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先烈(四)
发布时间:2025-05-15 10:12 浏览量:12
61张子清
张子清(1902年4月—1930年5月),名涛,别号寿山,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板溪乡人,历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兼三十一团团长、红五军参谋长。
张子清早年求学于长沙陆军芝芳学校与湖南讲武堂,毕业后投身反对军阀赵恒惕的斗争。在革命实践中,他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参与湘赣边秋收起义,随毛泽东转战浏阳、文家市等地,并在三湾改编中被任命为营长。随后,张子清在井冈山保卫战中取得显著功绩,包括孤军深入湘南、击退茶陵敌军、解决部队叛逃危机等。1928年,他指挥部队为朱德、陈毅进军井冈山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作战过程中受伤。受伤期间,张子清在医院中将食盐分给重伤员,留下“师长献盐”的美名。1929年元月,张子清任红五军参谋长,协助彭德怀指挥红五军及红四军之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坚持边界斗争。1930年5月,由于敌人封锁、缺医少药,大雪封山、食物匮乏,张子清病情不断恶化,最终伤势加重,久治无效逝世,终年28岁,中共永新县委派鄢辉将他的遗体接回永新县,召开追悼大会,将张子清安葬在永新城郊东华山上。
“张子清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钢铁战士。他为革命竭尽忠勇,是‘红军中的关云长’。”
62伍中豪
伍中豪[1903年2月23日(一说1905年2月17日)—1930年10月3日(一说1930年9月27日)],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耒阳县(今衡阳市耒阳市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伍中豪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秋收起义重要领导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与领导人之一,与林彪、黄公略、彭德怀一起被称为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的“四骁将”。
1903年2月23日(一说1905年2月17日)伍中豪生于湖南耒阳县(今耒阳市)伍家村,伍中豪父亲是秀才 。
1916年伍中豪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 。毕业后到湖南岳云中学求学。
1922年伍中豪从岳云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同年在北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伍中豪受李大钊的直接影响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24年春,伍中豪、陈芬等组建了中共耒阳党支部,并发展了大批党员。
1925年4月,伍中豪当选为中共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
1925年5月,伍中豪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
1926年7月,伍中豪参加北伐,随军进入衡阳市,被中共派回地方工作,任耒阳县团防局长 。
1927年“马日事变”后,伍中豪前往武汉寻找党组织,后经卢德铭介绍,留在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任第十连连长;三湾改编后,伍中豪任第三营副营长,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 ;同年9月,伍中豪参加秋收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副团长兼三营营长;同年11月,伍中豪与朱德部队取得联系,率第三营在范石生的第十六军休整;其后,伍中豪升任副团长兼任三营营长。
1928年2月,伍中豪解放宁冈新城;同年6月,伍中豪率第三营到永新夏幽,建立了夏幽工农兵政府和中共特别支部;同年9月底,收复宁冈全境。
1929年2月11日,林彪和伍中豪合作,在大柏地击溃尾追之敌2个团;同年3月,红四军在汀州改编为3个纵队,伍中豪担任第三纵队司令员,并被推选为红四军总前委委员。
1930年6月,伍中豪任红一军团十二军军长,并任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不久,伍中豪因病住院;8月,伍中豪改任二十军军长、前敌委员;9月,伍中豪参加攻打吉安;同年10月3日(一说9月27日),伍中豪归队途中,在江西安福城郊遭地主武装袭击牺牲。
63余贲民
余贲民(1888年—1933年4月9日),湖南平江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在攻入武昌时曾负伤,五四运动中担任平江县雪耻会会长,组织群众开展斗争,1922年任平江县农事公会会长,在长沙由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进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三湾改编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团副团长,进入井冈山地区后,参与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后来,余贲民担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1932年2月余贲民调任中共湘鄂赣省委军事部长。1932年12月,余贲民在一次战斗中负伤,1933年4月9日因伤势恶化在江西省万载县小源红军医院逝世,时年45岁,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解放后追认为烈士。
64蔡以忱
蔡以忱(1899年(一说1896年)—1928年),湖北黄陂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3年5月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湘鄂两省的早期领导人和湖北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人。1927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27年8月任中共湖南省安源市委员会书记,参与制定秋收起义行动计划,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政治委员。 同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是秋收起义的核心人物之一。
秋收暴动后,临时中央政治局派任弼时为全权代表赶赴长沙,改组湖南省委。9月27日,任弼时主持召开了湖南临时省委常委会,调整了领导班子。会议根据任弼时的意见,书记仍为彭公达,军事部长李子骥,农民部长向俊奇,组织部长林蔚,工人部长李运钧(工人),宣传部长罗章龙,秘书长蔡以忱。次年,由于叛徒出卖,蔡以忱被国民党教导师捕获,旋即被杀害,牺牲时年仅32岁。
65王尔琢
