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冬,母亲留宿一家五口并救治一男孩,二十五年后男孩来到我家
发布时间:2025-01-21 07:26 浏览量:14
(本文原创首发,全网维权,侵者必究)
口述:童琳
整理:凤姐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1
我出生于1969年,我的老家在苏南农村。
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每年的阴历十一月份,村子里就会出现很多要饭的。
他们有的拖家带口,也有的只身一人。
这些人无一例外衣衫褴褛头发蓬乱,一手拿着一根打狗棒,一手捧着一只缺了口的大海碗。
只要他们往你门口一站,你就得往碗里放一把米或者盛一口饭。
别人家给不给我不知道,我母亲肯定会给的。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即使苏南地区,家家户户日子也不好过,挨饿的人家也有。
好在我父亲在镇供销社上班,家里条件比别人家强一点,起码不饿肚子,起码大冬天有新的棉衣棉裤棉鞋穿。
母亲天生心肠软,她只要一看到有要饭的站在门口,一秒钟也不耽搁,立刻就会起身接过来他们的破碗去灶间装菜装饭。
我们小的时候无所谓,长大一点,看到那只黑黢黢的碗就反胃,就不允许母亲这么做。
记得有一次,我家正在吃中饭呢,门口来了两个要饭的,看上去50多岁,一男一女,应该是一对夫妻。
他们脸上身上特别脏,一左一右站在我家门口,就像两尊门神,眼睛直盯盯看着我家的饭桌。
母亲碗筷一放,连忙起身要去接他们的碗,那时我已经八岁了,我皱了一下眉说:
妈,那碗脏死了,你能不能不要用手去拿?你就用锅铲铲给他们不就得了?
母亲回头说我:
大丫头,你怎么说话呢?没有一点礼貌,脏啥脏?我与你外婆也是从河南一路要饭到这儿的,难道你也嫌弃我?
我一听,闭嘴了,母亲说的是事实。
当年河南发大水,外公让外婆带着我母亲先跑去了高处,他想抢点粮食出来,却再也没出来。
望着被大水淹没的村庄,外婆痛哭失声,等了半个月,外公的遗体才被发现。
走投无路之下,外婆只好带着6岁的我母亲一路乞讨来到江苏,后来在我们这个村落了脚。
母亲从小就长得好看,跟我父亲青梅竹马长大,两人感情好的很。
爷爷奶奶也喜欢乖巧懂事的她,不顾众人异样的目光,让吃公家粮的我父亲娶了我母亲。
母亲没让爷爷奶奶失望,她对老人孝顺,对孩子爱护,对我父亲更是体贴入微,村里没有一个人不夸的。
爷爷奶奶先后病倒在床上,母亲都不辞劳苦细心照顾,两位老人走时很安详,身上干干净净,屋里没有一点异味。
02
正因为母亲也是讨饭过来的,加上她本身具备的优良品质,她从来不排斥这些外来客。
时间长了,那些要饭的都知道我母亲好说话,有时实在要不到吃的,就特意跑到我家来。
有的人被狗咬了或者感冒发烧了,也会找我母亲弄点药物治疗。
弄来弄去,我家几乎成了救济站。
我记忆里最深刻的一次,母亲做的有点过分了,父亲差点跟她吵起来。
那是1979年底,有一天晚上,我们吃过饭都关门睡觉了,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
已经腊月二十,正是三九天气,屋里屋外都冷的很。
母亲钻出被窝,抖抖索索穿好衣服去开门。
门一开,一下子冲进来好几个人,母亲吓一跳,刚想询问,只见一男人抱着一个孩子噗通跪倒说:
大妹子,求你救救我小儿子吧,他生病了,发烧发的厉害。
母亲出来时,我也早就穿好衣服跟在了她后面,一是不放心,二是好奇。
我抬眼打量这群人。
旁边一个妇女早就泣不成声,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就知道哭。
这应该是孩子的母亲,看上去很老实。
还有一位十三四岁的男孩子,还有一位十岁左右的女孩。
看来这是一家五口人在外面乞讨。
母亲赶紧把那男人扶了起来,伸出手试了试男孩子的额头,惊呼道:
怎么这么烫?咋搞的?
那中年男人回答:
我们也不知道,可能是受凉感冒了,大妹子,求你行行好,快点救救我儿子吧。
母亲稍一沉吟,嘱咐我:
琳琳,你带着弟弟去床上睡觉,妈出去叫赤脚医生来。
我一听,吓得立刻抓住她袖子说:
妈,你能不能不去?我害怕。
男人看出来我怕啥,立刻道:
大妹子,我们都跟你一起去。
母亲点头应允,进里屋拿上一件棉袄盖在男孩身上,遂带着这群人出了门直奔赤脚医生家而去。
03
那年我已经10岁,很懂事了。
我跟弟弟睡在床上,却怎么样也睡不着。
赤脚医生的家并不在本村,在离我们村二里路的石家村,我害怕母亲跟着这群素不相识的人会出意外。
还好,大约三个钟头后,门口有了响动,母亲与他们进来了,我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然后母亲就一通忙碌。
她把堆放在猪圈里的干稻草全部抱了出来,铺在了我家堂屋。
我家是两间大瓦房,西边一间屋从中隔开,里面做卧室,外面做厨房,还有一间就做了堂屋。
母亲又抱了两床棉被,放在稻草上。
我这才明白,她是想留这5个人住下。
这让我心里很不舒服,不知道母亲为什么这么干?
