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潢师丨回忆潢川县立简师

发布时间:2025-02-25 03:52  浏览量:14

文:耿明达

提起潢川高中、潢川师范,人们便会联想和追溯到建国前的省立潢中和九区联师。然而,对于颇有影响的潢川县立简师,却很少述及。潢川县师,当时是办得很活跃的一所公立学校,它为推动潢川的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5月,该校的师范部与联师合并,改为潢川师范。至此,县师走完了自己的历程。

潢川县师创立于1940年,全称为“河南省潢川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在此之前,潢川曾办过一年制单科师范,因不能满足城乡对小学师资的需求,遂又办了一所县师。该校设在文庙(今县委会院内)。学制先是四年,至1945年又改为三年,每年春季招生。经费由上级拨给。学生不交学费只交书杂费。政府每月补助每个学生二市斗小麦,但不能兑现,常被当局借故克扣。我曾当过学生代表,向当时县的财粮科和田粮管理处追要此粮。该校女生多于男生。女生多为城内上层人士和富人商家之闺秀,男生多为城内市民及农户之子弟。由于女生占优势,所以学校的一切活动,颇为引人注目。每当重大节日举行检阅时,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服装,以整齐的步伐,飒爽英姿地列队前进,别有一番娘子军的风韵。特别是一些人品出众而又比较活跃的所谓“校花”,往往是国民党军官追逐的对象。为此,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管理都很严谨,一般不让国民党官兵进学校;学校与家长也不让女孩轻易出门。尽管如此,常有女生在路上遭国民党军官的猥亵

该校还同时招初中班(自费生),名曰:“县中”。学校前院设有县师附小。

县师的历任校长是:梁持静、马孟萱、张承先(潢川县长兼任,实际是丁德恒主持工作)、张翼等。历任教导主任是彭立武,童xx。训育主任是杨笠僧、童xx、王子敬。军训教官乔云从、李幼民、饶xx、刘志超。

县师设置的课程,有公民、国文、代数、几何、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生理卫生、军训、体育、音乐、美术、园艺等。

校方对公民课极为重视,一般都由训育主任主教。课本内容主要是“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孙中山的“建国大纲”等。

1945年-1947年,正处于国共和谈破裂、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时期。此间,国民党对学校的军训课尤为重视。公立中等学校,都派国民党军官任军训教官,并领导三青团区队活动,还配合训育主任抓政治工作和纪律,进行法西斯教育。1945年-1946年,丁德恒任校长,李幼民任军训教官时,对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每天早晨必须上早操,无论住校或外宿,不分男生或女生,均不例外。校长手拿木板站在门口,集合号刚落音,凡迟到者都要挨板子。此时,跑得快的挨一板子,跑得慢的要挨二、三板子。每天有学生值日,大队长身披红黄指挥带,轮流值日。上午第一节课前,全校学生集合,由值日大队长向训育主任或教官报告人数,然后进行升旗。接着,由校长或训育主任、教官训话。中午放学也要整队集合;下午集合降旗后才放学。集合时,“立正”口令后,不准有咳嗽声,否则就要罚跪,夜晚坚持自习,熄灯号过后,教室、寝室不准再有灯光,教官或训育主任还要去寝室检查。每星期一第一节课,全校师生一起集体举行纪念周,地址是学校礼堂(今县委小礼堂旧址)。首先由校长面对孙中山遗像领读《总理遗嘱》,全体学生跟读,接着是校长讲述本周的学习安排。星期六下午的第二节课,各班开周会,由学生干部领读《总理遗嘱》,国文教员作辅导。学校对学生着装要求整齐划一,男女生一律绿色(系白土布用槐树花煮染)军帽、军褂、军裤,白底黑帮鞋,黑袜,白手套,缠绑腿,腰束皮带,左胸前佩带校章。每年春季“五四”青年节、秋季“双十节”,各校学生同当地驻军一起,到卢家大操场(今棉纺厂东家属院)参加检阅时,特别引人注目。

为迎接检阅,事前在校内要进行反复操练,要求步伐一致,动作整齐。二声令下“敬礼”!只听哗啦一声,银光一闪,宛如条条白带,平列在广场之中;喊“礼毕”时,又是哗啦一声,白带倾刻消失,颇为壮观,观众为之叹服。

军训课一是进行课堂教学,一是实际操练。课堂教学主要讲解《步兵操典》——强调士兵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实际操练主要是演习军事基本动作,学生们对此也最为害怕。特别是李幼民任教官时,学生一听说要进行室外操练,无不胆战心寒。集合前,大家慌忙整装,不敢有半点疏忽,站立姿势或动作稍有不逊,就要遭受拳打脚踢。所以,学生只要一见教官腿就打颤。学生最害怕的是出队单个教练——“拔慢步”,此时要抬起一只腿,上身挺立不动,长时间不让放下,稍一不稳,教官就不留情的用拳捅来,受惩者不是后仰倒下,就是连退数步才能站住。有的学生如此练习三、四次,教官方才罢休。对此,学生们敢怒而不敢言。特别是在炎夏之际,一堂军训操练后,浑身汗水浸透,腰间出现一圈褪色白绿色皮带印。女生对军训课既恐惧又害羞。有一次,饶教官上课,四年制一姓朱的女生便受到一次非人道的惩罚。这位女生个子高,容貌俊秀,年约二十五、六岁,是学校的高才生,由于在操练中表现羞窘,教官认为她有意傲视自己,于是,便令该生两臂高举,两手伸开,两膝向前弯曲站立着,致使该生泪流满面。其他教师和学生见此状深感同情,但也爱莫能助。

国民党对学校“三青团”组织十分重视,1945至1947年,三青团的活动尤为频繁。中等学校设区队,区队长为训育主任或教官担任,区队下设分队,分队长由学生担任。每逢重大节日参加检阅时,三青团员都要佩戴印有国民党徽的袖章,行在队伍的前列。会后,还要组织三青团员以检查卫生为名,在社会上进行政治活动。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除“公民课”“国文”课有政治内容外,各班的作文题、演讲会、壁报等校内外活动,无不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如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进行和谈,国文教员以“和谈统一”为题,让学生作政论文。与此同时,美国以“救济总署”的名义,向我国捐寒衣,县师也分得一些破旧衣服。由于件数有限,校方只好叫学生排队抽签。结果,大多数同学一无所获。对此,校方也要学生写作文为美国唱赞歌。

学校的教职员工,除校长和专职行政管理人员较为稳定外,其他教员都是每学年临时聘请,并住在各自的家里;教师可以同时在几个学校任教,薪金按授课总时数计酬。

学校对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要求很严,考试时,都是每人一桌,不准带书籍、纸张,不准交头接耳,不准左顾右盼,老师来回走动监视。即使如此,也避免不了有人徇私舞弊。不少人考进学校靠关系,升级靠作弊。考试前,成绩好的不怕,成绩差的千方百计设法从教师口中试探考试题;有的教员担心自己教绩不佳,怕影响声誉,便有意向学生暗示考题范围。也有一部分学生钻窟窿打洞去石印馆窃试题。一些高才生对此极为不满。

我们班于1947年冬毕业,按规定学生毕业前应有一个月的实习活动,但因秋季开学时,正值刘邓大军南下挺进中原,开学日期推迟了一个多月,结果没有实习也算毕业了。毕业后,除少数人利用关系当了小学教师外,其余都失业在家。潢川解放后,大家纷纷参军参干,走向革命道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