王尔琢(1903年1月23日—1928年8月25日),男,汉族,湖南省石门县人,中共党员。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25师74团参谋长。1928年1月,参加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4月,朱德与毛泽东部队井冈山会师后,王尔琢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等战斗,为保卫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8年8月25日,担任前卫第2营营长的袁崇全,胁迫、欺骗1个步兵连和1个迫击炮连叛逃。王尔琢闻讯后立即率警卫排追赶。当追至江西崇义思顺墟时,王尔琢努力做叛逃官兵的工作,两个连的官兵又回到了革命队伍中。而王尔琢却遭叛徒袁崇全开枪射击,英勇牺牲,年仅25岁。
66蔡协民
蔡协民(1901年12月29日—1934年4月16日),又名蔡杰,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福建省委秘书长、省军委书记兼福州市委书记。
1901年12月29日,蔡协民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城南磐石垸一个贫农家庭,8岁入私塾读书。
1920年,蔡协民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1年,蔡协民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预科。一年后因病辍学回家,执教小学。
1924年秋,蔡协民考入何叔衡创办的长沙湘江学校农村师范班;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改原名蔡杰为蔡协民,立志为人民战斗终生。
1925年夏,蔡协民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入广州第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2月,蔡协民毕业后回湖南省,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南(县)华(容)安(乡)沅(江)4县农民运动特派员,兼国民党华容县党部执行委员、农民部长。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华容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1926年底,中共华容党支部改为华容特支,蔡协民任特支书记。
1927年3月,中共华容县委成立,杜修经任县委书记,蔡协民任组织部长。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蔡协民任二十五师连指导员。
1929年1月14日任三十一团党代表,蔡协民跟随毛泽东和朱德向赣南闽西进军,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1929年冬,蔡协民任福建省委秘书。
1930年蔡协民任福建省总行动委员会秘书长。
1931年1月,蔡协民任省军委书记兼福州市委书记。
1932年1月,蔡协民调厦门中心市委工作。
1933年7月,蔡协民回到党内,被派到安溪中心县委任秘书。指导安南永德苏区的政权建设和土改分田。
1934年4月16日,蔡协民离开厦门转往根据地,因交通员叛变而被捕。7月,蔡协民在漳州被杀害,牺牲时年仅33岁。
67宛希先
宛希先(1906年—1930年2月24日),湖北黄梅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重要领导人,革命先烈。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秋到武汉,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5连当兵,后任连长。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1团1营党代表。起义部队到达三湾后,宛希先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是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坚决革命到底的人。三湾改编后,任1团政治部主任兼1营党代表,并被增补为前敌委员会委员。
1928年2月14日,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会上,宛希先又被选为特委委员,并先后担任过茶陵县委书记和主持过湘、赣边特委工作。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带领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宛希先留在井冈山坚持斗争。1930年2月24日(农历正月二十六日),不幸牺牲于永新县大垮。年仅24岁。
68罗亦农
罗亦农(1902年5月18日—1928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雷公塘,原名罗善扬,字慎斋,后改为亦农,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曾领导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1916年,罗亦农考入美国人在湘潭创办的教会学堂,后在陈独秀的启迪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参与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局主任。
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罗亦农不幸被捕,6天后,在龙华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6岁,成为第一位牺牲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罗亦农牺牲后的第二天,上海《申报》刊文称:临刑前的罗亦农“身穿直贡呢马褂,灰色哔叽长袍,衣冠甚为整齐”,“态度仍极从容,并书遗嘱一纸”。他留下绝笔:“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5月30日,中共中央在《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专文《悼罗亦农同志》:“亦农同志被害了,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战士。”
69杨殷
杨殷(1892年8月-1929年8月30日),男,汉族,名典乐、夔礼,字孟揆,化名吕云峰。广东省香山县人(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人)。是省港大罢工的重要领导者之一和1927年广州起义的组织发动者之一。
杨殷,1892年8月生,广东中山人。1910年考入广州圣心书院读书。1911年肄业,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7年起在广州任孙中山军政府卫队副官,兼大元帅府参军处参谋。192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被派往苏联参观、学习。
