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中山路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5-04-09 06:14 浏览量:7
文 | 陈金全
我于1939年出生在嘉兴中山路南的县南街,北面正对现在的工人文化宫。而它以前曾是县衙所在地,故此街命名为县南街。
1942年,我父亲要开办一家加工铜锡器皿的作坊,择在原中山路的荐桥街我舅父家。1945年,作坊和全家搬到中山路县前街现在工人文化宫的隔壁。后来我父亲病故,作坊关闭,家又从中山路搬至自由弄(原称贤娼弄),那是1957年。
直到1992年,因自由弄地段欲建造磻溪大厦需拆迁,我才又第三次搬家。1988年,离自由弄咫尺的中山路建国路口建造起商业大厦,我经常怀抱幼小的外孙前去。江南大厦大概也是那时耸立起来的。
算起来,我生活在中山路街区的时间前后长达34年。
原先的中山路不太长,大约一公里多点,马路也不宽。从环城东路到市心弄(即现在开辟的禾兴南路),最早路面是竖砖砌成,因年代久远而变得凹凸不平。它是将原先的荐桥街(环城东路至秀州路一段)、县前街(秀州路至建国路一段)、集街(建国路至市心弄一段)三条街集合统一命名而成。
秀州路原是一条荐桥河,中山路上建有荐桥,故称荐桥街。
县前街因地处原县衙前面的街。建国路与中山路交叉向北的一段原叫大落北,再向北称北大街。
嘉兴人通常以南为上、北为下,称上南落北。按嘉兴的方位,自由弄拐弯向东连接的街从县南街起称东大街;市心弄向南为南大街;靠近环城西路连通斜西街的一条街称西大街。当时市心弄以西人们习惯称天官牌楼,那里道路弯曲又狭窄,周边乱砖石遍布,荒无人烟。
嘉兴撤地建市以后,中山路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中山路两旁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拆建,建造了中山西路桥,将中山路不断向西延伸,造就了东西长6公里、宽40米的有“浙北第一路”之称的交通大道。
1945年秋,我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经人推荐,我到中山路道前街浙江嘉兴县湖光镇第六保国民学校读一年级,后来学校改名为浙江嘉秀镇第一保国民学校。该校坐南朝北,校门是两扇黑漆大门,走过门厅才到教室和天井。
学校每日要举行升降国旗仪式。下午放夜学前,同学们要集合排队在天井里行注目礼降国旗,同时要唱《放学歌》。歌词是:“功课完了,要回家去。先生、同学,大家暂分手,明天会。老师们,明天会!同学们,到明朝,来上学,再相会!”若遇到星期六下午唱歌时,歌词“明天”换成“后天”,“明朝”改成“后朝”。
放学后,大家要排队回家。顺路的同学编排成一队,依次离队回家。我每日从中山路家中出发,步行从中山路经少年路(原来叫童军路),再转弯到道前街。
1948年,为获得更好的师资和学习环境,我转学到浙江嘉兴县嘉秀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读三年级。该学校地处少年路精严寺街拐角处,要走上多层台阶才能进入校门。
1949年后学校先后改名为浙江嘉兴市建设区中心小学、嘉兴建设小学。当时学校内还附设幼稚园(现在叫幼儿园),分初级班和高级班。后来学校大门改造至少年路上,就是现在嘉兴市实验小学的前身。
1949年后,因中国与苏联两国关系友好,称苏联为老大哥。按当时规定,我于1952年1月,小学毕业前半年加入中苏友好协会。
我原来就读的嘉秀镇第一保国民学校,1949年后先后改名为鸣羊门小学、少年路小学,原来在中和街瓶山脚下的嘉兴红卍慈小学后改名中和街小学,两校分别于1978年和1999年并入嘉兴市实验小学。
