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日19世纪拐点嬗变之比较及启示 冯知明

发布时间:2025-04-27 03:08  浏览量:18

关于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日本和德国,因为受到陈博士在《中德日三角关系研究(1936-1938)》的影响,我计划对“中德日三角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然而,要真正理解这一时期三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必须从它们的发展源头开始追溯。在中华民族被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之时,日本也被列强的“黑船”冲开了国门;而德国则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精心策划的对外战争走向了统一强国的道路。只有从这些源头开始探索。

在2018年4、5月间,本人查阅大量的资料,撰写了5万多字《长焦距——中日德历史转折与发展之“19世纪拐点嬗变比较及启示”》,2019年12月3月份,试图使拙文简练一些,修改版为12000字。此次奥地利、德国之行,再拿旧作一阅,观念上有了一些变化,颇感到文字冗长,却又认为,拿这世界三个强国来做比较,区区万余字是不足以论述的。何况本人才疏学浅又非专门家,虽热心做些比较之学,毕竟力不从心。以此5000言作抛砖引玉之用。

旧作《综述》,作本文的感言

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德是一种看似各不相干其实互相影响也互相有联系的奇妙的关系。日本求变求新之时,不管从政治上军事上都认准了德国可学之处甚多。当半个明治政府的考察团来到德国时,德国的那套“强权”理论,被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所倾倒所接受。中国也曾有考察团路经德国,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了看公共设施,留下了几本猎奇的日记而已。若干年后,被法国人称之为东方的“俾斯麦”李鸿章,当时他已被大清皇帝闲置寺院中被国人唾骂的“卖国贼”,拜访已经赋闲在西方的俾斯麦时,也只是停留在“解惑”的层面上。到了二十世纪中期,中国才与日本似乎殊途同归,为救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国民政府开始全面学习德意志的一切,甚至包括它的法西斯主义。这对比日本来说,几乎晚了差不多一个世纪。

学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认定日本师法于德意志,从我对十九世纪德国统一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和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的探询,得出了另外一种结论,就是德日这两个国度,在一千多年来,几乎经历类似。一个从幕府时代开始军国,一个从十字军东征开始骑士军国,前后相差只有几年的时间,这简直让人感到历史是不是由上帝之手操纵着。这两个军国,尽管人种不同,相隔万里之遥,文化习俗也不同,但依然像极了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两个基因如此相通,令后人感到不可思议。他们到了千年之后再相遇时,自然免不了要惊呼,这些就是日本要学的要做的。当我们搞清楚了这一切时,对二十世纪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残酷地掠夺、疯狂侵略和吞并,还会迷惑不解和奇怪吗?

中日德,在十九世纪中叶,不管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都同样经历了令世人瞩目的变革改良运动。但三国的改变有着本质的差别。日本完全是重构国体,从300个大小藩国,到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德意志联邦更是360个邦国里,寻找到了统一的契机。当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经过资源整合后,爆发出的活力,便快速走向世界强国之林。中华帝国,本来就是在中央集权的大一统之下,陶醉在天朝上国的物产丰饶、应有尽有的梦幻之中,被重击敲醒了,痛定思痛之中,寻求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改良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缺憾。当改革进入深水处时,没有谁有勇气进行深入下去,以至泱泱中华帝国坐以待毙地被西方列强所瓜分。

德日两国国家构造的基因因为相同,自然有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崇尚铁血治国,强权对外。他们的精神实质一种是武士道,宣扬“无力之公理不能战胜有力之强权。欲实现公理,须有使之实现之实力。”一种则是“铁”与“血”“强权即公理”;他们都认定自己的民族血统无与伦比的高贵,一个是天皇子孙的大和民族的“日本优越”,用“日本精神”和日本民族“统一的意志”以此“优越的意志”来统一亚洲称霸世界,一个是日耳曼民族,有着最纯正的血统,金发碧眼高大威严的外表,以灭绝外族为代价,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吹捧自己的政治体制独特性和“唯一性”,一个是“较万国卓越”且“万古不易”的天皇制“国体”,一个是至尊至荣的德意志帝国;两个国家重视教育,几乎采取的措施完全相同,一个很早就完成了全民义务教育,另一个则推行义务教育义不容辞;两个军国主义其本质几乎没有差别,不顾国力大小,一是疯狂蚕食邻国,把战火烧到太平洋对岸,一是吞并欧洲还要东进挑衅几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双双落得个山河残破亡国上掉头台的可耻下场。令人惊讶和不解的是,战后几十年,两个国家又以经济强国屹立于世界之林。