1923年回国后,杨殷在广东从事工人运动,并根据国共合作的需要任国民党广州市第四区分部执委兼秘书。1924年春,受中共广东区委派遣,到粤汉、广九、广三铁路从事工人运动。他深入铁路工人中,相继在这几条铁路工人中建立了总工会和党的基层组织,使广东铁路工人逐渐成为一支坚强的革命力量。同年冬,他到香港开展工人运动。1925年1月,在上海出席党的四大,并在大会上介绍广东工人运动的情况。同年3月起任全国铁路总工会广州办事处顾问。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同年6月,以周恩来、谭平山、罗亦农、陈延年等人组成的中共广东临时委员会指派邓中夏、杨殷、杨匏安、苏兆征等组成“党团”,组织领导广州、香港两地工人的大罢工,声援上海。杨殷利用在广州、香港的社会关系,深入工会和工人群众中做组织发动工作。省港大罢工爆发后,杨殷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带领部分罢工工人从香港回到广州,为省港大罢工坚持斗争达一年零四个月,最终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6年起,杨殷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区委监察委员会书记。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杨殷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兼省革命军事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负责总指挥部参谋团的工作,并在一线指挥战斗,曾率领敢死队攻下了当时敌人重要据点广州市公安局。广州起义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张太雷任政府代主席,杨殷任政府肃反人民委员。张太雷牺牲后,杨殷被任命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代主席。起义失败后,他积极组织退却,做了大量的善后工作。
1928年7月,杨殷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候补常委,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会后,他从苏联回国到上海。同年11月起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2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中央军委主任兼中共江苏省委军事部长。在上海工作期间,他与周恩来、蔡和森、苏兆征、李立三等领导人一起,经常研究部署各地的武装斗争和红军的领导工作。他曾亲自到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指导武装斗争,建立和发展革命武装,严惩出卖革命的叛徒和内奸,回击国民党特务的暗杀和破坏。
1929年8月24日,由于叛徒告密,杨殷与彭湃等一批共产党人在上海被捕。国民党军警察特务对他们软硬兼施,企图迫使他们屈服,从他们口中得到党的核心机密。他与彭湃等经受住了敌人的百般拷打与折磨,保持了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他们知道敌人不会放过他们,在给党中央的信中说:“我们已共同决定临死时的宣说词了。我们未死的那一秒以前,我们努力做党的工作,向士兵宣传,向警士宣传,向狱内群众宣传。”表现了共产党员至死不渝的理想信念。8月30日,杨殷与彭湃等被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
杨殷他把37年短暂的一生奉献给中国革命事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0钱壮飞
钱壮飞(1895年9月25日—1935年4月1日),男,汉族,原名壮秋,又名钱潮,浙江湖州人,中共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之一。
1915年考入北京医科专门学校。1919年毕业后在北京京绥铁路医院工作。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到上海,入上海无线电管理处任职。1929年底,打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任调查科主任徐恩曾的机要秘书。1931年4月25日,钱壮飞及时将顾顺章叛变的绝密消息告知中央,为保卫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后进入中央苏区,历任中革军委政治保卫局局长等重要职务。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遵义会议后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
钱壮飞同志于1895年9月25日生于浙江湖州一个商人家庭。1915年,他考入国立北京医科专门学校,1919年毕业。后留京行医,还教过美术和解剖学,演过电影,擅长书法、绘画和无线电技术。经内弟介绍,他和夫人张振华于1926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的各级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钱壮飞已无法在北京安身。经组织安排,他于1928年初转移到了上海,考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陈立夫的亲信、建设委员会无线电管理处处长徐恩曾主办的无线电训练班,供职于上海国际无线电管理局,先后在中共法南区委所属的法租界支部、中央特科情报科科长陈赓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29年12月,经党中央批准,钱壮飞、李克农、胡底三人组成地下情报战斗小组,李克农任组长,这就是著名的“龙潭三杰”。
情报侦察工作,自古以来就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隐蔽斗争。具有传奇经历的钱壮飞,更是中国近现代革命斗争中情侦工作的楷模。国民党特务机关曾编写教材,认为共产党的情侦人员“对于政治有充分的认识”,“充满了积极的、敏捷的、 兴奋的、创造的精神”。而钱壮飞的成就,除了个人素质和献身精神外,主要归功于党的政治影响力和以周恩来为首的隐蔽战线领导者的方针正确。
中国共产党的情侦工作,是自1925年廖仲恺被刺后由周恩来、陈延年领导的两广区委首先创建起来的。此后二十多年间,从特科、军委二局到中央社会部,这一特殊战线上的同志们始终遵循周恩来早期确定的原则,即建设有坚定革命意志的隐蔽精干队伍,而绝不能像反动阶级那样靠金钱、美色。
正是靠政治信念指导下的奋斗精神,共产党才能以弱小力量一再打入中国国民党的要害部门。
智取密码本
钱壮飞于1929年打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后,以自己的精明能干及难得的廉洁赢得上司器重。不过,特务头子徐恩曾虽然欣赏钱壮飞的才华,毕竟还有防范。他只让钱壮飞处理文件和电报收发,密码本却随身携带。机要电报也一直由自己亲译,钱壮飞与李克农商议后设定一计。
一次陪徐恩曾到上海,乘这个色鬼进歌舞厅换衣服时,钱壮飞便把密码本拿出来,由守在外面的同志迅速拍照后,再送回徐恩曾的兜内。此后,钱壮飞从报务员那里接到电报后,对估计有价值的都由自己开封先译,然后再原样封好上送。同时,这份密码也送到中央军委和红军那里。国民党几次大“围剿”的计划刚刚制定,尚未下发作战部队,其全部内容就已被破译,并被送到军委负责人周恩来及苏区的毛泽东、朱德面前。
1931年4月24日,长期负责中共中央机关保卫工作的顾顺章在武汉叛变,他被捕后要求把他送到南京,要将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密全数供出。保证三天内将中共中央一网打尽,他还嘱咐,不要让徐恩曾身边的人知道。当地特务机关向南京连发五封电报。此时正值星期六晚间,徐恩曾已去上海花花世界,钱壮飞用密码本将其全部译出,提前向党中央发出警报。接到钱壮飞的情报,周恩来指挥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各机关立刻采取行动,中共中央、江苏省委和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机关立即全部转移。钱壮飞为保卫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考虑到自己不便马上离开,钱壮飞让女婿乘夜车赶去上海报警。星期天一早,李克农得到消息后,立刻通过陈赓找到周恩来。此后的两天两夜,中央几十个秘密机关和几百名工作人员紧急搬迁……星期一早晨上班后,钱壮飞平静地将封好的六封电报交给了徐恩曾,结束值班后便乘车离开南京赴上海。钱壮飞出走后,徐恩曾害怕被追究,经疏通上司陈立夫和有关同僚,向蒋介石隐瞒了自己的秘书是共产党以及密码已经泄露之事。这样,国民党当局长期未更改密码。直至红军长征时,对敌侦察仍主要依靠无线电侦听。红军长征万里一次也未中埋伏,并总能选择敌合围的薄弱部位跳出。一个小小的密码本,在中国历史上起到的作用真是不容低估。
