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人常说“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是啥意思?哪些人要躲端午?

发布时间:2025-05-23 18:00  浏览量:9

在咱们老一辈的口头禅里,总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这不马上就是端午节了,也就是下周的星期六,当天是公历的5月31日,农历就是五月初五。

村里的老王就念叨了,端午节就到了,又是三天假期,可是癞蛤蟆又要倒霉了。因为“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这话乍一听,好像在说癞蛤蟆和端午节有仇似的,可仔细琢磨,又觉得没这么简单。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有人说端午节有人得“躲”着过,这到底是咋回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老讲究背后的门道。

一、为啥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在老一辈眼里,端午节可不是个普通节日,而是“恶月恶日”。原因是因为农历五月份后气温飙升,蚊虫滋生,蛇虫出没,细菌病毒也活跃得很,古人觉得这日子“邪气重”。

而癞蛤蟆,因为爱在潮湿阴暗的地方待着,身上还疙疙瘩瘩的,总被当成“五毒”之一(其他四毒是蛇、蝎子、蜈蚣、壁虎),自然就成了端午这天要“整治”的对象。

以前农村有个说法,说端午节这天的癞蛤蟆最倒霉。为啥呢?因为老辈人觉得,这天的癞蛤蟆身上能取出“蟾酥”——一种白色的毒液,晾干了能入药,有解毒消肿的功效。而在端午节期间癞蛤蟆身上的蟾酥是药用价值最高的。

所以每到端午,孩子们就跟着大人漫山遍野找癞蛤蟆,抓到后小心翼翼取蟾酥,然后在拿到集市,或者是药店售卖。久而久之,就有了“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的说法。

不过,现在咱都知道,癞蛤蟆是益虫,专吃害虫,保护庄稼。而且癞蛤蟆是一种有毒的动物,蟾酥提取不当容易伤着癞蛤蟆,还可能有毒性风险。所以啊,这老习俗听听就好,可别真去逮癞蛤蟆了!

二、哪些人要“躲端午”?

除了癞蛤蟆,老辈人还说有些“特殊人群”端午节得“躲一躲”。这可不是迷信,背后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

1. 体弱多病的人:农历五月湿热交加,细菌病毒乱窜,身体弱的人容易生病。

老辈人就劝这类人端午节少出门,躲在家里避避“邪气”,其实是减少感染风险。比如给老人煮艾草水洗澡,或者佩戴香囊,用天然草药增强抵抗力。

2. 新媳妇和孕妇:在一些地方,新媳妇头一年嫁进婆家,端午节要回娘家“躲午”,据说能避开婆家的“霉运”。

孕妇也得格外小心,不仅要避开热闹的龙舟比赛(怕人多挤着),还要少接触艾草、雄黄这类气味浓烈的东西,以防影响胎儿。这些讲究,说到底都是为了保护特殊人群的安全。

3. 小孩子:小孩抵抗力差,容易被蚊虫叮咬,还可能误食不干净的东西。所以端午节,家长会给孩子手腕系五彩绳,寓意驱邪避灾;

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画“王”字,吓唬毒虫。这些习俗看似“迷信”,其实是老辈人保护孩子的小心思。

三、老讲究还能信吗?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科学知识也普及了,这些老说法还靠谱吗?其实啊,咱们换个角度看,会发现老辈人的智慧藏在细节里。

当然,时代变了,习俗也得跟着变。现在很多年轻人过端午,更愿意和家人一起包粽子、看龙舟,把传统习俗变成团圆的仪式。

至于“躲端午”,与其说是躲什么“邪气”,不如当成一个提醒——在湿热的夏天,记得照顾好自己和身边的人。毕竟,平平安安、热热闹闹,才是过节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