嘉兴市实验小学建校于1905年。2005年该校百年校庆出版了《悠悠百年》校史集和《百年嘉实》纪念册。我因保存了历年的学习成绩报告单和毕业证书,征交给学校校史陈列馆,才有幸获此资料。从资料中获悉:陆廷贤女士在1945-1949年期间担任该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跟随丈夫去了台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曾是她的学生。所以百年校庆时,宋楚瑜先生惠赠题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嘉猷式焕,兴校乐群”。
1946年,我8岁,与我祖母在中山路陈万昌铜锡号作坊的家门口请人拍了一张照片。时值冬季,我身着一件长衫和蚌壳棉鞋,理着短发,一副老实巴交的憨态,从中可以领略当时的社会风情。身穿长衫直至20世纪60年代前仍为时尚。
现在中山路秀洲区委党校附近,20世纪50年代曾有一所嘉兴市立初级中学(简称嘉兴市初)。我的三年初中学习,就是在这所学校里完成的。
嘉兴市初当时也算是一所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学校大门朝向中山路。进校门后园子内两旁植树绿化,后有一门厅为教师宿舍。再进入校园是礼堂和宿舍区,最后面才是教室和操场。教室为平房带走廊,宿舍区和教室间有廊棚连接。
校园内有数棵参天大树。共有3个年级12个班级,分成甲、乙、丙、丁班。学校里为来自嘉兴郊县的学生设置宿舍。当时学生上学没有书包,用一块印花布包裹课本。学生称老师为“先生”。不知何时,因学校布局调整,并入大年堂前的嘉兴四中。
三年的同窗学习生活,我们同学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仍每年举行同学聚会,看望耄耋教师并与其经常联络。
中山路上的商店和民居大多为二层楼房,比较古朴。有些商店如药店、酒楼、浴室等为经商需要,修缮和改造了门面。但仍有较多店面保持排门板式样,早拔板晚打烊。民居的门面在排门板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改进,将门板上半段横向截断并成整体,上部用铰链与上横档固定连接,可以上下开闭。开启时用一根木棍撑住,称为“叠子窗”。
白天打开后,既可以通风又可采光,犹如现在玻璃幕墙的气窗,而下半段门板或钉牢或嵌在下横档的槽内。在大门处有一根止档固定门板。而大门的门轴靠上下两个固定在墙上的门白转动,长时间的活动,使其变得十分光滑,“流水不腐,户枢不大门用门闩闩住,有时也闩住整体门板。考蠹”的成语就出于此。
讲究一点的人家将叠子窗改换成玻璃窗或干脆门面砌成带窗的砖墙。这种木板门面在嘉兴比较普遍,而中山西路一带尤为多见。为防日晒雨淋而腐朽,隔一定时间还要给木板涂上桐油。客堂间地面用大方砖铺成,有的浇筑水泥地面。
二道门的腰颈板前摆放着长形的贡桌和八仙桌。桌两旁是木质雕花靠背椅。腰颈板上悬挂着画轴和对联。家道殷实的人家在客厅两边还摆放案桌和太师椅。楼上的窗门大多采用小格木框玻璃窗。这种高雅而宁静的构筑和陈设往往会使人发出“诗书传家久,忠厚继世长”的联想。
历数中山路上比较高端或另类的房屋建筑,有县南街向东不远处的嘉兴市政府第二招待所的高墙和石库门,内有长方形天井和落地长窗的楼房。在二招西面则有一幢坐西朝东风格典雅的楼房,一律落地长窗,水泥铺就的天井,照影壁即是二招的围墙。房屋台基较高,从中山路进出,需要上台阶。在荐桥街大弄向东不远处,坐北朝南原有一排日式平房建筑,一律洋瓦和玻璃窗墙。还有它斜对面的燃料公司经改造而成的现代建筑。
中山西路的商店,主要分布在少年路口和对面的大营桥堍附近。
汤家弄对面有一家洗染店。向东不远处门前有石牌坊的锯木板工场。除此之外,大多为居民住宅。中山东路从建国路口开始,有高公升酱园和对面的久香斋糖果食品店,店面从建国路弧形开向中山路。