钱壮飞离开南京时,考虑到带着女儿和年幼的儿子不便行动,只好忍痛将他们留下。出于爱子之情,他在办公桌内给徐恩曾留了一封信,说明二人政见不同,却不要殃及孩子,否则便要将掌握的徐恩曾贪污特务经费、暗算同僚和生活上的一些隐私都捅出来。事后,钱壮飞的女儿、女婿和幼儿都被抓捕,不过,徐恩曾毕竟担心短处被揭发,关押一段时间又将他们释放,钱壮飞却从此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儿女。
钱壮飞自知身份暴露,转移上海后奉命进入中央苏区,历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第二局局长 等,仍负责情侦工作。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后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未到职)。
1935年3月末,钱壮飞随军长征到达贵州省黔西县第七区(现属金沙县),为侦察南渡乌江路线只身进入黔西县沙土区长坝乡梯子岩一带附近的丛林,随即失踪,后被判定为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钱壮飞同志墓址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金沙县后山乡张家垭口,被国家安全部和贵州省委、政府命名为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和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1项英
项英(1898年5月—1941年1月),原名项德隆,又叫德龙、飞龙,号江钧,化名张成、韩应、江俊,笔名夏英。湖北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项英,原名项德隆。化名江俊、江钧、张成。湖北武昌县(今武汉市江夏区)人。192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三大、六大上分别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26-1930年期间,曾任湖北省总工会党团书记、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1931年后,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等职。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书记,中央苏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1941年1月,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皖南事变中,被叛徒杀害于安徽泾县茂林蜜蜂洞中,年仅43岁。
72刘安恭
刘安恭(1899年10月—1929年10月31日),字季良,男,重庆市永川区何埂镇(原四川省永川县)人,中共党员,曾任中共中央巡视员、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红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等职。
1917年,刘安恭进入德国柏林大学攻读电机工程专业。在校期间,与章伯钧等中共旅欧支部成员结识,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后来参加了共产党。1924年,刘安恭回成都,被杨森聘至成都电话局,后任杨森部军中参谋。1926年底,因策动革命团被泄,遭通缉,遂离部赴南昌参加“八一”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赴苏联学习射击。1929年初,刘安恭被中共任命为特派员,指导红四军,制定“争取江西,兼及闽西、浙西”战略;5-6月期间,他率红四军三次攻占龙岩,推动闽西革命。但因其硬搬苏联红军正规战理论,且言论不利团结被撤职。后任红四军第二纵队纵队长,并被选为前委委员;7月,刘安恭率部参与战斗,粉碎敌军对闽西根据地的首次“会剿”;9月,攻入上杭城和武平城;10月,红四军主力进入广东,攻占梅县后因敌情变化撤出,向赣南转移,1929年10月31日,在攻打梅县的战斗中,二纵队遭遇强敌。刘安恭亲自率领队伍涉江作战,登岸后发现守敌已设防制高点。他迅速组织突击队冲锋,并夺过机枪扫射敌人,为红军提供机会。红军战士冲上山头与敌人激战。刘安恭率大队跟进,被飞弹击中头部,因伤势过重牺牲,时年30岁。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给刘安恭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73何挺颖
何挺颖(1905年5月—1929年1月25日),陕西省南郑县(今汉中市南郑区)汉山镇何家湾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重要领导人之一、红军初创时期的杰出领导者和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先驱。
1920年何挺颖考入汉中联立中学,在校期间他组织进步读书会,率先写白话作文。
1923年,何挺颖参与发起成立了学生会,联络南郑学生,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学生运动。他在面对当地一些丧失民族气节的悲观论调时写下诗句:“散沙枉多四万万,热度只有五分钟!中国不亡非天理?午夜徘徊心如焚。”
1924年中学毕业后,何挺颖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同时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影响。
1925年5月何挺颖参加五卅运动,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夏,何挺颖受党组织派遣到北伐军部队任团指导员,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七一五”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党组织又派何挺颖到原武汉政府警卫团干部连任党代表。同年9月,在团长卢德铭率领下,何挺颖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团一连党代表,9月29日三湾改编中,被任命为第一团三营党代表,随部进军井冈山。10月23日,在进军井冈山途中时遭敌军袭击,与毛泽东率领的团部和一营失去了联系。何挺颖和营长张子清率部队转战茶陵等地,并会合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谭震林,同年12月将部队带上井冈山,何挺颖随即被任命为第一团党代表。从此,何挺颖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的两支红色武装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下辖四个团,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陈毅为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为参谋长兼二十八团团长,何挺颖任第三十一团党代表。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何挺颖率部参加了攻打龙源口、围困永新城等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他政治坚定,作战勇敢,指挥果断,成为井冈山时期我军著名的军事指挥员和党的优秀干部,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8月,在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何挺颖与团长朱云卿指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险抵抗,击溃了湘赣国民党军四个团的轮番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保存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为此欣然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10月参加中共湘赣边界特委第二次代表大会,何挺颖被选为边界特委委员。同年冬,任红四军第二十八团党代表兼团党委书记。
