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仓:远去的丹凤师范

发布时间:2024-08-12 06:50  浏览量:37

作者|张富仓

学校最早叫商县师范丹凤分校,在我们没来之前,曾经招过几届高中毕业上师范的学生,后来成了民办教师进修学校,我们是丹凤师范的第一届初中专的师范生,一九八五年九月一日,当我们这群十五六七岁的小年轻到校的时候,学校里还有最后一届民办教师。也许是八七年的时候,我们学校正式被省教育厅批为全省第十八所师范学校。当我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欢欣鼓舞,扬眉吐气。

学校建在丹凤县商镇区商镇公社先锋村的金盆(现商镇老君村),这里地势开阔,土地肥沃,被誉为“聚宝盆”。站在学校向南望去,一道横亘的山岭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这道山岭称为天子岭,岭下的村子前面就是丹江河,岭的西边,就是商山四皓曾经隐居的商山,商山脚下是飞播林专用机场。

学校北靠土坡,土坡大约有三十余米高,土坡从西向北逶迤而去,本地人称为野狐岭,也许是过去狐狸多缘故吧。野狐岭上有很多的柿树。学校南面的土操场紧挨着312国道,上体育的时候,一不小心,篮球、足球、排球就会滚到国道上去。国道两侧栽着杨树,棵棵杨树高大挺拔。离国道南边二三十米远有个鱼池,是本县的鱼种场,紧挨着鱼种场东面有条两米宽的土路,路西侧是庄稼地,路东侧就是村庄。

学校大门直通北面四五米宽的斜坡,斜坡以西是西院,西院前两排房子是教职工宿舍,最后一排是学生教室,西北角是学校领导的房子。最西边的房子,坐西向东,是教职工和学生的食堂、锅炉房,食堂前面修着一排水池,专供学生洗碗用。水池边放着一口大铁锅,直径大约有两米,专门用来盛泔水。学校没有餐厅,天晴的时候,我们随便找个地,蹲着吃饭。下雨的时候,有的学生把饭端回宿舍、教室,有的学生找个避雨的窗台,就站在窗台下吃饭。食堂前面靠北有个简易的舞台,这里是学校的小广场,学校所有的集会都在这里进行。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在紧挨着广场的一间房子山墙上,开了窗口,放了一台十八英寸彩色电视,每天晚上等学生自习下了以后,有专人负责开电视。我们那时最爱看的是关于改革开放的电视剧《新星》和体育节目《中国女排》,看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那位大刀阔斧的县委书记李向南让我们刻骨铭记,女排精神让我们深受鼓舞,铁榔头郎平成了我们的偶像,就是下雨,我们打着伞,在雨地也要观看。小广场的西南角是厕所。斜坡以东,紧挨着男生宿舍西侧有条两米多宽的台阶路段,路头是水塔,这里所围成的地方就是中院,中院前面两排房子是教职工宿舍,后面是图书室、八五级学生的教室和厕所。东院前面是男生宿舍,中间是民办教师的教室,最后面是女生宿舍和琴房。男、女生宿舍都是大通铺,住的都是双层铁架子床。男生宿舍生活设施配套不齐,没有厕所,没有水,上厕所还要走二三百米,到小广场的西南角厕所。晚上,我们这些刚刚走进师范的学生就在最东头一班宿舍山墙与院墙中间大小便,甚至有的学生趁人不注意,就在门外边小便。学校屡禁不止,索性就在一班宿舍山墙与东面院墙之间,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临时厕所。

我们一日三餐,每天一斤粮,都是定量供应,早上三两,中午四两,晚上三两,饭菜都是统一的标准,每人每月发三张八开纸大小的饭票,分早、中、晚三餐,按日历排好日期,白颜色的是早餐票,粉红色的是午餐票,淡蓝色的是晚餐票,我们算吃算撕,过期作废。星期六晚餐和星期天可以退钱,这些饭菜对于正在长身体的我们根本就吃不饱。

学校前面只有一家供销社,没有饭店,要想买东西吃,就得到商镇和丹凤县城。商镇在学校的西面,离学校有七里地;学校在县城龙驹寨的东面,有八里路。所以本地人把到商镇说是上集,把去县城龙驹寨说是下街,就有了“上七下八”的说法。那时没有公交车,出行都是步行,有辆自行车就很不错了。烧柴油的三轮车是唯一交通工具,我们亲切地称它“蹦蹦车”,从县城到师范是五角钱,从学校到商镇也是五角钱,就是这五角钱,我们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宁愿步行,也舍不得花。三轮车的车厢用钢筋焊着雨棚架子,上面蒙着塑料布,遮风挡雨,车厢两侧的架子上分别放着一块木板,就是乘客的座位。不论是去县城还是到商镇,三轮车上的乘客啥时候坐满了,车夫才发车,坐三轮车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我们都是穷学生,家里的日子都不好过,我们从小看惯了父母的辛劳,跟着父母慢慢地下地,从小就很懂事,就懂得节约。我们没有急事,几乎不去县城和商镇,就是想去,我们都是步行。

我们这群正在长身体的学生,每天感觉都吃不饱,有时在学校饿得极了,趁着晚饭后的空隙,偷偷地上到学校后面的野狐岭上找吃的。岭因过去狐狸多而得名。野狐岭上的水渠是农业学大寨兴修的水利设施,深大约两米,宽大约两米,水是从鱼岭水库放出来的,是灌溉用的。水大而清。野狐岭上的柿树特别多,柿树品种也特别多。我们就找熟透了的柿子吃。实在是找不到熟柿子的时候,我们把目光瞄准了野狐岭上的红薯。岭上的红薯地,一片又一片,我们分工明确,放哨的放哨,做贼的做贼,我们饥不择食,把挖出来的红薯,在水渠里洗洗,就狼吞虎咽般地吃了起来。

学校附近的群众,十分敏锐,很快就发现了商机,他们趁着我们下晚自习,带着热气腾腾的蒸红薯和包谷花,看见我们,他们一声吆喝,就被我们给包围了,他们应接不暇,红薯是一角钱一个,包谷花是一角钱一碗,不一会儿就被学生买完了。来得迟的学友,羡慕地看着来得早的学友手中的吃货,抿着嘴唇,咽着唾液,羡慕地看着,悻悻地回了宿舍。

学校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把剩下的馒头用油炸的卖给学生,一个油炸馍需要二两两票一角钱,每人一次限买两个。每天吃过晚饭后,学校就开始卖。油炸馍少,买的学生多,只有一个窗口卖,学生都很着急,没人排队,一窝蜂似的在窗口前挤,我们为了两个油炸馍,挤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直到我们快要毕业的时候,学校修了院墙、门楼、教学楼,学生生活才有了很大的改变,饭菜的花样多了,我们可以任意挑选,可以尽饱吃了。

学校现在成了丹凤职教中心,设备设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地改观,而学校过去的影子,像刀刻一样,铭记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

2021年11月16日于东川小学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