十九世纪的中日两国,面对同样的处境,却有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鸦片战争传到日本,所有的维新志士们都被敲醒了,我们注意到近代两件大事,几乎让他们同时震撼,一是邻国发生的中英鸦片战争,一是美国人硬闯而来的“黑船事件”;而中华帝国有几位清醒之士,一个流放西域一位编撰《海国图志》被束之高阁,一位高声呐喊着“我劝天公重抖擞”,在空旷原野上也激不起一丁点儿回声。

一、溯源:历史大潮中的三国命运

二十世纪的战争阴影与历史反思

当我们回望二十世纪,这个被战争阴云笼罩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与数以亿计的生命代价,至今仍让人不寒而栗。它不仅是一个血腥的世纪,更是一个充满复杂性与多样性的时代,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回响。中国,作为这一世纪最大的受害者,承受了无尽的苦难与屈辱,而日本与德国,这两个对中华民族施暴的国家,却以截然不同的面孔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他们的崛起之路、历史进程,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十九世纪中叶:历史的关键节点

将时间回溯至十九世纪中叶,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日本、德国这三个国家,都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国被迫寻找出路,还是日本主动寻求变革契机,亦或是德国精心策划国家统一,都体现了各国在面对人类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敏锐洞察与积极应对。历史的长河在这一刻汹涌澎湃,机遇与挑战并存,谁能乘势而上,谁就能引领世界潮流;反之,则可能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

学术研究的启示与迷雾

陈博士在《中德日三角关系研究(1936-1938)》一书中的系统对比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视角。然而,即便如此,关于这三个世界强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强国源头的诸多谜团,仍萦绕在我们心头。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的残暴行径,其思想根源与理论基础何在?这些问题促使我们不得不再次深入历史的长河,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真相。

二战期间的中德日三角关系

在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中国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抗战,成为最大的受害国。然而,在这场浩劫中,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出现了:作为中国敌国的同盟之国——德国,却在某些关键时刻给予了中国极大的帮助与支持。派遣军事顾问、提供军事援助、更新军备、提升军事素质……这些举措无疑为中国度过了极为艰难的时期提供了有力保障。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与利益考量?

从历史源头探寻三国关系

受陈博士大作的启发,我计划对“中德日三角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然而,要真正理解这一时期三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必须从它们的发展源头开始追溯。在中华民族被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之时,日本也被列强的“黑船”冲开了国门;而德国则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精心策划的对外战争走向了统一强国的道路。只有从这些源头开始探索,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二十世纪中叶中德日三角关系中的各种复杂多变与深层次原因。

二、拐点:三国变革的起点与路径

中国拐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无疑与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紧密相连。在此之前,清王朝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小农经济盛行,国体庞大而自足。然而,当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时,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乾隆帝面对西方先进军事武器的无动于衷,以及大清王朝对“奇技淫巧”的排斥与轻视,都预示着这个古老帝国即将面临的命运转折。

英国人的诉求原本简单而直接:他们希望中国能够开放市场、平等外交。然而,这些诉求在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走私鸦片的泛滥、林则徐的禁烟行动以及最终签订的《南京条约》,都标志着中华帝国在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挫折。这一事件不仅使中国丧失了领土与主权,更让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

日本拐点——“黑船事件”