1929年1月14日,何挺颖随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1月24日,在大余战斗中身负重伤,在转移途经吉潭村时再遭敌袭击,不幸牺牲。年仅24岁。
1991年4月,南郑政府在东郊建成了何挺颖烈士纪念碑,碑基座上镶贴着“古城学潮”“南京路上”“奔上井冈”“永新大捷”“黄洋界上”青铜浮雕,碑体上镶镌着薄一波副总理“何挺颖烈士永垂不朽”和“不朽井冈英雄,千古人民功臣”的金色大字。
74朱云卿
朱云卿(1907年—1931年5月22日),原名朱云,广东梅县(今属梅江区)城西油箩街人。父亲朱深渊是私塾教师,母亲彭招妹是搬运工人。
朱云卿少年时常听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一位邻居讲述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故事,从中得到教育和启发,逐暂萌发了救国救民的革命思想。朱云卿15岁时随叔父飘洋过海到印尼万隆做工。他身在海外,心怀祖国,多次提出回国要求,均未得到叔父同意。民国13年(1924),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朱云卿瞒着亲人毅然回到广州,考上黄埔军校第3期。不久朱云卿参加了军校的进步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积极同校内的右派势力作斗争。1925年10月,广东国民政府第二次东征,朱云卿即参加学生军,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斗争。朱云卿在战斗中机智勇敢,受周恩来赞赏。
1925年,朱云卿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月,从黄埔军校毕业。秋,中共党组织派朱云卿任中共北江特委委员,负责北江农军学校工作。11月,首期农军学校开学,朱云卿制订了《培养训练政治觉悟和军事水平较高的农民武装斗争骨干》的办校宗旨,并兼任军事教官。
1927年3月,朱云卿带领北江农军学校第二期学员击败了曲江县龙归乡地主武装袭击农会的暴行。4月下旬,北江地区各县农军千余人集结韶关,成立广东北江农民自卫军北方总指挥部,朱云卿任参谋长。于6月15日抵达武汉,任农政训练班主任。在武汉期间,朱云卿经常与毛泽东接触,及时将毛泽东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传达给北江农军,要求大家提高对汪精卫的警惕。不久,汪精卫果然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由于北江农军在思想上、组织上都作了准备,并很快与中共中央取得了联系,朱云卿以东征讨蒋名义,开赴九江,转乘火车到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3] 。9月,朱云卿参加秋收起义后上了井冈山。
1928年夏,朱云卿出任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长,取得草坳、龙源口大捷。1928年7月,在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红四军三十一团反击敌人进攻江西省吉安的永新时,任中路行动委员会指挥,围困敌人于县城长达25天后主动撤离。8月下旬,朱云卿和三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率三十一团留守井冈山,并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1929年1月,朱云卿跟随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在大柏地、长岭寨战斗中,朱云卿所率三十一团承担了主攻任务,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战功累累。3月,红四军在长汀整编,调任红四军参谋长。任职期间,朱云卿积极协助毛泽东、朱德主持起草并组织实施战役战斗计划,为了给毛泽东、朱德当好参谋,他刻苦钻研战略战术,经常深入连队,与士兵共商作战方案。他的作风细致,既做到全面传达军部作出的作战方案,又能同下属干部认真研究,提出具体、明确的行动细节、行军路线、宿营地点,为打胜仗作好一切必备的工作,为毛泽东、朱德所赏识。1929年10月,朱云卿随朱德率红四军一、二、三纵队开向东江,协助朱德制订出击东江的作战计划,取得虎头砂、松源、新铺、梅城几个战役的胜利,为粉碎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并活捉了敌前线总指挥兼18师师长张辉瓒。12月,朱云卿参加了在上杭古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古田会议后,朱云卿协助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转战江西,扫荡敌军,推翻国民党的反动地方统治,建立红色政权。
1930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在长汀成立,任参谋长。8月,红一方面军在湖南永和成立,朱云卿任参谋长兼一军团参谋长、红四军参谋长。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期间,因病住院。1931年3月,朱云卿主持编写了关于游击战十条原则的通令,提出扰敌、堵敌、截敌等方法,丰富了红军游击战的基本原则。1931年1月15日,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项英为代书记和军委主席,毛泽东、朱德为副主席。不久,中革军委任命朱云卿为中革军委总参谋部部长(总参谋长),这样,年仅24岁的朱云卿便成为我军第一位总参谋长。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这是毛泽东在第一次反“围剿”时为苏区军民誓师大会作的一副对联。也是红军反“围剿”战略方针的高度概括。
朱云卿是这一方针的坚决执行者、积极实践者,同时亦对丰富、完善这一方针做出了贡献。为了粉碎敌军的第二次“围剿”,红一方面军总部连续于3月7日、17日发出《通令》、《训令》。其中,3月7日的《通令》就是朱云卿主持草拟的。此《通令》非常重视地方武装的作用,将赣西南地方武装已组织的5个指挥部;进一步划为9个作战区。命令地方武装除在指定地域作战外,均须执行:“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盲敌”等十项任务。这些战术原则在第二次反“围剿”,以至其后几次反“围剿”中均发挥了重大作用,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游击战争理论。
1931年5月初,红军正处于第二次反“围剿”期间。至5月15日,红军横扫700余华里,打到中村附近里,朱云卿英勇负伤,住进江西吉安东固附近的红军后方总医院。在医院中不幸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牺牲时年仅24岁。
