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高中毕业五十周年——看母校巨变感恩老师们的奉献

发布时间:2024-08-13 09:12  浏览量:41

茶 马 古 道

徐建新

古镇边阳贸易隆,

多元文化亮其中。

商途漫漫频来客,

可与丝绸路比荣。

这首诗是当地文人罗建新对古镇边阳的赞誊!从省会贵阳出发,沿银(川)百(色)高速贵阳至罗甸段在边阳下高速,迎面就会看到一块大型标牌,醒目写着“天眼驿站古镇边阳”,右边就是“天眼第一栈”,前方是仿制的“茶马古道”景观。

前行数百米,有一座百年楼阁文昌阁,楼阁四周古树参天,景色宜人,与楼阁形成了一幅精致和谐的画卷。这里就是创建于1909年的百年老校,边阳小学(现为边阳一小)。与之一路相隔的学校就是我的母校——边阳中学。

由于母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于2019年,初中部和高中部分开独立办学。高中部位于距母校约三公里的新校区,校名为边阳高级中学。初中部合并了周边四所初中,成为县域内的大型初中之一。如今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培养着边阳的莘莘学子。

△天眼第一栈

△茶马古道景观

△文昌阁

边阳中学,位于罗甸县北部素有“贵州四大旱码头”之称的边阳镇。北距省会贵阳约124公里,南离罗甸县城约38公里,东邻中国天眼(FAST)约30公里。这里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环境良好,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摇篮。

学校始建于1958年,新校区是罗甸县“十三五”期间重大民生工程,项目投资2亿元,占地303亩,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按现代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建设,有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学生宿舍、食堂及教师公寓等。为学生成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有45个教学班,学生约2300人。教职工约200人,都是各门类齐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引领学校发展的优秀人才团队。

△边阳中学

△边阳中学所获奖状

△边阳高级中学(即原边阳中学高中部扩建)

△边阳高级中学所获奖状

△74年首届高中毕业师生合影

△70年代初的砖木结构校舍之一

△1973年全校师生勤工俭学修建的教学楼

世纪70年代初,国家为了解决农村子女就近入学问题,在小学开办初中,在初中开办高中。这样边阳高中就成了当时罗甸县仅有的三所高中之一,我也有幸成为边阳中学首届高中生。

我们进校时,学校一共只有6栋单层小型砖木结构校舍,师生人数300余人,其中教职工约30人。增加了高中班,原来的校舍就不够用。经上级批准新建一栋教学楼。由于经费不足,学校发动全校师生开展勤工俭学。给每个师生分配任务,敲碎石、挑砂子、挖基坑、搬运材料等。有位女老师身怀六甲,仍坚持参加劳动,精神非常感人!这样就修建了一栋二层的“工字型”教学楼,成为当时学校最好的教学楼。

老师重返校园留影

左起:刘继明、尤玉存、吴郁英

△左起石廷珍、邵秋芬、叶芷衡、尤玉存、丰世玲、何占祥、李毕富。

(作者和夫人在贵阳与老师合影,中间五位是老师,两边是作者和夫人)

△这是我的老家(2024年8月摄)

1972年9月,我从这里走向边阳高中,成为边阳中学首届高中生。我家离学校约17公里,要步行三个多小时,其中:两公里崎岖山路,15公里沙土马路。在学校住宿,星期六放学后回家,星期天早上挑菜或其它农产品到边阳赶场(赶集),卖点钱来交生活费和学杂费。地处深山,贫穷落后,资源溃泛。虽然很艰难,但精神很充实,深感幸运,因为我是我们公社解放后的第一批高中生,而且仅有四人。

更幸运的是1970年,从全国各大高校分配到罗甸县的大学生200余人,北京大学来了8人。还有上海下乡的几百名知青。这无疑是给贫困山区雪中送炭。对罗甸县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于是首届高中,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配备了高素质教师队伍,既有本土优秀老师,又有全国各大高校来的本科生老师。使我们学到了知识,扩大了视野,提升了格局。