与日本近代史紧密相连的标志性事件莫过于“黑船事件”。1853年7月8日,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四艘黑色铁甲军舰强行驶入江户湾口(今横滨),这一事件如同晴天霹雳般震撼了整个日本社会。面对美国人的先进武器与强硬态度,日本幕府政府显得手足无措。最终,在武力对峙与外交压力下,幕府不得不与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这标志着日本在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屈辱与转折。

然而,“黑船事”对日本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不仅直接引发了日本的对外开放与变革浪潮,更间接地受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与启示。日本上层社会开始深刻反思自身的落后与封闭状态,并积极寻求变革之路。这种变革的渴望与行动最终导致了明治维新的爆发与日本的崛起。

德国拐点——“关税同盟”与统一之路

与中日两国的变革之路相比,德国的统一与崛起之路则显得更为复杂与曲折。在十九世纪初的德意志地区,存在着几十个小邦国组成的松散联邦。这些邦国各自为政、发展极不平衡。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一些有实力和远见的邦国开始寻求统一之路。

普鲁士作为其中的佼佼者,通过精心策划的关税同盟政策成功地将周边小邦国纳入自己的经济体系之中。这一举措不仅消除了邦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与恶性竞争,更为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与动力。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德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农业机械使用率大幅提升、工业原料开发加速、劳动力整合有序……这些变化都为德国的统一与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嬗变:三国变革的深化与影响

中国嬗变——“洋务运动”的兴衰

面对鸦片战争的割地赔款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清王朝统治者开始深刻反思并寻求变革之路。洋务运动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事件,不仅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与推动,更在恭亲王奕䜣与李鸿章等洋务派代表人物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机械设备、创办近代企业与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然而,洋务运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保守派的反对、内部腐败的侵蚀以及外部列强的干涉都使得这场运动充满了曲折与艰辛。最终,在甲午海战的惨败中,洋务运动彻底宣告失败。这一事件不仅使中国失去了北洋水师这一近代化海军力量,更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了单纯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变革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日本嬗变——“明治维新”的成功与挑战

与洋务运动的失败相比,日本的明治维新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场变革中,日本涌现出了一大批精英人物,他们积极学习西方文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近代工业与教育……这些举措都为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治维新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经济与军事领域的快速发展上,更体现在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升与影响力扩大上。

然而,明治维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如何处理国内矛盾与外部干涉……这些问题都考验着日本领导人的智慧与勇气。尽管如此,日本仍然成功地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并成为了亚洲乃至世界上的强国之一。

德国嬗变——“三次王朝统一战争”与崛起之路

德国的统一与崛起之路则与三次王朝统一战争紧密相连。从对丹麦的普丹战争到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再到对法国的普法战争,德国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精心策划与果断行动成功实现了统一。这一事件不仅结束了德意志地区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更为德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保障。

统一后的德国在俾斯麦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与社会改革。他们统一货币、完善税收制度、建立商业法规、统一交通管理……这些举措都为德国的工业革命与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德国还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机械设备、培养新式人才……这些努力都使得德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为欧洲乃至世界上的强国之一。

四、人物:三国变革的领袖与推动者

中国变革代表者——李鸿章

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机械设备、创办近代企业与学堂、培养新式人才……更在甲午海战失败后承担了签订《马关条约》的沉重责任。尽管这一行为使他背负了永久的骂名与屈辱,但他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与努力却是不容忽视的。

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悲壮色彩。他既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之一。他既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先进与强大,又无法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与限制。这种矛盾与挣扎使得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与艰辛。然而,无论如何评价他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我们都不能否认他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与努力。

日本变革代表者——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作为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积极参与了岩仓使团的欧美之行、考察了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与文化……更在回国后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近代工业与教育……这些举措都为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伊藤博文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与勇气。他既看到了日本落后的现状与困境,又积极寻求变革之路与崛起之策。他既善于学习西方文明的先进经验与技术成果,又能够结合日本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与发展。这种智慧与勇气使得他成为了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德国变革代表者——俾斯麦

俾斯麦作为德国统一与崛起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德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以铁血政策推动了德国的统一进程,更在统一后积极进行政治、经济与社会改革……这些举措都为德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保障。