75曾士峨
曾士峨,(1904—1931),字迪勋,号广泽。[5]湖南益阳赫山区泥江口镇人,192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战争、秋收起义,三湾改编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特务连连长。上井冈山后,历任营长、纵队参谋长,工农革命军第十一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先后参加和指挥了茶陵、龙源口、龙岩等数十次战役,屡立战功 ,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曾士峨,1904年3月6日出生在原益阳县樊家庙乡(今益阳市赫山区泥江口镇)大桥冲。他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辍学,只得到一家店铺当学徒。后得族祠资助,才读完中学,继而考入县城近郊桃花仑的信义大学。
1924年9月,曾士峨中断在信义的学习,前往广州参加革命。他历尽艰辛,步行千里来到江华后,因身无分文,只得托人介绍,到江华县公署当了一名文职人员。1926年5月,北伐军进入湖南,曾士峨决心投笔从戎,参加国民革命军,投考了国民革命军第8军独立一师学生队。被录取后,在学生队当了班长,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训练中,常听学生队指导员苏先骏(浏阳县人,共产党员)讲授马克思主义课,并到桃源农村指导开展农民运动,思想日益进步。不久,他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27年至1931年,曾士峨率部从秋收起义转战井冈山、赣南、闽西等地区,先后经历反围剿战斗、黄洋界战斗等大小战役数十次,多次负伤,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爱兵知兵,善于带兵,能够与战士同甘共苦,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战士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自身军政兼优,才华出众,对上级战略意图领会透彻,具有很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团结协作能力,他带出来的红四军二纵及以后的11师,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军事过硬、勇猛顽强,创造了一系列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经典战例,是当时红军中最能打硬仗的劲旅之一,被誉为“钢军”。
1929年1月,红军为了粉碎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为跳出敌人包围圈,主动转移到敌占区的赣南作战。红军从井冈山下来后,曾士峨被任命为三十一团一营营长,不久,又调任三纵队参谋长兼七支队队长,之后担任二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参谋长、十一师师长(罗瑞卿任政委),军长外出时,还曾代行过军长职务,逐渐成长为红军中一名重要的将领。他踏遍了赣南,经历了几十次大小战役,屡建功勋。在战胜敌陈国轩部后,他致信亲友说:“士峨离家四载有余,虽奔波劳累,历尽千辛,然为大众生息,常觉无穷的快慰,精神爽奋……”表达了他参加革命的喜悦心情和为国为民献身的凌云壮志。
在战斗中,他逐渐成长为既会打仗,又能带兵的红军将领。如二纵队(即后来的十一师)是原国民党起义部队编成的,有不少士兵是既扛步枪又带大烟枪的“双枪”兵,一些干部革命目的不明,经不起艰苦环境的考验,军阀作风严重,曾士峨找准问题的根蒂后,便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下大力气。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处处以身作则。有次,警卫员见他身体消瘦,便把从敌军长住处搜来的一只干鸡和一瓶白酒带回来给他补身子,他硬是叫警卫员送到厨房分给大家一起吃,缴来的战利品,他总是一件不留全部上交。平时,他最喜爱同战士们一起聊天,问这问那,他到二纵队还只有十多天,便能背出排以上干部的姓名、住址、年龄、特长等情况,指战员啧啧称赞,无不钦佩,他非常支持政委的工作,每次召开干部会议,他总是要求各级对政委的指示同样要执行好,不允许有不尊重政委的言行。还和罗荣桓一起在二纵队办起了教导队,轮训班、排、连干部。每期开学,都要宣传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介绍古田会议精神,讲红军纪律和带兵的方法,并在军内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用铁的纪律约束全体官兵。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努力,使二纵队逐步成为红军中战斗力很强的一个主力师。
1930年5月,中央特派员熊寿祺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二纵过去没有很好的上级干部,军事政治都无中心。因此,战斗力差于一、三纵队。最近,上级干部已换人,二纵队又复兴起来了。”充分地肯定了曾士峨一班人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1年8月,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率部参加莲塘、良村、黄陂战斗,取得重大战果。在高兴圩战斗中,他率部坚守竺高山阵地,与精锐之敌展开顽强争夺。9月8日,当敌人向红四军指挥所逼近的危急时刻,他率领全师以党员和排以上干部为核心的敢死队冲向敌阵,壮烈牺牲,年仅27岁。
76谢唯俊
谢唯俊(1908-1935),又名维俊,字蔚青,化名废若、非若,耒阳淝田镇人。
1921年秋,谢唯俊入衡阳省立三师附小读书。
1923 年谢唯俊考入湖南衡阳蒸湘中学。
1924 年,他在该校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 年“五卅”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声援上海工人阶级的反帝斗争。中学毕业后,他报考国民革命军在湖南举办的政治讲习所,被录取在四队十二班学习。在讲习所,他结识了更多的共产党人,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
1926 年夏,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1926年7 月,谢唯俊奉派回家乡开展工农运动。此间,他发展党员,建立组织,领导群众坚持对敌斗争。1928 年初,他参与领导了耒阳北乡有肥田暴动。不久,他随湘南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参加了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被派到二十八团一营任连党代表。
1929 年春天,谢唯俊跟随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出击赣南闽西。他坚决赞成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当毛泽东、朱德受到排挤时,他坚持原则,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同年底,谢唯俊调任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古田会议后,他曾到地方做领导工作,先后任中共闽西南特委委员和苏维埃政府委员、中共闽东特委书记、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委员等职。