久香斋与建国路香花桥旁的味香斋糖果食品商店和张家弄的五芳斋粽子店是原来嘉兴用“斋”字命名的三大名店。从人民路(新中国成立前叫小落北和初觉路)路口开始,依次开设纸张店、中药房、大饼店、蒋家饭店、三八食堂、傅成荣炒货店、陆佰鑫裁缝店、天丰米店。
中山路南侧建国路面对有周家豆腐店、饭店、西埏桥边茶馆、老虎灶开水店。自由弄口两旁有大昶鑫酒楼和许家炒货店。在嘉兴市初西边有东风旅馆,东边有酱酒店、“来称三”牙科,对面有锯木工场。走过荐桥,南面依次有麻油店、燃料公司、姜家照相馆、竹器店、日升浴池,环城东路和中山路口的水果商店。
北面大弄向东有文庆白铁社、药房、银行、车辆修理店和江南春饭店。当时尚无中山东路桥,正对中山路口有一家药房。从中山路转向环城东路向北去轮船码头;向南经南湖影剧院门前,再转弯经宣公路和宣公桥可去嘉兴火车站。
中山路两旁的小街或弄堂自东向西有荐桥河下(现已填河拓宽成秀州路)、县南街、自由弄(现已建房屋)、人民路(已与老建国路打通拓宽成建国路)。建国路以西依次有汤家弄、少年路、西道弄(现江南大厦东侧)、大营桥街(现紫阳街)和火德庙街(现为戴梦得停车场)。
中山路上原有三座钢筋水泥平桥,依次是荐桥、西埏桥和韭溪桥,它们各自都有故事。荐桥河下据说曾发生媳妇毒死婆婆的事件,最终查明婆婆是因食用媳妇祭祀的鸡肉(被蜈蚣咬过)而中毒。西埏桥因附近在晋朝时就有西埏里地名而得名。韭溪桥因附近有嘉禾八景之一的“韭溪明月”而闻名。
在自由弄内原有一座外观与民居一般的大仙堂。有专人当庙祝,不断有人前来烧香拜佛。向里走不远处拐角一墙门内有苏小小墓,墓碑不大,故自由弄原叫贤娼弄。
西埏桥下的市河不宽,向北与建国路并行流向北门望吴桥。向南在茶馆后分成两条河流,一条径直向南经一座小石拱桥,沿子城东墙向南;另一条在茶馆后折向西,沿子城北墙与中山路并行流向大营桥和韭溪桥。子城北墙较高,河滩坡度又陡,基本无人来往。
中山路瓶山脚下,原有石块堆砌的矮墙,有几处缺口,人容易爬上去。在人行道上有一口水井,井水常年既满又清,石质井栏圈内壁有多条深槽,那是井水吊桶绳长年摩擦所致。现在竖立在中山路瓶山入口处的灵光井,即是当年水井的遗址,却非当年的遗物。
工人文化宫原称工人俱乐部,当时其内部建筑物不多,最多只是一座电影放映礼堂,灯光篮球场还是后来建的。东面有一个防空洞一样的土堆,人可以钻入洞内。中山路街面的围墙,大门东面是一排宣传橱窗,西面建造了购票的窗洞。
新中国成立后,嘉兴的行政级别是县级,属嘉兴专员公署管辖,下辖十个县,驻地嘉兴。“大跃进”时,地区公署从嘉兴搬至湖州,直到1983年撤地建市。
当时工人文化宫是嘉兴仅有的几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每年举办的地区春秋两季物资交流大会,相当于现在的展销会,都在工人文化宫进行。每当大会期间,会场彩旗招展,人声鼎沸。会场上布置一个个展销摊位,高音喇叭声直送我家后院天井,热闹非凡。
每个参展县都会利用高音喇叭,大力推荐和介绍本县的实力和产品。当然参加展销的基本上是嘉兴周边的六个县。此时,我第一次听闻“金平湖、银嘉善、桐乡是块金刚钻”的顺口溜。这是桐乡县的声音,说明桐乡是块宝地,物产丰富。那吆喝声显示当时的竞争场面。
灯光篮球场建成后,更增添了工人文化宫的人气。不仅白天有球赛,晚上更是接连不断。球场灯光通亮,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围观人群的呐喊声此起彼伏,一浪接一浪。这在人们业余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年代,是观看电影之外唯一可以释放能量、放松心情的去处,也是当时人们业余生活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