这些老师,教出了大批学生,培养出来许多优秀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全面发展进步做出了极大贡献。他们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回忆起都会非常感动。这正是:

名校学子志四方,

远赴深山来托荒。

喜看桃李满天下,

笑把他乡做故乡。

△作者(左)和徐忠文(右)校长合影

2024年8月3日,我们边阳首届高中同学和部分初中同学共30余人,在边阳大酒店欢聚,纪念高中毕业50周年,并重返母校参观。正巧遇到在校值班的徐忠文校长,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到校史馆参观。让我们又一次体验了母校的深情和温暖,同学们万分感动。

因我们当年就读于老校区,就首先参观老校区。走进校门,左边是宽敞的运动场,学校依山而建,我们沿着石梯而上,第一级台阶中央矗立着面容凛然、神态可亲的孔子石像,左边是笃行阁,右边是砺志亭。沿着石梯再往上走,进入第二级台阶后,是一栋雄伟壮观的教学楼,“罗甸县边阳中学”七个鲜红的大字屹立在屋顶。往右走就是学校的校史馆。

进入校史馆,徐校长向我们作了详细介绍:60多年来,母校培养出了众多人才,其中有省级领导、解放军少将、特级教育名师、成功企业家、知名作家等。看到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今非昔比,旧貌变新颜,令我们无比自豪!

感谢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教我们如何做人,教育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进入社会后,不掉队落伍,做好本职,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祝愿退休老师:身体健康,安享晚年!祝愿在职老师:严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祝愿就读的校友:青出于蓝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首届高中授课老师简介(按年长为序):

语文老师刘继明,男,1936年生,贵阳市人,肄业于贵州中山中学初中部。1952年经省文教厅干部培训班培训后分配到罗甸工作,1953年入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0年代在罗沙、边阳、兴隆及县城关任数,担任兴隆小学和县城关小学教导主任。1959年至1971年在罗甸县委审干办、县委办公室任秘书达十年有余。1972年至1978任边阳中学教导主任。1979年至1981年任罗甸师范教导主任。1982年至1983年任罗甸县法律顾问处主任。1984年至1995年任罗甸县司法局局长。在司法糸统工作十余年间,受县委县政府聘任为经济法律顾问,多次为县里的经济项目到全国各地考察。1995年底经黔南州组织部批准退休,享受副县级待遇。

物理老师何占祥,男,1940年7月16日生,贵州省遵义市人。1964年毕业于贵州省农学院植保专业。1964年9月至1971年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1971年至1977年在罗甸县边阳中学任教。1978年至1988年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工作。1988年至2002年在贵州省农科院科研处,任副处长、处长。1987年晋升副研究员,1993年晋升正研究员,1994年获省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发表研究论文23篇。2002年正处级退休。

数学老师尤玉存,男,1942年12月生,辽宁北票县人。1963年至1969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就读,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5月分配到贵州省罗甸县边阳中学任教,1971年至1975年 在边阳中学任班主任、校革委会委员、学校负责人。1976年至1982年任罗甸师范学校副校长。1983年至1988任贵州省教育厅教研员、普教处副处长。1989年至2002年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副处长、省人大代表、省教科文卫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正厅级)。2002年退休。

政治老师吴郁英,女,1944年11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人。1963年至1969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就读,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5月至1971年8月在贵州省罗甸中学任教。1971年9月至1975年8月在边阳中学任教,曾教过初中、高中多个学科。1975年9月至1981年2月在罗甸师范任教。1981年3月至1983年1月在罗甸县教育局任教育股长、教研室主任、副局长。1983年2月至1990年6月在贵州省教育厅教研室(省教育科研所)任综合研究室主任、副所长。1990年7月至1996年6月任贵州省教育厅普教处(基础教育处)处长。1996年7月至2004年任贵州省教育厅督导室主任、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省教育厅副厅级督学。2001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个人,获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表彰奖励。2003年至2009年被国家教育部聘为第七届、第八届国家督学。副厅级退休。

还有几位老师因缺资料,未作介绍,谨表歉意!

2024年8月12日于罗甸县边阳镇深井村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