1930 年11 月,当主力红军挥师北进时,他奉命回到部队,在红一方面军前委任秘书,他很注意调查研究,善于把马列主义普通真理同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善于理解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深得毛泽东的器重。
1931 年春,他任第一军团四军十师政治部主任,同年6 月,被任命为中共赣东特委书记兼红军赣东独立师政治委员,领导地方政权建设。
1932 年2 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组建江西军区,他任政治部主任。9 月,任江西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不久,又兼任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为配合红军主力反“围剿”,他指挥部队以乐安为中心,采取武装追剿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策略,及时取消了当地的反动武装,巩固了永丰、乐安边区,显示了英勇果断的军事指挥才能。1932 年冬,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谢唯俊率独立第五师和第二军分区地方武装主动出击,两次攻打崇仁县城,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作战,受到周恩来、朱德同志的热情赞扬。在革命斗争中,谢唯俊敢于坚持真理,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同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
1933 年春,他遭到“左”倾领导带的打击,曾被撤职。不久,调到中央组织部担任巡视员。
1934 年10 月,谢唯俊随中央军委从瑞金出发,参加长征。
1923年考入衡阳蒸湘中学,1924年在该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作为湘南学联的代表,积极参与组织湘南学生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1926年春,被录取到国民革命军在湘南举办的政治讲习所学习,不久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上向湖南进军时,他受中共组织委派,回耒阳任工运特派员,发动群众,组织工会。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隐蔽于北乡一带农村,发展党员,组织秘密游击小组,领导群众坚持对敌斗争。1928年2月,参加领导北乡农民暴动。工农革命军占领耒阳后,任中共耒阳县委特派员。1928年4月随起义部队转移井冈山,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做宣传工作,后调二十八团一营任连党代表。1929年夏任红四军第一纵队营党代表,同年12月任一纵队政治部主任。1930年后,随着赣西南红色区域的扩大,奉命由部队转到地方工作,任中共赣西南特委委员和西南苏维埃政府委员,同年夏调任中共赣东特委书记。10月,当选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委员。坚决执行党的土地政策,为巩固地方政权、壮大红军、发展新区作出了贡献。11月返回部队,在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担任秘书。1931年秋任中共永新中心县委书记。
1932年2月,调江西省军区政治部工作,9月任江西第二军分区司令员,不久兼任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积极配合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扩大革命根据地。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率领地方武装密切配合主力红军作战。由于在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0年3月被“左”倾冒险主义者撤销职务。4月,在苏区中央局开展所谓反“江西罗明路线”的错误斗争中,他和邓小平、毛泽覃、古柏一起被诬为“邓、毛、谢、古路线”受到打击。不久,调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巡视员,做过筹粮、扩大红军等工作。在逆境中忍辱负重,努力工作,任劳任怨。1934年10月参加红军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调往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担任秘书。1935年底被任命为中共三边特委书记,后率部队向延安挺进,途中遭土匪袭击,在激战中牺牲。年仅27岁。
77古柏
古柏(1906年—1935年3月6日) 男,汉族,江西省寻乌县人,中共党员,客家人。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古柏留下坚持斗争,任闽粤赣边游击队司令员。1935年2月,被派往赣粤边开展游击战争。
1906年古柏生于江西省长宁(后改寻邬,今寻乌),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20年起古柏在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广益中学读书,并兼任梅州女子师范学校教员,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
1924年,古柏因参加爱国反帝运动被迫退学。为继续学业,一些进步学生组织了“学生互助社”,创办了“学艺中学”。
1925年12月,古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广东从事党的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古柏领导寻邬学生、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历任中共寻乌小组组长、任中共寻乌支部委员、共青团梅县区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寻乌县委书记、赣南红军第二十一纵队党代表、红四军前委秘书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长、裁判部长和文化教育部长、中央政府劳动部秘书长、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委员和党团书记等职。
1926年3、4月间,古柏在广东梅州组建中国共产党寻乌小组任组长。
1927年,四一二政变爆发后,当革命形势日益恶化时,古柏拒绝长辈的劝告,毅然从事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广州起义和平远、蕉岭等地的工农武装起义。随后,奉命回寻乌开展革命活动,创办“中山学校”。
1927年冬,古柏与共产党员刘维炉等组建中国共产党寻乌县支部,任支部委员,领导寻乌县人民开展武装斗争。
1928年3月25日,古柏组织领导了“寻乌暴动”,任副总指挥。寻乌暴动失败后,转移至广东梅州,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梅县区委宣传部部长。同年5月,古柏不顾敌人多次悬赏通缉,秘密返回寻乌,组织游击队。1928年8月,古柏任中共寻乌县执行委员会书记。同年9月,古柏在游击队的基础上组建了赣南红军第二十一纵队,任中共党代表,率部以阳天嶂山为根据地,开展游击斗争。
