句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离开军营不忘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