以前她虽然对要饭的很好,可是从来没有留他们住过宿,今天这是怎么了?
把他们安顿好后,母亲进了卧室,我很生气,脸拉得老长不理她。
母亲解释说:
琳琳,那个小弟弟生病了,病的很厉害,高烧达39度,他明天还要继续打针吃药,烧如果退不下去,人会烧傻的,这不是把他一生毁了吗?
你放心,他们不是坏人,我打听过了,他们是安徽来的,三个孩子都读书呢,成绩都很好。
我不相信的问:
读书好还出来要饭啊?
母亲叹口气说:
琳琳,我们家条件好,你与弟弟没有饿过肚子,但并不代表别人家都有吃有穿。
他们也不想出来要饭,可他们家的确穷啊,三个孩子要读书,家里还有爷爷奶奶要养活,太困难了。
琳琳啊,我们能帮一把是一把吧,想当年妈妈与外婆要不是这个村里的好心人帮助,哪里还有你跟你弟弟?
我听后,感觉母亲说的有道理,这才脸色由阴转晴。
04
这一家五口在我家整整住了六天。
白天,母亲与那个妇女带着生病的孩子去打针,其他三个人都出去要饭。
晚上,他们仍然住在我家堂屋。
第六天,男孩病彻底痊愈,又变成了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这6天里,他跟我弟弟成了好朋友,两人玩的十分投机。
第七天,一家人告别要回老家过年了,临走时,那对夫妻千恩万谢,还让那个病孩子跪下来感谢母亲的救命之恩。
母亲赶忙把他抱了起来,还去屋里抓了好多糖果塞进他口袋,嘱咐他回家好好读书之类的。
巧的很,这一家五口前脚刚走,我父亲回来了。
我家离镇上有点远,大概有15里左右,平时父亲住在供销社宿舍,只有到星期六下午才会回来。
由于到了年关,供销社太忙,上个星期父亲没回家。
他手里拎着一块肉与三条大鱼,刚进堂屋,就看到母亲在抱稻草,他问:
秀贤,你这是在干嘛呢?还有四天要过年了,家里准备的怎么样了?
母亲回答:
不咋样,我收好稻草就去忙。
弟弟嘴快,在一边说:
爸爸,妈妈前几天留了一大帮要饭的在我家住,他们刚刚才走。
父亲一听,生气了,责怪道:
你真是越来越过分,再怎么着,不应该留那些人住家里,一旦碰到坏人怎么办?
等父亲嚷嚷完毕,母亲这才告诉了他所有详情。
父亲听说母亲这是为了救一男孩,这才消了气,但是他还是关照了一句:
以后还是小心一点好,我如果不在家,不要再引这些人回来住。
母亲答应了。
后来的几年里,那一家五口没有再来过,但是写来一封信。
大致意思,他们夫妻去了镇上做点小生意,不想再出来乞讨,餐风宿露的,孩子容易生病,太危险。
时间长了,我们家对于这件事也就忘记了。
想不到25年后,有一个仪表堂堂的男人找到了我家,自称是当年我母亲救治的那个男孩。
老母亲一听,激动的热泪盈眶,她拉着男人的手上下打量道:
孩子啊,你长这么大了啊?都比我高出一头了,你爸你妈还好吗?你姐跟你哥现在干什么?你又在哪里上班啊?
男人微笑着一一作答,对母亲的态度很是恭敬。
听到他一家子如今日子过得很好,母亲含着泪点头:
过得好好啊,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男子在我家吃过中饭,然后告辞走人,老母亲依依不舍把他送到了村口的大路上。
等母亲晚上睡觉时,感觉枕头有异样,掀开来一看,居然是一包钱,数一数,足足两万元。
母亲惊呆了,她瞬间明白,是白天来的男人留下的,他这是来报恩了啊。
这一个举动,又让重情重义的母亲泪流满面。
之后的日子里,我家经常收到礼物与汇款单。
2008年,男人特地带了他的老父母来我家故地重游,两家见面,自然是悲喜交加,叙不尽的别后情。
男人的父亲说:
还得谢谢你呀大妹子,那年如果不是你出手相救,我这小儿子就没了。
老话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话还真对。
我家三个孩子,顶数这三小子有出息,他大学毕业后在省城捣鼓了一个装修公司,挣钱可多了,我们一家子都靠他养活呢。
这孩子是好样的,他始终忘不了你对他的好,一直要嚷嚷着过来看你,这不,他就来了。
母亲听后,又是一阵感叹,想不到自己当年的一时善念,能让一个农村穷孩子有今天这般成就,真是令人欣慰啊!
两家人在我家的小院里欢乐相聚,那欢声笑语飞过院墙,与树上的鸟叫声汇合,谱写成一首愉悦的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