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炊烟:一条龙服务进村后 我们再也闻不到柴火炖肉香
发布时间:2025-04-25 07:51 浏览量:11
今年清明假期回河北老家参加表侄婚礼,发现酒席上的老规矩全变了样。以前村里办喜事,主家要翻黄历挑"宜嫁娶"的好日子,现在全盯着日历上的红字——表侄婚礼就定在4月5日星期六。主家二叔李大柱在村口迎亲时念叨:"现在城里亲戚要上班,打工的娃儿们请个假难啊,不选节假日哪有人来?"这话倒是实在,可接下来遇到的四个怪现象,让我这老庄稼汉直摇头。
记得二十年前我结婚时,流水席上八仙桌围坐的都是本家叔伯、表亲兄弟。那时候酒还没倒满,桌上的话匣子先打开了:三舅家新买的拖拉机耕地深浅,四叔家养的母猪下崽数量,就连村东头老张家二小子在县城当学徒的事,都能聊得热火朝天。现在可好,十桌酒席倒有八桌坐着生面孔。跟我同桌的六个老人,三个是邻村来吃"百家席"的,两个是主家多年不走动的远亲。七十岁的王大爷夹着凉拌猪耳说:"现在年轻人都跟候鸟似的,春节才回来露个脸。上次老李家嫁闺女,来的后生还没我这把老骨头多。"确实,全场三十岁以下的就三个,还是开车送老人来的司机。
过去办酒席可是全村总动员。天不亮就有小伙子拎着杀好的猪往院里送,大姑娘小媳妇排着队洗菜切肉,半大孩子举着托盘在席间穿梭,连七八十的老太爷都坐在灶台前帮着添柴火。现在可省事了,主家直接花5800元请了镇上的"喜来乐"一条龙服务。六个穿白大褂的师傅开着厢式货车,带着煤气灶、不锈钢桌椅和一次性餐具,三个小时就摆出了二十桌。村里六十岁的张婶想去搭把手,人家师傅摆摆手:"大娘您歇着吧,这切菜机比菜刀快,蒸箱能顶三个土灶,您要帮忙我们还得教半天。"
最让我心疼的是吃不着地道的农村大席了。从前办酒席要提前半年养两头大肥猪,自家菜园子种着当季蔬菜。炖肉用的是烧柴火的铁锅,猪蹄要文火煨上四小时,连浇汁鱼都要现杀现做。现在倒好,"喜来乐"的师傅从冰柜里搬出二十个泡沫箱:红烧肉是真空包装加热的,酱肘子带着塑料托盒直接上桌,连凉拌菜都是袋装拆开的。唯一现炒的菜是蒜蓉油麦菜,主厨老李叼着烟说:"现在谁还费那劲?预制菜省时省力,一桌成本能压到300块。就是这烧鸡,批发市场25元一只,比自家炖的便宜一半。"
过去吃席最热闹的要数拼酒。散装白酒倒在大瓷碗里,男人们能喝到太阳落山。现在二十桌只开了三瓶牛栏山,多数人端着雪碧饮料。开小货车来的赵家老三说:"现在查酒驾严得很,逮着就要扣12分。"更稀奇的是,以前席没散就有人拿着塑料袋等着打包,现在满桌剩菜没人要。看着大半只烧鸡、整盘酱牛肉要被倒进泔水桶,主家二婶直叹气:"现在家家冰箱塞得满,年轻人嫌剩菜不健康。前年办席倒掉的肉菜,够我们老两口吃半个月的。"
这顿酒席吃完,表侄塞给我两盒"红双喜"香烟当回礼。摸着烫金的喜糖盒子,突然想起三十年前我结婚时,新娘子挨桌敬酒,老人们往新人兜里塞红枣花生的场景。现在的喜宴倒是省事了,可总觉得少了点热乎气。村里七十岁的刘会计蹲在门口抽旱烟:"现在办事就跟完成任务似的,菜是冷的,人心也是冷的。"这话说得我心头一颤,手里的喜糖突然就不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