1929年11月,成立了寻乌县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改为寻乌县革命委员会),古柏任主任委员。1929年冬,古柏率二十一纵队打下了寻乌大田反动土围子,分了外祖父大地主梅洪馨的土地财产。
1930年5月古柏协助毛泽东作寻邬调查,毛泽东在《寻邬调查》中写道:“在全部工作上帮助我组织这个调查的,是寻邬党的书记古柏同志。”此后,古柏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先后任中共第4军前委秘书长、第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全力以赴协助毛泽东工作。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时期,古柏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因此,与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一起受到错误批判。他坚持真理,百折不挠,始终忠实积极地为中共党组织工作。1931年古柏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长兼内务部长、中共中央劳动部秘书长、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委员和党团书记。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时期,他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因此与邓小平、毛泽覃、谢维俊一起受到错误批判。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古柏留下坚持斗争,任闽粤赣边游击队司令员。
1933年古柏因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斗争被撤职。1934年春到中央政府粮食部负责粮草征集工作;红军主力离开苏区,开始进行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斗争,任闽粤赣红军游击队司令。1935年3月6日在广东龙川上坪鸳鸯坑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在掩护同志们突围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9岁。 古柏牺牲的噩耗传到延安后,毛泽东亲笔题词:“吾友古柏,英俊奋发,为国捐躯,殊堪悲悼。”
78邓萍
邓萍(1908年—1935年2月27日),男,汉族,四川省富顺县人(今自贡市)。
邓萍是红军的著名战将,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唯一一位军团级将领。邓萍生于1908年,四川富顺人,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22日,他与彭德怀、滕代远等在湖南平江发动武装起义,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
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秋被派到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彭德怀任团长的第1团从事兵运工作。1928年7月参与组织领导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参谋长、中共红5军军委书记。参加领导开辟湘鄂赣苏区。同年冬和彭德怀、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到井冈山,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6月参与指挥红3军团进行长沙战役和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1933年7月兼任红军东方军参谋长,参与指挥所部入闽作战。期间,曾兼任红5军随营学校教育长,参与筹建工农红军学校,任副总队长兼教育长,培养了大批红军干部。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同年10月参加长征,协助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担任右路前卫,掩护主力突围。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2月27日东渡赤水河期间,彭德怀、邓萍领导红三军团攻占娄山关后追击国民党残军。为尽快攻克遵义老城,邓萍亲临前线指挥,侦查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牺牲。年仅27岁。
79黄公略
黄公略(1898年1月24日-1931年9月15日),原名汉魂,字家杞,男,汉族,湖南湘乡人,红军将领、军事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平江起义领导者之一。
1916年,黄公略参加湘军,历任营部文书、国文教员、排长。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编入第四教授班学习。1923年结业后派回原部任副连长、连长。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湘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建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第三团连长、第二师三十团团副。期间,开始了解共产党和接触马列主义。1927年入黄埔军校第三期高级班学习;12月,参加广州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遵循党组织指示,回到湖南原部工作,此时,第八军第一师又改称湖南独立第五师,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三团三营营长,之后,积极在官兵中进行革命宣传;同年,与彭德怀组织领导了平江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二纵队纵队长、第十三师副师长兼第四团党代表,湘鄂赣边境支队长兼湘鄂赣边境特委委员、常委,红五军副军长,红六军军长,红三军军长。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战役中屡建战功。1931年9月15日,率红三军向瑞金转移,到东固六渡坳时,遭敌机袭击中弹牺牲,时年33岁,党和红军将其秘密安葬。
2024年9月25日上午,黄公略烈士安葬仪式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革命烈士陵园隆重举行。
80赵博生
赵博生(1897年—1933年1月8日),河北省黄骅县人。1917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到1931年在冯玉祥部及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任职。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2月领导宁都起义,后参加红军,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兼十四军军长。
1933年1月,蒋介石的主力第九十师、二十七师和十五师向金溪、南城一带苏区进犯,企图歼灭红军主力一、三军团。为保障红军主力于黄狮渡歼灭敌人,赵博生奉命率四个团在长员庙吸引和钳制三倍于已的蒋介石军队。1月8日,战斗开始后,蒋介石部队的进攻十分猛烈,赵博生在距蒋介石军队百米远的地方,一边指挥,一边回击敌人,不幸头部中弹,当即倒地,壮烈牺牲,时年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