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鞋不当,脚要遭殃?医生:老人2种穿鞋习惯超伤身,快劝爸妈改

发布时间:2025-04-10 14:30  浏览量: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在家穿拖鞋、外出穿老布鞋,这是不少老人一直以来的穿鞋习惯,图的就是一个舒服、不勒脚、不闷脚。

很多子女看到也没多想,觉得老人年纪大了就该轻松点穿鞋,别夹着脚,别磨着跟。

但医院骨科和康复科的医生却说过很多次,这两种习惯对老人脚部伤害特别大。

外表看着没事,骨头、关节、足底肌肉其实天天都在吃苦。

每年因为穿鞋不当导致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膝关节退变甚至跌倒骨折的老人,远比想象中多。

穿拖鞋的问题不在拖鞋本身,而是它的结构决定了脚必须处于不稳定的姿态。

大部分拖鞋没有后跟固定,脚掌在抬起时必须主动用足趾抓紧鞋底才能防止脱落。

这种动作听起来很小,可一天走下来会重复上千次,尤其是家务活动多的老人,走动、下蹲、原地转身的动作会把脚趾疲劳放大。

长期下来,趾屈肌群容易形成紧张状态,造成足底筋膜过度拉伸,时间久了筋膜末端发生小裂纹。

这些裂纹不会一下子疼起来,但慢慢就会出现早晨起床第一步特别痛、站久了脚底发硬这些症状。

北京积水潭医院有个长期跟踪研究,他们观察了136名家中常年穿拖鞋的老年人,发现其中有61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足底筋膜炎,占比超过44%。

而不穿拖鞋的人群中只有18%。

进一步检查还发现,这些有筋膜炎的老人里有21人足底已经出现了钙化性沉积,也就是骨刺的雏形。

这不是鞋磨的,是长时间牵拉造成的骨质代偿性生长。

如果这时候还没换鞋,继续穿着这种无后跟的鞋型活动,钙化就会继续发展,最后变成真正的跟骨骨刺。

等骨刺形成,足底会持续疼痛,走路像踩针一样,一天都别想好过。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是“内旋过度”的问题。

拖鞋没有内衬支撑,足弓无法得到保护。

老人随着年龄增长,足弓本身就有塌陷趋势,加上鞋底太软,每走一步足部内旋就更厉害。

内旋不仅让脚歪着走,还会牵连到小腿筋骨、膝关节。

膝关节原本是按直线受力设计的,一旦足部内旋,它就得跟着旋转,结果膝盖软骨受力不均,加速磨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膝关节退行性研究发现,长期穿软底拖鞋的老年人中,膝关节软骨磨损等级平均高于普通鞋穿戴组0.8级以上。

别小看这0.8级,一旦达到三级,膝盖就开始疼,站立时间大幅缩短。

再说布鞋。很多人以为布鞋轻便透气,其实市面上卖的很多布鞋根本没有鞋垫支撑结构。

鞋底偏薄,材质柔软,不具备抗震设计。

老人走路时候跟骨直接承受地面的反作用力,这个力每落地一次就传到腰部、髋部。

几十年骨头的磨损早就没了弹性,脊柱一震一震地扛着,时间久了腰椎间盘就撑不住了。

腰疼、腿麻、坐立不稳,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这类“震出来”的。

很多老人没腰伤病史,但换了硬底支撑鞋子之后,腰腿疼的问题明显改善,说明鞋子确实是个关键环节。

更麻烦的是布鞋的鞋头设计普遍偏窄。

有些老人脚趾已经变形,尤其是拇趾外翻或者小趾内扣的人群,穿窄头布鞋更压迫脚趾。

脚趾被压迫后骨关节长期受应力不均,会加速畸形发展。

美国骨科协会发布的2021年研究里指出,拇外翻发展速度跟鞋头宽度成负相关,鞋头每缩小1cm,拇外翻角度平均增加2.1°。

很多老人最后走路都不敢着力大脚趾,就是这个病拖出来的。

更有甚者,脚趾长期摩擦后会起泡、角质增生、破皮感染。

糖尿病患者如果碰上这类问题,愈合困难,最后发展成糖尿病足甚至截肢的也不少见。

另一个老年人常犯的问题,是鞋不换。

很多老人穿鞋习惯特别“节俭”,一双鞋能穿五六年,底都磨得平了也舍不得换。

这个“旧鞋陷阱”问题比想象更大。

鞋底纹路磨平后,防滑能力下降,稍微地面有水、路不平就容易滑倒。而跌倒对老年人是最严重的健康威胁之一。

中国疾控中心在2021年发布的数据中提到,老年人意外死亡中,因跌倒致死的比例占到了26.7%。

一部分人是髋骨骨折之后引发的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最终没挺过恢复期。

谁都不愿意把命丢在一双鞋上,但现实就是,很多人不知道鞋底已经成了健康漏洞。

除了旧鞋,还有种更隐蔽的问题是“鞋里没垫”。

不少老人嫌鞋垫麻烦,觉得加上鞋垫挤脚,就干脆拿掉不垫。

没鞋垫的鞋子对足底刺激更直接,尤其是有脚底脂肪垫退化的老人,本来脚底就没缓冲层,走路踩地就像骨头直接撞地面,一天下来脚酸腿疼,肌肉疲劳感特别重。

长此以往脚底压力集中在几个特定点上,容易形成足底茧、老茧、压力性皮炎,甚至引起神经受压。

脚底一旦形成疼点,走路就开始避让,步态变形,走久了连髋关节都得出问题。

医生在临床上经常碰到一些“奇怪”的步态改变,其实根子在鞋子上。

比如有的老人走路喜欢脚尖向外八字脚,看起来像是膝盖退化,实则是鞋跟磨斜了,走路重心偏移。

也有老人脚踝外翻、走路时外侧着地,其实是鞋垫厚度不均,一只鞋比另一只高出2mm,天天走路两边受力不平衡。

还有人因为鞋帮太硬,脚踝活动受限,导致脚背力量不足,长年累月发展出胫骨前肌无力,表现为走路抬脚困难、绊脚趾。

别小看这些细节,每一个都可能成为运动系统失衡的导火索。

不少子女觉得只要爸妈穿得不磨脚、不掉鞋、不挤脚就行,忽略了鞋子的结构性保护功能。

现代老年人脚型变化明显,拇趾外翻、足弓塌陷、脚跟内翻、脚底脂肪垫减少等都是普遍现象,普通的鞋子根本不适配这些改变。

德国、瑞典、日本等国家在老年鞋设计上早就加入医学支持系统,比如中底缓震、足弓支撑、抗扭转底面、后跟稳定片等。

中国市场这方面起步晚,很多“老年鞋”只是在外观上做得简单轻便,结构上没有实质优化。

很多老年人穿这些鞋几年后问题越积越多,等到子女发现想带去医院,骨头软组织的损伤已经很难逆转。

在一项覆盖华北五省的老年足部健康调查中,有67%的65岁以上老人表示过去一年有明显足部不适感,其中超过40%的人认为与穿鞋有关。

这些不适包括足底痛、脚趾发麻、走路无力、膝盖不稳、腰背酸痛等。

专家分析其中原因时指出,穿鞋习惯的错误已经成为引发下肢运动系统退行性改变的重要诱因之一,而这个诱因常常被忽视。

家庭干预如果不及时介入,很容易让一个能自理生活的老人,几年内跌入需要照护的状态。

[1]王凤桂.老人穿鞋小贴士[J].农家致富,2024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