俾斯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政治智慧。他既能够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又能够运用高超的外交手腕与地缘政治策略来维护德国的利益与地位。他既善于运用武力来征服敌人与扩大领土,又能够通过和平手段来化解矛盾与促进合作。这种政治智慧与外交手腕使得他成为了德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五、比较:三国变革的异同与启示

变革路径与方式的比较

从中德日三国的变革路径与方式来看,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与差异。中国选择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主义道路,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机械设备来增强国力;日本则选择了全面学习西方文明与制度的道路,试图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与近代化进程来实现崛起;而德国则选择了通过战争手段来实现统一与崛起的道路,试图通过武力征服与外交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与地位。

这些变革路径与方式的选择不仅反映了三国不同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需求,也体现了它们对西方文明与制度的不同态度与认知。中国的改良主义道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由于未能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问题而最终失败;日本的全面学习西方道路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德国的战争手段虽然实现了统一与崛起,但也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与教训。

变革成效与影响的比较

从中德日三国的变革成效与影响来看,它们各自取得了不同的成果与影响。中国的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由于未能实现政治制度的变革而最终失败;日本的明治维新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实现了经济与军事领域的快速发展,更在国际舞台上提升了地位与影响力;德国的统一与崛起则不仅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更为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与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变革成效与影响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三国变革路径与方式的选择不同,也体现了它们在变革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不同。中国的洋务运动面临着保守派的反对、内部腐败的侵蚀以及外部列强的干涉等多重挑战;日本的明治维新则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德国的统一与崛起则面临着战争带来的破坏与重建任务以及如何平衡国内矛盾与外部干涉等复杂问题。

变革经验与教训的启示

从中德日三国的变革经验与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首先,变革必须触及根本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无论是中国的洋务运动还是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深刻认识到只有变革政治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崛起与强大。其次,变革必须注重平衡与协调,不能忽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本在明治维新过程中虽然积极学习西方文明与制度,但也注重保留与发扬本土文化与传统;德国在统一与崛起过程中虽然运用了战争手段,但也注重通过和平手段来化解矛盾与促进合作。最后,变革必须注重人才与教育的作用,不能忽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及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无论是中国的洋务运动还是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深刻认识到人才与教育对于国家崛起与强大的重要性。

六、启示:历史镜鉴与未来展望

历史镜鉴:从三国变革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回顾中德日三国的变革历程与经验教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宝贵的智慧与力量。首先,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只有不断变革与创新才能保持国家的竞争力与活力。其次,我们要注重平衡与协调各方利益与需求。在变革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也要关注社会与文化的进步;既要追求效率与效益的提升,也要注重公平与正义的实现。最后,我们要注重人才与教育的作用与培养。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与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能为国家的崛起与强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保障。

未来展望: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国家发展

展望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国家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与挑战。首先,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来推动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拓展海外市场与资源渠道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竞争力。其次,我们要注重自主创新与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与制约;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并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与主动权。最后,我们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推动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幸福感的增强。

结语: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过去的辉煌与沧桑,也启示着未来的方向与道路。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国家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与挑战。让我们从三国变革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更加坚定的信念与更加务实的行动来推动国家的崛起与强大。让我们携手共进、砥砺前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2025年4月26日星期六 法兰克福美茵河畔40楼

冯知明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发表了《扭曲与挣扎》(长篇小说)、《百湖沧桑》(长篇小说)、《四十岁的一对指甲》(长篇小说)、《云梦泽》(长篇小说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长篇小说海外版)、《楚国往事》(历史随笔)、《楚国八百年》(大陆简体版、海外繁体版)等作品,另有一套三卷《冯知明作品集》——《灵魂的家园》《对生活发言》《鸟有九灵》,台湾版散文集《童婚》,任3D动画片《武当虹少年》1、2季(52集)总编剧。其各类作品共计500多万字。

作为资深出版人,几十年来曾参与过经典名作、通俗文学、武侠、故事、网络文学等多种文本的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