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淞沪会战
发布时间:2025-06-07 14:07 浏览量:10
淞沪会战是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11月26日的。是抗日战争初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略性战役之一,也是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标志性战役。
淞沪会战是日本1931年在侵占中国东北和华北(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企图通过占领上海威胁南京,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实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国民政府决定主动出击,将日军进攻方向从华北平原引向长江流域,利用水网地形削弱其机械化优势,同时争取国际社会关注。
8月13日-9月11日中国军队主动进攻;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军官大山勇夫驾车冲击上海虹桥机场被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增兵上海。
8月13日,由张治中指挥的国军第9集团军围攻日军驻沪海军陆战队,一度逼近日军司令部。
8月14日,中国空军轰炸日舰,误炸租界致平民伤亡(“血染星期六”),但取得空战胜利,(高志航率队击落日机6架)。
9月12日-10月26日 ,日军反攻与登陆作战
日本组建“上海派遣军”(松井石根指挥),投入12个师团约20万人,包括精锐的第三、第十一师团。
双方反复拉锯,阵地易手十余次,被称为“血肉磨坊”,国军伤亡惨重。
“宝山保卫战”,姚子青营600官兵死守宝山县城,全员殉国。
“吴淞-月浦防线”:国军依托工事顽强抵抗,日军进展缓慢但伤亡激增。
10月,由柳川平助指挥日军第10军从杭州湾金山卫登陆,迂回包抄国军后方。
10月26日,第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实为452人)死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掩护主力撤退,孤军奋战四昼夜,震动国际社会,也就是“四行仓库保卫战”。
11月11日上海沦陷,国军仓促撤退,因指挥混乱在南京方向遭遇惨重损失。
历时3个月,日军伤亡约9万人(日方数据4万),国民党军队伤亡约30万人,其中精锐中央军损失过半。
11月12日,上海除租界外全部被日军占领,随后日军向南京进犯,引发南京大屠杀。
淞沪会战国民党军虽未守住上海,但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计划,为工业内迁争取时间。
日本付出巨大代价占领上海,但陷入长期战争泥潭。
战役迫使日本增兵至50万,战争延长至8年,打破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
西方媒体广泛报道,如:“四行仓库保卫战”,推动国际援华及苏联对华军援。
战役激发了全国抗日决心,“中国不会亡”的歌声(《歌八百壮士》)传遍全国。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肯定淞沪会战对战略相持阶段形成的贡献。
蒋介石战后总结:“淞沪一战,虽未达到理想成果,但使国人认识抗战到底之决心,亦使世界知我中华民族不可轻侮。”
淞沪会战以巨大牺牲展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意志,成为全民族抗战的精神丰碑,也为后期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